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笔帐,就知道中国大学不穷 作者:童大焕 近几年来中国内地大学最常用的一个表情就是“哭穷”!不能成为一流大学,是因 为穷;不能给学生发奖学金,是因为穷;教师待遇低,也是因为穷。总而言之钱字当头 ,似乎有钱就有了一切。 内地高校到底是真穷还是假穷?先看清华。新任浙江大学校长杨卫在2006年8月8日 接受《新京报》采访时提到:从办学经费上来看,比如香港科技大学一年30亿港元,现 在清华大学每年有37亿元人民币,差不多。 从生均经费来看,香港科技大学是35万港元,清华大学是11.5万元人民币,国家一 年给北大的经费是24.5亿元,生均15万多元。如果按照香港的收入和消费水平,从购买 力角度看,香港科技大学的生均经费并不比清华北大宽裕多少。 但是,香港高校对学生提供奖学金却从不含糊。今年,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 香港理工大学、香港城市大学等几所香港高校纷纷以优厚的奖学金吸引大陆优秀学子。 其中,香港中文大学今年通过统招方式在北京招收28人,7人将可享受50万港元的全额 奖 学金。四年大学连学费、生活费加在内都还绰绰有余。香港科技大学去年招收170名内 地 生,他们得到了总额逾1600多万港元的奖学金。香港大学今年则表示,在全国20个省市 招收250至300名学生,提供1300万港元的奖学金,未来三年,香港大学提供5500万港元 入学奖学金给予全球杰出学生。在国外,许多著名高校之间最激烈的竞争正日益表现为 看谁的奖学金更丰厚、覆盖面更广。 但国内高校表现如何?就以北京大学为例,其2004-2005学年奖学金总额近755万元 ,其中,校外的捐赠奖学金金额585万元,学校出资的奖学金总额近170万元;而且每个 学生只有一次获奖机会,单项奖学金最高金额为1.2万元。北京大学光本专科学生的学 费 一年收入就达四五千万元,但其拿出的奖学金只占学生缴纳学费的不到4%!从生均经费 来看,内地高校特别是名牌大学并不逊色于港台名校,却为什么拿不出奖学金或者不愿 意拿出奖学金?我看不外乎以下几个原因: 一是大量经费被人浮于事的“人头费”吃掉了。香港科技大学的学生和教师比例是 18.9∶1;清华大学则是5.33∶1,除此之外还要供养1700多名专职行政管理和后勤人员 !如果算上后者,比例是4.13∶1! 二是大量经费被“盖大楼”盖掉了。前任复旦大学校长、现任英国诺丁汉大学校长 杨福家教授总结说:中国高等院校盖大楼的速度是高校发展史上的“世界第一”。在国 内众多大学排行榜的评价体系中,除了教学质量、科研成果等评价指标之外,校舍面积 和科研基地的数量也是影响总得分的评价指标。为了提高学校在排行榜中的综合得分、 吸引优秀生源,一些在教学科研方面处于劣势的学校,甚至不惜重金加强硬件设施建设 ,“水平不够楼房凑”的现象已经司空见惯。 还记得2004年9月1日,通过对19所重点高校审计,国家审计署审计长李金华表示, 少数高校的财务管理有失控现象。他警告说,如果高校对财务的管理跟不上,就很容易 把高校教育在这两年来的增长度抵消。两年过去,这个问题解决了吗? 三是在引进人才的过程中损失了一部分。不久前丘成桐院士公开说北大引进的人才 40%是假的,引起轩然大波。而按照学术界的打假斗士的说法,“全职教授脚踏 两 只船不是什么新闻。”他早在2002年就注意到清华大学出现过这类现象,“他们的实际 收入是普通教授难以比拟的,甚至超过了在国外的收入。” 内地大学每年每个学生2万元的奖学金,就足以匹敌香港中文大学每年13万港元的 奖 学金!内地高校拿不出这笔钱吗?非不能也,乃不为也。从购买力水平看,比起港台高 校,内地高校特别是一些重点大学生均经费只有更高,但要么是因为不合理的管理机制 导致人浮于事等原因使它拿不出这笔钱,要么是因为它缺乏竞争压力而没有奖学金动力 。诚如薛涌在一篇文章中所说的:中国的大学依然处于计划经济体制之内。大学的声誉 ,是国家的拨款决定的。国家拨款越多,这块牌子越硬,能出卖的价码越高。 钱不是万能的,光有钱更是万万不能的。内地名校缺的不是钱(国内外任何大学, 都不会嫌钱多只会嫌钱少),缺的是大学的灵魂本身。从外在看,是缺乏一个好的、自 由公平的高校竞争环境;从内在看,是高校内部缺乏独立、民主、自主、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