“国画”的启示

起步难,难于上青天!莫兴叹,初学有乐园!
打印 被阅读次数

“国画”的启示

作者:冬永


前一篇“评诗话‘点睛’”贴出后,作者谈了他的创作思路,从而引出了“西洋画技法”与“中国画技法”在诗词上反映的比较。中国的“诗”“书”“画”艺术向来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这个例子很好地反映了传统文化内涵在民族艺术各领域的共融性。

七律 无题 ( 和李商隐 ) ( 初定稿 )

蝶衣褪彩翅凝霜,残夜花零枯柳凉。
旧梦丝丝牵冷帐,清辉脉脉洗空房。
碑苔孤冢魂垂野,灵宇千宫影转廊。
青鸟频啼惊水月,思君无语泪千行。

这首诗的初创作中,作者的思路大体上是这样的:

( 1 )根据题材 ( 为朋友悼念其亡妻而作 ) 而特意追求迷离和朦胧语境,故多以赋、比手法以境写意 ( 国画核心 ) ,想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

( 2 )写这首时,受李商隐的另一首 > 的影响很大。《锦瑟》是李商隐诗集开篇的第一首,“词藻华丽,情意缠绵,景象迷离,含义深邈”,诗的中心究竟是什么,一直是文学界争论的一个谜: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明月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 3 )按西方宗教,人由三元组成:肉身 (flesh) 、魂 (soul) 和灵 (spirit) 。诗创作的线索以此展开:

· 她:肉身 - 不复存在;
· 我:空、悲。
· 她:魂 - 郊野; 灵 - 天国。
· 我:唯有思念。

在认真体会了作者的创作思路之后,终于发现了问题所在。原来作者果然是受了西洋绘画和影视的影响。而中国的水墨写意,物形虽朦胧,但区分物象远近的深浅层次却十分清晰。这个传统文化内涵,在诗词上反映也十分明显。我们不妨来比较一下:(就以这首诗的思路为例)

同样是人由三元组成:肉身 (flesh) 、魂 (soul) 和灵 (spirit) 。

西洋画技法:诗的线索以此展开:(色彩板块、蒙太奇式)

· 她:肉身 - 不复存在;
· 我:空、悲。
· 她:魂 - 郊野; 灵 - 天国。
· 我:唯有思念。

中国画技法:诗的线索以此展开:(深浅层次、起承转合式)

· 她:肉身 - 不复存在;
· 她:魂 - 郊野; 灵 - 天国。
· 我:空、悲。
· 我:唯有思念。

* 起承说她,转而写我,合而论情。

《锦瑟》在各联的意象上虽朦胧,但在层次上仍然是中国水墨画的特色:由远思华年,到今梦蝶鹃,继而身感泪暖,最后情及内心。

如果是“有题”,西洋技法也没关系,因为“题”可以把板块串联起来。如果是“无题”再加板块,那可真是朦胧上加朦胧了。不过这个例子也使我们自问,古诗词为什么就不能生出一派板块式现代风格呢?

经过讨论,作者又改出了一版中国画风格的作品:

蝶衣褪彩翅凝霜,残夜花零枯柳凉。
孤冢碑苔魂付野,千宫灵宇影游廊。
丝丝别梦牵寒帐,脉脉清辉洗寂房。
青鸟频啼惊水月,思君无语泪千行。

这一版,看起来只是颈颌两联位置的简单调换,其实不然,新版颈尾两联的“牵”“寂”与“思”“泪”相并形成情感的重彩,这样全诗虽仍无“留白”但因有“重彩”而取得了同样的效果。“牵”“寂”亦可由尾联相托构成点睛。而在原版中因被原颈联割裂(特别是出现在原颌联上)难以构成点睛。

我个人比较喜欢中国画风格的这一版,有层次、有点睛,“付”和“寂”两字的加入也比原来内涵丰富,尽管“起”得仍然朦胧,也感觉是个相对合理的朦胧。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