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孩子17年才花6万 有心家长收集'教育账单'

  一个“80”后孩子从“娃娃”培训班到大学的教育费用需要多少? 57919元 ,一张“账单”折射一份理性, 很多父母都在感叹:现在培养一个孩子,太贵了!但是今天,我们听到了不同的声音。

  教育消费已经逐渐成为大多数家庭的沉重负担,这是不争的事实。我们似乎无刻不在思考甚或质疑这种现象的合理性,然而却又好像被一股更大的力量推向潮流的中央,以默认、附和、追逐或者引领等等不同的方式解读着经济投入与子女成才之间的逻辑关系。几乎没有人愿意输在起跑线上,无论他们对于这场马拉松比赛的本质怀有什么样的认识。

  成才的标准如今似乎已被统一化了,我们的教育体制,包括人才选拔机制决定了这一点。优异的学习成绩加上一项或几项特长将使一个孩子更容易在激烈的竞争下脱颖而出,有了这样一个共同的观念,家长们普遍舍得———或者说不得不从整个家庭收入中抽取相当一部分作为子女的教育经费,对名目繁多的各类补习班、培训班、兴趣班,也始终抱有高昂的热情。

  这张近6万元的育才“账单”的确显得有些卓尔不群。作为一例个案,它无需承载太多的社会意义———实际上,希望通过个人的经验来改变一个庞大群体的奔突姿态,无非只能是一种理想主义。并且,即便从经济的角度考量,我们也难以忽略培养一个“80后”孩子与培养一个“90后”孩子所存在的非常客观的差别。可是仅仅对于教育消费这一概念而言,这个家庭的故事依然具有不一般的价值,它在提供了一个成功样本的同时,也折射出了一份理性———后者的功能也许并非要充当某种标竿,而是在于可以引起更多人的注意,继而引发一些更深层次的思索。

  此外,我觉得这位母亲长年累月收集各类单据的行为本身就体现了一种理性,这说明她是在认真地、仔细地、精明地、审慎地经营着他们的家庭教育,在这则“育儿经”里,我们差不多没有发现任何与盲目、冲动有关的内容。

  每个孩子的天赋都不一样,每个家庭的经济实力也都有区别。我想,对于“人才”,我们的家长和我们的社会需要建立更为多元的理解,找到更为周全的解释;而对于“培养人才”,同样也是如此。

  一个“80后”孩子,从小到大的教育费用到底需多少?一个细心的母亲昨天以自己17年来一张不落的各项教育费用单据,给出了一个自己的教育账单———57919元。

  从1989年到2006年,从少年宫的“娃娃培训班”到大学毕业,17年来,王兰(化名)把花在儿子身上所有教育费用的单据一一收集起来,今年夏天儿子刚刚从上海交通大学毕业,进了一家外企工作,她自己也在这几天回过头去算了这笔“教育账”,一张张摊开来,足足铺满半张床这么多,费用总计57919元。

  培养一个孩子17年的教育费用不到6万元,引起了王兰身边朋友以及“同道”家长的议论不休———有人认为,在家长沉醉于提高孩子各项特长的今天,培养一个“90后”绝对不下10万元;也有人认为,特别到了现在读个幼儿培训班动辄上万元的年代,这个数字有点像开玩笑。但“培养一个孩子到底需要多少教育费”引起了诸多家长的议论,人人心里都有一本账,王兰向笔者表示,不管怎样,她现在主动公开自己的“教育账”只是为了说明不用大笔的教育消费,也能把孩子培养得比较优秀。

  百余张单据列成详细清单

  昨天傍晚,笔者来到刚下班的王兰家中,看着她将单据一张张摊开,细数起儿子从小到大的教育经历。

  笔者看到,孩子最早的受教育经历是在1989年2月:在徐汇区一家艺术学校报名学绘画,花了33元;最后的一次花费,则是去年9月孩子就读上海交通大学四年级时交的第二专业学费,700元。其中,最小的一笔是孩子上幼儿园时一笔1元钱的“代办费”,这张单据纸面已经微微发黄。

  17年,百余张单据,王兰将数字一一揿入计算器,总计57919元。为此,她还特地制作出了一张详细的“教育费用清单”。其中包括小学到大学所有年级的学费,以及小学、中学时的各种兴趣班和提高班。其他计算机、日语、英语的各项培训,则被王兰归纳在了“技能考证费用”一栏。

  “并不是什么用心良苦,想让孩子知晓父母的辛劳。其实当初收集这些单据,也是无心的。”王兰告诉笔者,因为年轻的时候自己挺迷糊,经常丢三落四,所以拿到第一张收据时,就顺手放在一个大信封里。“后来每次都放进去,不知不觉就积累了这么多,一个小孩子,也就这么给培养出来了。”

  身边家长直叹“6万”太少

  把教育单据整理出来后,王兰一度喜欢让朋友猜自己孩子的“教育总价”,并将此作为乐趣。“他们几乎都猜不出来,有人说10万元,有人说十几万元。最后听我报出数目后,都挺惊讶的,有些年轻的家长蛮羡慕,说我钱花得不多,孩子也顺风顺水地毕了业,找到了好工作。”

  根据王兰对孩子各项教育费用的比例统计,在总价57919元中,17年的学费共46692元,占了80.6%;中、小学的兴趣班和艺术班费用各占3.8%和0.9%,技能考证占14.7%,笔者注意到,从孩子小学到大学,王兰为他报了不少班,但没几个培训班“齐头并进”,或者盲目跟风。王兰告诉笔者,对于17年来在儿子教育上花费近6万元,不是非常满意或得意,“只能说是,还算承受得起,孩子也挺让我省心的”。“以前看过一个报道,说养育一个孩子父母要花49万元,虽然这当中包括了养和育的费用,但这也挺厉害的!我们家一辈子也赚不了49万元这么多,现在我和爱人每个月工资加起来也就2000多元,那是要养一家子的。”王兰说,不同的家长或家境,养育孩子的花费也各有不同。

  “近6万元教育费好像是有点少!”一位女儿正读大三的母亲听到王兰的这笔账,反应不小。她告诉笔者,女儿还没毕业,但在教育费用上起码花了10多万元,“光是高三请家教,每个月就得800元。再加上学艺术课、弹二胡……花的钱都没法数了!”

  有一件事也让人感到意外。在17年里,王兰没为孩子买过一本教辅书,也没给他请过一次家教。她的解释是:学校里发的书读透了就行,老师教的课学会了就够。她说,这样做不仅是省钱,还帮孩子省空间,玩的空间、思考的空间。“买这么多教辅书,请这么多家教,孩子整天像陀螺一样地转,太累了,家长也跟着受罪。”

  “90后”家长投入远大于“80后”的家长

  今年夏天,王兰的儿子毕业了,进入一家外企工作,她挺满意。“我也算是修成正果了,养育他的任务,告一段落了。”王兰看着一张张单据,她如释重负地告诉笔者,养一个孩子,从小到大,不管付出多少心血,还是挺不容易的。

  笔者做了一个比对,在王兰的“教育单据”中,1989年她在孩子身上花费了120元的教育费,那年王兰的月工资大概是150元左右,也就是说,那一年的“报班费”是她一个人1个月工资不到,相当于王兰一年收入的1/15。而笔者随机采访了几位上世纪90年代以后出生孩子的家长,孩子学费以外的报班费和单个家长的月收入的这个比例大大高于王兰当年。

  家长郭群(化名)仅在暑假半个月,就为孩子花费了1200元的英语培训费,相当于他将近半个月工资,“平时还帮他报了电脑班,我们家还算比较节约的,不过花钱也蛮厉害的。”

  家长王女士则告诉笔者,由于每个月帮孩子请学科家教、钢琴家教以及在外面读各类辅导班,每个月在孩子身上的教育费用要花到1500元左右,“再加上买书什么的,大概要1600元,一年下来总归要准备个2万元,基本上我个人收入的一半都用来给她报各种各样的班了”。

  对此,王兰感受也很深,她言语中也数次袒露了对于“90后”孩子以及家长的“同情”。

  “我前几天看到一句话,‘给孩子一个童年,就欠他一个成年’。如果孩子小时候不逼着他学这学那,让他快快乐乐地过,那么长大后他就可能一无所长,说不定没有好的前途,在这种每个家长都不甘心让孩子输在起跑线的环境里,家长的教育消费有点太急吼吼了。”对于身边“小一辈”的家长在孩子教育上的负担,王兰也耳闻了很多,她感到:“钱花多了,精力也陪上更多,他们真的比我当年累。”
 

jwayne_1 发表评论于
doubt that's the best way to educate her child ......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