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越反击战中直插虎穴的“鹰目”
彼得·汉纳姆(Peter Hannam)关于林彪事件的文章,我们以前比较注意的是其发表在《美国新闻与世界报导》上的文章,而忽略了他发表的原文。而后者对林彪事件的揭示更详细、更全面。前者只是这篇文章的缩写。以下便是全文:
解开林彪死亡之谜(Solved: The Mystery of Lin Biaos Death)
二十多年前中国宣布毛泽东亲自选定的接班人在逃往苏联途中机毁人亡。爲此它引出了卸嗟囊晌省1疚氖状翁峁┝艘恍┤非械拇鸢浮?
1971年9月13日□晨,蒙古东部的天空十分平静,半个月亮把白光洒在起伏的大草原上,一缕缕的云在黑夜的天空中飘过。如往常一样,杜卡嘉汶.丹吉德玛(Dugarjavyn Dunjidmaa)守卫着一处炸药库,她凝视着一公里外産荧石矿的小城市贝尔赫(Bekh)的方向。突然,发动机的嗡嗡声使她昂首向天空中望去。在城的另一边,同样的声音也引起了女哨兵纳瓦卢桑吉·索若尔(Navaanluvsangivn.Soror)的注意。她回忆说:「我听到有像汽车发动机般的很大的噪音,奇怪到底发生了什麽事。于是我提起枪跑了出去。」 很快飞机就进入了人们视野。回忆起二十二年前的事,丹吉德玛说:「我看到它坠落时尾部着火。」她现在仍住在贝尔赫她的毛毡帐篷里。索若尔也说她看到飞机上有三处着火,她冲回办公室,打电话报告了上级。丹吉德玛还说:「从我的位置可以追踪到那架飞机,直到它坠毁。」
这两个女人当时并不知道,她们正好见证了一段历史。那架失事的飞机来自中国,由于迄今爲止还不清楚的原因,它坠毁于蒙古境内一百多公里处,机上人员全部罹难。自此以后,全世界的外交官与中国问题专家们一直在探讨机上的乘客到底是何方神圣。
数月后,中国政府宣布了一个令人奇怪的解释。北京方面说:死者中有林彪元帅,他是毛泽东主席亲自选定的接班人,且被公认爲是中国最杰出的军事指挥家。同机的还有叶群,她是林彪的妻子、政治局委员;还有他们的儿子林立果。这三人据说是带着他们的所有机密叛逃苏联──中国当时最大的敌人也是蒙古的保护国。
但这一解释是真实的吗?去年5月,我乘军用吉普车从蒙古首都乌兰巴托出发,去探寻究竟。六个多月之后,我对林彪事件的调查范围远远超出了飞机的失事地点。调查结束于台湾。但这之前我还绕道去了莫斯科、纽约、洛杉矶,然后回国。我尽力解决这个悬而未决的问题──林和他的妻子是否真是这次飞机失事中的罹难者。更吸引人的是,我发现收集到的证据说明冷漠而且谜一般的人物--林彪是个复杂的人物,远不只是简单的毛泽东的激进的代表。他看上去有些像特洛伊木马,假如他继承了毛泽东的地位,他将准备转而效忠共产党最凶恶的敌人──台湾的国民党。如果这样,无疑会改变中国的历史。
要考察林同国民党人的关系,我们有必要追溯到1925年。那年他进入了广州附近着名的黄埔军校。这里的许多毕业生在以后的几十年中主导了中国的军事阶层。其中许多人追随了黄埔校长--蒋介石,后来的国民党领袖及中华民国总统。另一些人则听命于军校的政治部主任、后来的中共总理周恩来。即使许多人自始至终都处于对立的阵营中,作爲这一精英团体的黄埔毕业生们总有一种特殊的校友关系。台湾一位学者说:「那个时代,黄埔学生以救国爲己任,不考虑个人得失,他们是很忠诚的。」
虽然林彪一直跟随着共产党,但他仍对蒋校长保有一种作爲学生的尊敬。大陆一位历史学家回忆说:二战结束时,林彪陪同周恩来前往陪都重庆,与国民党进行和平谈判。他们二人被请进一个房间,蒋介石坐在那里等他们。出于对前校长的尊重,那时已是一赫赫战将的林彪在会见中一直站着。
林彪与毛泽东矛盾的种子在较早的时候就种下了。林的第一次名声雀起是带领他的队伍于1937年在平型关成功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虽然他的胜利只在很小的程度上阻止了日军的前进,但却鼓舞了全国人民抵抗日寇的士气。毛泽东事后称赞了林彪的这次行动。但苏联一位很权威的中国问题专家德鲁森(L.P.Delusin)博士却认爲: 林彪这次行动事先没有得到毛的同意。当林彪1938年去莫斯科治疗战伤与肺结核时,毛把这次远行实际变成了一次政治流放。据说作爲中囯共产党的共产国际代表,林彪到达苏联时贫病交加,且没有官方证明。德鲁森说:「当他会见共产国际官员时,他甚至没有靴子,一个中国人把自己的靴子借给他。这看上去像是毛泽东在故意贬低林彪。」 在莫斯科时,林彪爲苏联领导人写了一份报告,说明中共在抗日战争中的态度。「他对毛泽东的政策颇有微辞。」
德鲁森说,他看过这份报告。这有助于解释1940年以林彪之名出版的一篇自相矛盾的文章,它发表在共产国际宣传刊物《共产国际》上。美国的林彪问题专家托马斯·罗宾逊(Tomas W. Robinson)判断说,这篇文章的风格与内容脱胎于另一作者,而只是借用了林的名字。有趣的是,这一文章称赞蒋介石建立了抗日的全国统一阵线(国民党人和共产党人)。奇怪的是该文全未提及毛泽东。事实上,1936年的西安事变两位将领因蒋不愿与共产党联合抗日而绑架了蒋介石之后,蒋才极其勉强地与毛泽东联合。林彪日渐增长的对毛的觉醒导致了他的第一次与国民党人的秘密接触。在1945年末,林彪秘密要求与国民党情报机关接头。国民党人安排他们的情报局副局长郑介民与林会见。根据郑关于他们重庆会谈的报告,林彪表示愿意留在共产党内,并爲国民党「在将来起一些作用」。
这一资料来自台北淡江大学政治与军事事务专家李子弋(Li Zi-yi)教授。他说郑林会见数年以后,蒋介石的最亲近的顾问之一陶希圣(陶死于1989年)告诉了他这件事。李说:「我相信陶,因爲他看到了第一手资料,而且既然林彪已死,也没有必要编造此事。」
根据李的说法,林彪又一次批评了毛的领导风格,把他描述爲几乎是个偏执狂。毛的「左手不相信右手」。林告诉郑:「当毛派某人去前线,他一定要派另一个人在后面监视他。」蒋对林提供的消息未采取任何行动。不久以后,内战开始,林被派往东北。他可能认爲他的前校长不信任他──这一观点是高魁元(Kao Kwei-yuan),林的黄埔上下铺室友,后来的台湾国防部长告诉李的。李也从其他黄埔校友处得到这一消息。李子弋接着说:「因此,林要到他可以有所表示时──比如主掌权力时,他才会回来的。」 如果林对共产党领袖的指挥産生疑虑,他不会允许他们在战场上干涉他的军事行动。罗宾逊指出林是如何指挥他的军队在东北数个重大战役中打垮了国民党军队,从而得到了几近「战无不胜」的名声。但是1949年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林的事业道路却因政治状况与身体多病而受阻。他从政治舞台上消失了近十年。但当1959年国防部长彭德怀因反对爲工业化而搞的大跃进运动遭毛泽东清洗之后,林接替了彭的工作。
作爲国防部长,林对在军队中树立对毛主义的偶像崇拜做了很大贡献。1961年,他教导人民解放军学习毛泽东思想。着名的毛语录「红宝书」事实上就是林的发明,并且还有林写的前言。因爲这些行动与以后的讲话,林在国内外赢得了激进左派份子的名声。1966年毛放手发动文化大革命之后,林的地位由于他的权力对手被一个一个地排除而日益强固。到1969年时,这位元帅不仅是党的唯一副主席,而且是宪法规定的毛的接班人。他的支持者掌握几乎全部军方要职,占据政治局席位的一半。他所需要的只是等毛死后统治中国。
美国和欧洲的历史学者一般认爲,林更愿意与莫斯科保有亲密的联系,而非是与华盛顿,如果中国不得不选择其一的话。然而,林的迅速崛起带给台湾国民党政府最高层的不是焦虑,而是兴奋。理由是:在文革爆发后不久,林在给国民党领导人的一封密信*(*1966年11月,林彪、陶铸密派黄埔四期同学萧正仪赴香港同国民党挂钩,萧正仪秘密会晤了旅港黄埔四期同学、曾任国军华南补给区中将司令的周游(按:此人在大陆易手时卷逃一笔军方钜款潜往香港坐享清福,以余不足观阁主笔名,在《春秋》等刊撰稿,俨然一方富豪)。密函内容如下:
铁兄:久未通信至念,回忆当年共砚黄埔,恍如隔世。兄天姿明敏,正应为国家效力,乃退闲塾处,殊为可惜,兹因文灼兄南行之便,特修寸楮致候,祈加指示。吾人处危疑之局,遇多疑猜忌之主,朝荣夕,诡变莫测,因思校长爱护学生无微不至,苟有自拔之机,或不责已往之错,肺腑之言准乞代陈为感,此颂道安。
学弟
尤铸同启
十一月一日
林彪字尤肋,故信尾署名尤;铸是当时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副总理、中央文革小组顾问陶铸。林陶二人早年均为黄埔军校第四期学生;一九四九年冬率十八军缔造金门古甯头大捷,后升任参谋总长与国防部长的高魁元是林彪同队同学。同年高魁元身材魁梧站在排头,林彪身材瘦小站在排尾。周游字铁梅,故林彪在这封密函中称他为铁兄。双方的表字只有彼此知道,虽然此信不是林彪亲笔,但周游认为不可能是虚构的。信中「文灼兄」乃是萧正仪的别号。
周游穿针引线同国军参谋本部特种军事情报室驻香港特派员取得了联系,将此密函上呈特情室主任张式琦,张即向国防部长蒋经国请示。蒋表示要研究后再说,张式琦就决定同萧正仪这条线保持联系。为了取信于对方,张式琦将原函奉还,另由周游署名覆函,交由萧正仪带回大陆面交林彪。萧正仪返大陆前曾与周游约定此后彼此联络的方式。萧取道广州,乘粤汉铁路先到武汉,再到上海。他在上海曾函告周游,称尤、铸二人未改初衷。不幸,此后萧正仪成了断线风筝,同周游失去了联系。)中表示出对蒋介石的拥戴。
张式琦退休后定居美国洛杉矶。他历任参谋本部特情室主任、国防部情报局局长达十二年,考绩为特优。台湾军情机关运用渔民搜集大陆情报始自张将军,在滇、缅、港澳以至美国各地建立情报基地都是他的显赫业绩。他对记者回忆道:国民党回复的核心内容有三点:「第一,我们向他表示他是受欢迎的。第二,我们愿意帮助他保住他的特殊地位。且(最后),我们想逐渐发展这一关系。我们想尽最快的速度给林回信,因那时陶铸已经被打倒了。」事实上,陶1967年1月倒台,据报两年后在医院死于未经治疗的癌症。 就张式琦所知,从大陆来的消息停止了。但国民党仍然相信他们在中共政权最高层里潜伏着一个盟友。
「在1966年到1971年间我们确信林已决定反对毛」张说,「那封信后,所有涉及到林彪的活动都被密切的关注。所有他的(激进)讲话,所有他干的事情都爲了一个目的──赢得毛的信任。」
萧正义从上海寄信之后就消失了,周由也于1968年死于香港。另一位元确认此资讯交往这件秘闻的人是高龙(Kao Long)上校,他是国防部情报局驻英国属地香港的主要负责人,现居住在台北。高说他帮助证实了原信并传送了回信。「我们把此事看得十分重要」高龙说,这一秘密过程非常复杂,因爲「每一部分都紧紧相连。因爲保安措施严密,此事不可能轻易传出去。」高说对于台北回复内容,他只知有限的一部分。但他认爲信中一定告诉林彪,国民党会原谅他卷入共产党的活动。高回忆那封信时说:「最重要的事是反对毛,并非反共。」
但是在1966年,林似乎与毛正在度着蜜月一般。爲什麽他还要冒种种危险写一封可能身败名裂的信?一个可能的答案是因爲权倾一时的陶铸被打倒,陶是中共在南方的负责人,也是林的盟友。这表明了在动荡的文化大革命中,没有谁的地位是稳固的。早在1966年初毛写信给他的妻子江青,表达了他对林一篇关于政变的讲话的不满,毛怀疑林的忠诚。虽然那封信直到很久以后才发表,中国官方已经承认此信曾由周恩来转交给陶铸去复印。如果是这样,陶一定会提醒林。
红卫兵制造的无情破坏以及遍及全国的混乱也许已震惊了林。作爲一个强烈的爱国者,他带着使中国统一与强大的梦想参加革命,毛的倒行逆施使他感到愤怒。林此时也许已决定取毛而代之的时机已经到了。 李子弋教授说蒋介石毕生最大的遗憾是未能利用林彪──蒋总统对此曾向陶希圣多次提及。1993年10月在美国发行的中文报纸《世界日报》(the World Journal)出现一篇有趣的文章,做蒋介石的私人医生达四十年之久的熊丸(Hsiung Wan)在文章中说:「我唯一一次见到蒋总统流泪是在他听到林彪的死讯时。」 在台湾,我找到熊要求他确认其真实性。他立刻回答说:「我否认。我从未说过此话。我不认爲总统会爲任何共产党人流泪。」但熊告诉我《世界日报》记者张嘉驰(Chang Jia-chi)采访过他,此人是他儿子的朋友。我给他们打电话,打到美国亚拉巴马州伯明罕张的家中,张对此进行了激烈辩护,说她绝非编造:「这仍然是一个敏感的题目。」她还说自己曾给熊寄去了文章复印件,并收到了熊的致谢信,熊承认他确实收到了文章,但说他「并未非常仔细地阅读」。
未提及我在美国方面的调查,我问李子弋有关蒋流泪这件事,他立刻回答说:「他绝对流泪了。陶希圣告诉我(蒋)哭了,因爲他深感遗憾。那就是在1971年。这给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国民党的老将无疑会对他们身经百战的最高领袖爲一个人而哭泣感到不满,更不要说是爲一个共产党的元帅了。但是蒋可能是意识到他返回大陆的最后一点希望随着林彪之死而消失了。
解开林彪死亡之谜(Solved: The Mystery of Lin Biaos Death)
二十多年前中国宣布毛泽东亲自选定的接班人在逃往苏联途中机毁人亡。爲此它引出了卸嗟囊晌省1疚氖状翁峁┝艘恍┤非械拇鸢浮?
1971年9月13日□晨,蒙古东部的天空十分平静,半个月亮把白光洒在起伏的大草原上,一缕缕的云在黑夜的天空中飘过。如往常一样,杜卡嘉汶.丹吉德玛(Dugarjavyn Dunjidmaa)守卫着一处炸药库,她凝视着一公里外産荧石矿的小城市贝尔赫(Bekh)的方向。突然,发动机的嗡嗡声使她昂首向天空中望去。在城的另一边,同样的声音也引起了女哨兵纳瓦卢桑吉·索若尔(Navaanluvsangivn.Soror)的注意。她回忆说:「我听到有像汽车发动机般的很大的噪音,奇怪到底发生了什麽事。于是我提起枪跑了出去。」 很快飞机就进入了人们视野。回忆起二十二年前的事,丹吉德玛说:「我看到它坠落时尾部着火。」她现在仍住在贝尔赫她的毛毡帐篷里。索若尔也说她看到飞机上有三处着火,她冲回办公室,打电话报告了上级。丹吉德玛还说:「从我的位置可以追踪到那架飞机,直到它坠毁。」
这两个女人当时并不知道,她们正好见证了一段历史。那架失事的飞机来自中国,由于迄今爲止还不清楚的原因,它坠毁于蒙古境内一百多公里处,机上人员全部罹难。自此以后,全世界的外交官与中国问题专家们一直在探讨机上的乘客到底是何方神圣。
数月后,中国政府宣布了一个令人奇怪的解释。北京方面说:死者中有林彪元帅,他是毛泽东主席亲自选定的接班人,且被公认爲是中国最杰出的军事指挥家。同机的还有叶群,她是林彪的妻子、政治局委员;还有他们的儿子林立果。这三人据说是带着他们的所有机密叛逃苏联──中国当时最大的敌人也是蒙古的保护国。
但这一解释是真实的吗?去年5月,我乘军用吉普车从蒙古首都乌兰巴托出发,去探寻究竟。六个多月之后,我对林彪事件的调查范围远远超出了飞机的失事地点。调查结束于台湾。但这之前我还绕道去了莫斯科、纽约、洛杉矶,然后回国。我尽力解决这个悬而未决的问题──林和他的妻子是否真是这次飞机失事中的罹难者。更吸引人的是,我发现收集到的证据说明冷漠而且谜一般的人物--林彪是个复杂的人物,远不只是简单的毛泽东的激进的代表。他看上去有些像特洛伊木马,假如他继承了毛泽东的地位,他将准备转而效忠共产党最凶恶的敌人──台湾的国民党。如果这样,无疑会改变中国的历史。
要考察林同国民党人的关系,我们有必要追溯到1925年。那年他进入了广州附近着名的黄埔军校。这里的许多毕业生在以后的几十年中主导了中国的军事阶层。其中许多人追随了黄埔校长--蒋介石,后来的国民党领袖及中华民国总统。另一些人则听命于军校的政治部主任、后来的中共总理周恩来。即使许多人自始至终都处于对立的阵营中,作爲这一精英团体的黄埔毕业生们总有一种特殊的校友关系。台湾一位学者说:「那个时代,黄埔学生以救国爲己任,不考虑个人得失,他们是很忠诚的。」
虽然林彪一直跟随着共产党,但他仍对蒋校长保有一种作爲学生的尊敬。大陆一位历史学家回忆说:二战结束时,林彪陪同周恩来前往陪都重庆,与国民党进行和平谈判。他们二人被请进一个房间,蒋介石坐在那里等他们。出于对前校长的尊重,那时已是一赫赫战将的林彪在会见中一直站着。
林彪与毛泽东矛盾的种子在较早的时候就种下了。林的第一次名声雀起是带领他的队伍于1937年在平型关成功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虽然他的胜利只在很小的程度上阻止了日军的前进,但却鼓舞了全国人民抵抗日寇的士气。毛泽东事后称赞了林彪的这次行动。但苏联一位很权威的中国问题专家德鲁森(L.P.Delusin)博士却认爲: 林彪这次行动事先没有得到毛的同意。当林彪1938年去莫斯科治疗战伤与肺结核时,毛把这次远行实际变成了一次政治流放。据说作爲中囯共产党的共产国际代表,林彪到达苏联时贫病交加,且没有官方证明。德鲁森说:「当他会见共产国际官员时,他甚至没有靴子,一个中国人把自己的靴子借给他。这看上去像是毛泽东在故意贬低林彪。」 在莫斯科时,林彪爲苏联领导人写了一份报告,说明中共在抗日战争中的态度。「他对毛泽东的政策颇有微辞。」
德鲁森说,他看过这份报告。这有助于解释1940年以林彪之名出版的一篇自相矛盾的文章,它发表在共产国际宣传刊物《共产国际》上。美国的林彪问题专家托马斯·罗宾逊(Tomas W. Robinson)判断说,这篇文章的风格与内容脱胎于另一作者,而只是借用了林的名字。有趣的是,这一文章称赞蒋介石建立了抗日的全国统一阵线(国民党人和共产党人)。奇怪的是该文全未提及毛泽东。事实上,1936年的西安事变两位将领因蒋不愿与共产党联合抗日而绑架了蒋介石之后,蒋才极其勉强地与毛泽东联合。林彪日渐增长的对毛的觉醒导致了他的第一次与国民党人的秘密接触。在1945年末,林彪秘密要求与国民党情报机关接头。国民党人安排他们的情报局副局长郑介民与林会见。根据郑关于他们重庆会谈的报告,林彪表示愿意留在共产党内,并爲国民党「在将来起一些作用」。
这一资料来自台北淡江大学政治与军事事务专家李子弋(Li Zi-yi)教授。他说郑林会见数年以后,蒋介石的最亲近的顾问之一陶希圣(陶死于1989年)告诉了他这件事。李说:「我相信陶,因爲他看到了第一手资料,而且既然林彪已死,也没有必要编造此事。」
根据李的说法,林彪又一次批评了毛的领导风格,把他描述爲几乎是个偏执狂。毛的「左手不相信右手」。林告诉郑:「当毛派某人去前线,他一定要派另一个人在后面监视他。」蒋对林提供的消息未采取任何行动。不久以后,内战开始,林被派往东北。他可能认爲他的前校长不信任他──这一观点是高魁元(Kao Kwei-yuan),林的黄埔上下铺室友,后来的台湾国防部长告诉李的。李也从其他黄埔校友处得到这一消息。李子弋接着说:「因此,林要到他可以有所表示时──比如主掌权力时,他才会回来的。」 如果林对共产党领袖的指挥産生疑虑,他不会允许他们在战场上干涉他的军事行动。罗宾逊指出林是如何指挥他的军队在东北数个重大战役中打垮了国民党军队,从而得到了几近「战无不胜」的名声。但是1949年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林的事业道路却因政治状况与身体多病而受阻。他从政治舞台上消失了近十年。但当1959年国防部长彭德怀因反对爲工业化而搞的大跃进运动遭毛泽东清洗之后,林接替了彭的工作。
作爲国防部长,林对在军队中树立对毛主义的偶像崇拜做了很大贡献。1961年,他教导人民解放军学习毛泽东思想。着名的毛语录「红宝书」事实上就是林的发明,并且还有林写的前言。因爲这些行动与以后的讲话,林在国内外赢得了激进左派份子的名声。1966年毛放手发动文化大革命之后,林的地位由于他的权力对手被一个一个地排除而日益强固。到1969年时,这位元帅不仅是党的唯一副主席,而且是宪法规定的毛的接班人。他的支持者掌握几乎全部军方要职,占据政治局席位的一半。他所需要的只是等毛死后统治中国。
美国和欧洲的历史学者一般认爲,林更愿意与莫斯科保有亲密的联系,而非是与华盛顿,如果中国不得不选择其一的话。然而,林的迅速崛起带给台湾国民党政府最高层的不是焦虑,而是兴奋。理由是:在文革爆发后不久,林在给国民党领导人的一封密信*(*1966年11月,林彪、陶铸密派黄埔四期同学萧正仪赴香港同国民党挂钩,萧正仪秘密会晤了旅港黄埔四期同学、曾任国军华南补给区中将司令的周游(按:此人在大陆易手时卷逃一笔军方钜款潜往香港坐享清福,以余不足观阁主笔名,在《春秋》等刊撰稿,俨然一方富豪)。密函内容如下:
铁兄:久未通信至念,回忆当年共砚黄埔,恍如隔世。兄天姿明敏,正应为国家效力,乃退闲塾处,殊为可惜,兹因文灼兄南行之便,特修寸楮致候,祈加指示。吾人处危疑之局,遇多疑猜忌之主,朝荣夕,诡变莫测,因思校长爱护学生无微不至,苟有自拔之机,或不责已往之错,肺腑之言准乞代陈为感,此颂道安。
学弟
尤铸同启
十一月一日
林彪字尤肋,故信尾署名尤;铸是当时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副总理、中央文革小组顾问陶铸。林陶二人早年均为黄埔军校第四期学生;一九四九年冬率十八军缔造金门古甯头大捷,后升任参谋总长与国防部长的高魁元是林彪同队同学。同年高魁元身材魁梧站在排头,林彪身材瘦小站在排尾。周游字铁梅,故林彪在这封密函中称他为铁兄。双方的表字只有彼此知道,虽然此信不是林彪亲笔,但周游认为不可能是虚构的。信中「文灼兄」乃是萧正仪的别号。
周游穿针引线同国军参谋本部特种军事情报室驻香港特派员取得了联系,将此密函上呈特情室主任张式琦,张即向国防部长蒋经国请示。蒋表示要研究后再说,张式琦就决定同萧正仪这条线保持联系。为了取信于对方,张式琦将原函奉还,另由周游署名覆函,交由萧正仪带回大陆面交林彪。萧正仪返大陆前曾与周游约定此后彼此联络的方式。萧取道广州,乘粤汉铁路先到武汉,再到上海。他在上海曾函告周游,称尤、铸二人未改初衷。不幸,此后萧正仪成了断线风筝,同周游失去了联系。)中表示出对蒋介石的拥戴。
张式琦退休后定居美国洛杉矶。他历任参谋本部特情室主任、国防部情报局局长达十二年,考绩为特优。台湾军情机关运用渔民搜集大陆情报始自张将军,在滇、缅、港澳以至美国各地建立情报基地都是他的显赫业绩。他对记者回忆道:国民党回复的核心内容有三点:「第一,我们向他表示他是受欢迎的。第二,我们愿意帮助他保住他的特殊地位。且(最后),我们想逐渐发展这一关系。我们想尽最快的速度给林回信,因那时陶铸已经被打倒了。」事实上,陶1967年1月倒台,据报两年后在医院死于未经治疗的癌症。 就张式琦所知,从大陆来的消息停止了。但国民党仍然相信他们在中共政权最高层里潜伏着一个盟友。
「在1966年到1971年间我们确信林已决定反对毛」张说,「那封信后,所有涉及到林彪的活动都被密切的关注。所有他的(激进)讲话,所有他干的事情都爲了一个目的──赢得毛的信任。」
萧正义从上海寄信之后就消失了,周由也于1968年死于香港。另一位元确认此资讯交往这件秘闻的人是高龙(Kao Long)上校,他是国防部情报局驻英国属地香港的主要负责人,现居住在台北。高说他帮助证实了原信并传送了回信。「我们把此事看得十分重要」高龙说,这一秘密过程非常复杂,因爲「每一部分都紧紧相连。因爲保安措施严密,此事不可能轻易传出去。」高说对于台北回复内容,他只知有限的一部分。但他认爲信中一定告诉林彪,国民党会原谅他卷入共产党的活动。高回忆那封信时说:「最重要的事是反对毛,并非反共。」
但是在1966年,林似乎与毛正在度着蜜月一般。爲什麽他还要冒种种危险写一封可能身败名裂的信?一个可能的答案是因爲权倾一时的陶铸被打倒,陶是中共在南方的负责人,也是林的盟友。这表明了在动荡的文化大革命中,没有谁的地位是稳固的。早在1966年初毛写信给他的妻子江青,表达了他对林一篇关于政变的讲话的不满,毛怀疑林的忠诚。虽然那封信直到很久以后才发表,中国官方已经承认此信曾由周恩来转交给陶铸去复印。如果是这样,陶一定会提醒林。
红卫兵制造的无情破坏以及遍及全国的混乱也许已震惊了林。作爲一个强烈的爱国者,他带着使中国统一与强大的梦想参加革命,毛的倒行逆施使他感到愤怒。林此时也许已决定取毛而代之的时机已经到了。 李子弋教授说蒋介石毕生最大的遗憾是未能利用林彪──蒋总统对此曾向陶希圣多次提及。1993年10月在美国发行的中文报纸《世界日报》(the World Journal)出现一篇有趣的文章,做蒋介石的私人医生达四十年之久的熊丸(Hsiung Wan)在文章中说:「我唯一一次见到蒋总统流泪是在他听到林彪的死讯时。」 在台湾,我找到熊要求他确认其真实性。他立刻回答说:「我否认。我从未说过此话。我不认爲总统会爲任何共产党人流泪。」但熊告诉我《世界日报》记者张嘉驰(Chang Jia-chi)采访过他,此人是他儿子的朋友。我给他们打电话,打到美国亚拉巴马州伯明罕张的家中,张对此进行了激烈辩护,说她绝非编造:「这仍然是一个敏感的题目。」她还说自己曾给熊寄去了文章复印件,并收到了熊的致谢信,熊承认他确实收到了文章,但说他「并未非常仔细地阅读」。
未提及我在美国方面的调查,我问李子弋有关蒋流泪这件事,他立刻回答说:「他绝对流泪了。陶希圣告诉我(蒋)哭了,因爲他深感遗憾。那就是在1971年。这给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国民党的老将无疑会对他们身经百战的最高领袖爲一个人而哭泣感到不满,更不要说是爲一个共产党的元帅了。但是蒋可能是意识到他返回大陆的最后一点希望随着林彪之死而消失了。
要路过村庄了,猎人咬着吴志平的耳朵,告诉他这个村子有敌人的公安屯。吴志平向后发出了:“注意隐蔽,快步通过”的口令。刚刚走到离村庄二十米的一丛竹林旁,村子里的狗都叫了起来,敌人的哨兵亮开了电筒,四下乱照。吴志平赶忙示意大家伏在路旁的沟里。手电光从他的头上一晃而过,敌人看见的只是茫茫的暗夜。 一会儿,敌人的哨兵没有发现什么,朝着狗叽哩咕噜地骂了几句,进屋去了。吴志平悄悄站起,讨厌的狗又叫起来,他只得又趴下,观察着屋里敌人的动静。敌人没有再出来,狗吠也停了。吴志平心想,让狗叫叫停停,停停叫叫,敌人的哨兵就会麻痹。他们又站立起来,狗又狂吠,就这样反复几次,敌人果然不出来了,吴志平带领大家顺着村边的一条河沟,悄悄闯过了公安屯。 教训越南侵略者的时刻终于到来了。拂晓,火光闪闪,炮声隆隆,我们的炮火向敌人猛烈地轰击,同志们兴奋得都要跳起来。可是,他们距离预定潜伏地点还有两公里多,人人都心急如火,望着自己的指挥员。吴志平借着火光一看,被我猛烈炮火吓坏的越寇,正在四处乱钻山洞。他趁敌人混乱之机,果断地下达了抢占让涌西南三公里无名高地的命令。一声令下,同志们分成几股,抢占了山顶,在茅草和石丛中架设好了通讯和观测器材。 五点十分,开机守候了一夜的指挥所电台,收到了发来的联络信号。啊!这一声声清晰的信号,在指挥所的山洞里,使多么人兴奋起来,这里有钦佩,有祝福,更多提强烈的自豪。从来没有上过战场的年青的一代,也是智勇双全,具备了前辈那种克服一切困难,战胜一切敌人的胆识。 “我们的战士真了不起!”正在指挥射击的首长,露出了信任和赞许的笑容,“告诉他们,赶快报告炮击敌团部的效果。”吴志平和侦察排长杨玉马他们,顾不得一夜行军的满身大汗,正睁大眼睛用方向盘观察敌情。座落在一个山洼的敌二四六团团部,被我猛烈的炮火击中,一门高炮飞上了天,几十间房屋正在起火,烈焰腾空,火,把半边山都映红了,好远都可以听见弹药爆炸的声音……“射击效果良好,敌二四六团团部正在起火。”胜利的电波向祖国的边界飞去。 正当吴志平他们报告胜利喜讯的时候,另一组电波也在燃烧在山谷上空飘荡,这是敌人求救的呼号,电报惊呼:“中国炮火厉害,主要指挥员牺牲!”这份电报被我截获破译。后来俘虏证实,这次炮击有三分之一守敌伤亡,团长丧命,一名少校副政治委员给炸死在被窝里…… 转移 上午,天气晴朗,我边防部队正在全线展开猛烈的攻击。此时,潜伏在无名高地的敌后侦察小组,一刻也没有停止观察,吴志平和杨玉马两人交替着,一边研究地图,一边从方向盘的镜筒里,捕捉发现到的每一点敌情。 十二点钟左右,负责警戒的侦察兵报告,山脚下发现了敌人。吴志平伏在茅草丛里,用望远镜向山下察看着,只见几个越南的公安和“青年冲锋队”员正在对着他们占领的高山,指指划划地商量着什么,折腾了半个多小时。下午四点多钟,三十名越南公安占领了四周的山头,在路口要道埋上了地雷,越军每四人一组在山脚来回巡逻。山,给敌人包围了…… 敌人的异常行动,引起了同志们的高度警惕。吴志平马上召集干部研究对策。会上决定,首先向上级报告敌情,作好应急准备。 吴志平走到十五瓦电台的旁边,示意电台主任陆必成开机,陆主任用他熟练的手法,拍发着“镐——镐——镐——”的急速连点,向首长发出了告急的信号。关机以后,身材高大、性情憨厚的电台主任,半天没有舍得离开他的机器。是啊,八年来,这部电台和他朝夕相片。潜入虎穴后,他们更是寸步不离电台,是他的武器。可是现在……陆主任对电台班长小林说:“一旦狗东西们敢上来,我去对付敌人,你来处理密码和文件。”说完,他从口袋里掏出一盒一直放在身边的火柴。 电台班长小林目送提着手枪走到前面的电台主任,向身边的小孙说:“你的手榴弹留给一颗,狗崽子上来了,我和电台同归于尽!”背着三十多斤重两瓦调频机的无线班长刘金旺,搬了好多石头,堆在自己的眼前,当干部们在开会研究敌情时,他就悄悄拿定了主意。这个一九七五年入伍的河北籍战士,从小就听乡亲们讲过狼牙山五壮士的故事,他羡慕那些在家乡土地上创造出可歌可泣的革命前辈。今天,当他为了祖国和人民面临危险的时候,觉得很坦然。他望着跟前那些锋利的石头,悄悄地笑了:“哼,凭这些玩艺,就够他们喝一壶的,砸死一个够本,砸死一对赚一个。石头砸完了,就背着机器跳崖,什么东西也不给敌人留下!” 已经是六点半钟了,敌人还没有上来。吴志平伏在草丛里,一边观察敌情,一面紧张地思索着。他是这支小分队的指挥员,处理孤军深入的险情,对这位穿了十八年军装的基层指挥员来说,还是第一次啊! 吴志平担心,如果敌情处理不当,打乱了上级的部署,就会影响战斗的顺利进行。至于自己,作为一个战士,当他迎着枪声上前去的时候,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在出国的前夕,他曾经说过:“能用生命去换得边境人民的安全,换得祖国建设四化的安定环境,是值得的。”他在给妻子的信上说:“我将去执行一个光荣而艰苦的任务,但是,请放心,好好带着咱们的两个孩子,我们正在为祖国的下一代英勇战斗……”刚才同志们表现出来的献身精神,更使他增添了无比的力量。这些并肩战斗的战友,一个个都处在人生的金色年华,可是一旦祖国需要,为了正义战争的胜利,他们全都会毫不吝惜地准备献出二十多岁的生命。 可是,真正的战士不应当轻易地死去,为了胜利,必须顽强地活着。吴志平想到这,进一步冷静地分析起敌情来。这座海拔九百多米高的山,三面陡壁,易守难攻,可是敌人为什么围而不攻呢?是兵力不够?还是不知我方虚实?看来敌人仗着地形熟悉,可能在半夜偷袭。因此,白天要尽量避免与敌正面冲突,晚上再待机转移。 同志们信任自己的指挥员,机警地隐蔽着。吴志平命令大家打开了几筒酸辣菜罐头,每人都吃了几块压缩饼干,作好转移的准备。 天,慢慢地黑了下来,同志们紧紧地围在副营长的周围,听他下达转移的命令。当时,摆在侦察员们面前的,有两条路可走:一是往回走,向距我只有五公里的步兵尖刀营靠拢;二是向前插,继续执行任务。 转移的路线怎么选择?吴志平讲话了:“同志们,为了摸清朔江南山敌人的火力配备情况,使我们的炮火更有效的打击敌人,我们只能向前,不能后退!因为山下有敌人,不能用电台向上级请示,现在我决定,我们小组要象尖刀一样,更狠地插进敌人心窝里去!”天很黑,吴志平看不清同志们的脸,但是,他仿佛听到了十七颗红心的跳动:“对!插进去!” 他们出敌不意地将转移的突破口选择在山的西侧:一堵二百多米高的陡石壁。吴志平便领着大家悄悄地摸着向下滑行。不息的松涛,在山谷里吼叫着。前面开路的尖兵,不断传来“注意,风化石松动”的轻声警告。天太黑了,滑行到半山腰时,不知是谁,踩松了一块风化石,“骨碌碌……”顺着草丛滚到了沟底。“谁?”惊恐的敌人吼叫了,大家紧贴着石壁,屏住呼吸一动不动。队伍中,一个机智的步兵侦察员扯着嗓子,学起了黄猄的哀叫。黄猄是这一带山里常见的野兽,性喜黑夜觅食,敌人怎会想到,这逼真的黄猄叫声,竟是一个战士在“表演”口技呢?“黄猄”又连叫几声,山下的敌人再也不吭声了。 探路的尖兵报告,小路上没有发现敌人巡逻,估计埋上了地雷;大路却常有小股敌人活动。怎么走呢?吴志平伏在一块大岩石后面,仔细察看起来。真的,小路上静悄悄的。大路上却常有鬼火似的手电闪亮。他想起白天用望远镜察看敌人时,有穿杂牌军衣的公安,也有穿老百姓衣服民兵,敌人布防的番号很杂。再说,敌人也料想不到我们会出现在明处,完全可以利用“杂”这一点从大路混出去。他看了看身旁同志们穿的便衣和没有领章的军装,笑了,夜晚看不真,混在一起,还真有点象从前退下来的“残兵败将”哩。 吴志平一挥手,一群“残兵”迅速地从草丛跃上大路,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大摇大摆地沿着公路走着,子弹上膛,手榴弹在握,随时准备应付万一。吴志平和懂得越语的猎人走在队伍前头。还好,疾步行军一公里多,没有遇上什么麻烦。“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即或是有人看见,敌人大概没想到,这群大摇大摆夜行的队伍,竟是中国的侦察兵。前进两公里多了,公路对面游动过来的好几只手电光,看样子人数不少。吴志平回身一挥,这群“残兵”一下子散开,顺势滑下了路旁一面七十多米的斜坡,隐入到齐人高的灌木丛中。待敌人过后,这支神秘的队伍,拨草开路,靠着地图和指北针的指引,向着白天选定的巴然山主峰前进! 又一个黎明来临了。经过了一夜紧张的行军,敌后侦察小组机智地甩开了敌人,攀上了巴然山的主峰。一到山顶,同志们不顾连日的辛劳,搜索山洞,装设器材。和上级沟通联络后,吴志平仔细地察看了地形,山顶除了后面有片小树林外,前面是块黑石林立的开阔地,人在上面活动,十分暴露。怎么观察呢?他突然看见了小杨摊开的雨衣,上胶的一面,黑乎乎的,恰好和山上的石头一样。“小杨,你把雨衣反穿起来看看。”杨玉巴把雨衣反穿身上,把方向盘上伪装些草木,远远看去,人真象山上的石头,“石头”旁,和谐地长出一丛“野草”。透过望远镜,吴志平仔细观察着。当他的镜头对准了昨晚撤离的山头时,镜片里映出了上山搜索敌人…… 鹰一般的眼睛 吴志平率领的敌后观察小组,深入敌后腹地有二十多公里了。现在,朔江南山守敌工事全部在鸟瞰之下,他们像一群矫健的山鹰,栖息在高高的山顶,执行者上级交给的第二个任务,时刻盯着狡猾的敌人。 朔江南山是敌二四六团的军事要塞,有一个加强营兵力固守,只有拿下这个高地,我军才能全歼朔江守敌,形成对高平之敌的合围。吴志平深深懂得侦查这个地段的重要性。他和侦察排长杨玉马实施分片侦查。清晨,山上的四周飘满了一团团棉花一般的云雾。不一会儿,镜片上就凝满了一层水珠……视度不好,我们山鹰敏锐的目光仍在闪动着。 忽然,杨玉马穿过一团飘然而去的云雾间隙,发现了朔江南山东侧的稻田地里,有敌人炮阵地的迹象。这是个不小的发现,吴志平的望远镜也对这个地段认真地观察起来。云雾慢慢散了,树丛、山石都清晰地映入镜箱内。但是,炮阵地距离约有三千米,太远了,看得不很真切。 是真的还是假的呢?吴志平自问自答地思索着。他知道,对手是狡诈的凶残的,这些打了三十多年仗,被“第三军事强国”牛皮吹的野心蓬勃的家伙,就象江湖上卖狗皮膏药的一样,惯会弄些真真假假的骗术。“敌人比狐狸还滑头,我们要仔细侦查。”吴志平叮嘱着年轻的杨玉马,担心他有稍微的疏忽。 终于,看出破绽来了:炮阵地四周的掩体,根本没人活动,也没有发现火炮射击准备的征候,那一簇黑乎乎的东西呢?原来是个破拖拉机头,上面还插了根截断的树桩……显然,这是用来迷惑我们的假炮阵地。刚刚还高兴的侦察排长,气得吐了一口唾沫。小声骂道:“呸!狗东西!”吴志平想,有假必有真,就对杨玉马说:“小羊,别生气,来,扩大观察面。” 狡兔三窟,躲不过雄鹰敏锐的双眼,终于,一个可疑的目标被他们发现了!在假炮阵地以东的一个村庄菜园旁,几个越寇正鬼鬼祟祟弯腰抬箱子,显然是在搬运炮弹。在仔细一看,工事伪装的十分严密,一是辨别不清是什么阵地。 十点多钟,我前沿步兵对敌又发起猛攻,这时,精心伪装的敌炮再也沉不住气了,突然向我步兵射击。狡猾的家伙,打几发就停一阵,妄图躲过正义的惩罚,但是敌人万没想到,狐狸的尾巴早就被我们的侦察兵鹰一般的眼睛盯住了。 “东南方,一零六号目标,菜地旁,敌炮四门……”吴志萍和杨玉马定下了坐标““距离两千八……”测距机手报出了距离。无线电两瓦调频机班长复诵着命令,呼唤着火力。 片刻,正当敌炮想发射第二群炮弹时,我们还击的炮弹飞了过来,真准!一门八五加农炮顿时成了废铁,越寇炮兵死的死,伤的伤,凭着村庄房屋掩护,丢下一门炮,拖着两门炮仓皇而逃。 这一天,步兵在我炮火掩护下,愈打愈勇,势如破竹;越寇没有火炮撑腰,节节败退。战斗在敌人心脏的侦察员们,人人都为战斗的胜利而振奋。 黄昏时分,经过一天紧张的侦察兵们,没有丝毫的懈怠,睁大着眼睛,警惕地注视着瞬息万变的战场。 不一会,吴志平的望远镜里,出现了从板黄一线溃逃下来的两个连敌军,这伙逃命心切的残兵败将,竟不顾暴露目标,慌慌张张在三岔路口用灯光和朔江南山守敌联络。吴志平心想:“这群溃敌一旦和南山守敌会合,就会增加我步兵进攻的困难,一定要报销这股敌人!”说时迟,那时快,吴志平刚一决定坐标,测距机手便校测距离,两瓦调频机马上就传诵出去……一切都在紧张而有秩序地进行着,一只有力的“火力铁拳”铸成了。 我炮兵以一个营的齐射火力轰击敌人,炮弹撕裂着空气,呼啸而来。首群炮弹打到公路对面的山腿上去了。“糟糕,远了!”“别着急!”吴志平把袖子一捋,右手伸直,四指并拢,眯着个左眼,来了个快速的目测法:“方向不变,标尺减二!”无线班长飞快地复诵着口令…… 趴在公路上的敌人还没弄清怎么回事,空中又传来了第二群炮弹的呼啸声。这群炮弹就象长了眼睛,不偏不斜,正中敌群,在公路上开了花!第三群炮弹紧接着飞来了,炸得越寇只恨爹娘少生了两条腿…… 一股腿长的敌人,眼看和南山守敌会合不成,象放羊似的顺着公路向东鼠窜。吴志平在方向盘里看得清楚,说了声:“哪里跑!”连忙呼唤炮火延伸射击。炮弹追着溃逃之敌,象是戏弄这伙“第三军事强国”的勇士,整齐地落在蜂拥而逃的人群前面,把他们又乖乖地堵了回来。敌人东跑挨轰,西跑挨炸,犹如汤浇蚂蚁穴,火燎马蜂窝,在公路上挤成一团。这正是聚歼集结步兵的好时机,吴志平又呼喊来了两群炮弹,这一阵炮击,当场把一百多名敌人送上了西天。 就在我焰火砸得敌人不知所措的时候,步兵尖刀营趁此时机,连克敌阵,迅速接敌,剩下的一百多敌人成了瓮中之鳖,死的死,降的降。俘虏们“谈炮变色”:“你们的炮弹打得太准了,我们跑到哪儿,它就炸到哪儿,就象长了眼睛一样……” 是的,我们的大炮确有双“神奇的眼睛”,它嵌在我们无畏的战士心灵上。这双“眼睛”,使我们的炮火弹无虚发,使敌人胆战心惊,魂飞魄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