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与文化

打印 被阅读次数

要到犹太人的新年了。我家旁边的犹太人在阳台上搭了个小黑屋,据说是准备吃斋饭用的。感觉犹太人非常注重自己的传统,无论宗教还是文字,甚至饮食都顽固地传统着。

给儿子补SAT的女老师朱迪是一个犹太人。逾越节那天,她送儿子一盒礼物,是一盒叫MATZOS的薄饼,死面的,很干、很难吃。朱迪说,每到逾越节他们就吃这个,那是从以色列人出埃及就开始的传统。并告诉儿子,当他们的祖先从埃及逃走的时候,因为情况紧急来不及做发面的食品,所以只好做这样的死面东西对付。当儿子和我说的时候,我一下子想起旧约《出埃及记》里曾讲过这个故事。上帝在出手杀埃及人的长子的时候吩咐摩西,让他们吃一周的无酵饼,否则上帝将清除这家以色列人。我想这MATZOS大概就是那无酵饼吧。这象忆苦饭一样的薄饼千百年来承载着以色列人的一段痛苦的历史,构成了犹太文化的一部分。

古今中外,各个国家和民族节日时必吃的食物的背后都有一个或悲或喜、或美或丑的历史故事,而且也承载着一个民族特有历史和文化。

我们古老的中国,饮食所包含的文化和历史更是不胜枚举。棕子、元宵、月饼、饺子都能说出一美丽哀怨的故事,甚至吃醋这点小事也能被艾丽思写出那么多历史典故来。我想,如果哪个有心人写一部中国饮食历史文化专著的话,恐怕至少要写上十卷不可。

想想看,我们这个文明古国,在当今这个世界上,最有穿透力的文化就属饮食文化了。我们中国人走到世界任何一个地方,哪怕一个大字不识,也都能为传播中国文化做贡献。据说纽约唐人街就是当年当劳工的大字不识几个的广东人开创出来的,现在唐人街成了外国人了解中国文化的一个窗口。看来文化的传播不一定非得读书人。相反,有的时候文化人反到会挖自己文化的根。

早在十几年前我就听说,在世界任何地方,人口超过一万人的城市必有中国餐馆。与时俱进,现在恐怕一千人以上的地方都会有中国餐馆了。和犹太人无论在世界上任何一个角落都信犹太教一样,我们中国人在世界任何一个角落都顽强地吃着中国饭。

中国饭的魅力的确强大,不仅中国人喜欢,外国人也同样喜欢。九五年我去旧金山的时候,曾经在唐人街上看到一大长串老美在一个叫南京小吃铺的门口排队买南京小吃。在美国买东西排队就少见,而对没有耐心的老美来说排长队买小吃更是罕见,可见中国美食诱惑力之大。

从中国饮食烹调之复杂、风味之丰富、取料之广泛,可以窥见中国悠久的饮食文化。如果中国厨师有专利观念,那中国将是世界上饮食专利最多的国家。除了八大菜系之外,多民族的中国还发明了无数的风味小吃,构成了中国丰富多彩的食文化。

走廊最热门的话题是《红楼梦》,我不懂红学,可我觉得除了红楼中的人物和故事之外,红楼梦中的饮食文化也是值得研究的。下次再读红楼,一定要认真研究研究其中的饮食,没准我也能成红学一派呢。史迷兄,弟无知,是不是早就有人研究这个题目了?

中国人发明了一种独特的烹调艺术,蕴涵着中国的人的精神和中国的哲学。中国人一双筷子挥洒自如,能解决餐桌上所有美食。同样,中国厨师一把菜刀可以用的出神入化,做出各种各样复杂的菜肴。也许中国人这种过于艺术性的食文化反倒抑制了餐具和厨具的发展。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不怎么做饭的美国人,家里的厨具则多的看起来象是饭店的专业大厨。

出国前,看电影《尼罗河惨案》里的波罗吃个煮鸡蛋都要放到一个专门的杯子里,然后用一个小木锤去敲鸡蛋皮,就觉得英国人做作的可笑。后来出国在餐馆里涮盘子,才知道外国人吃饭真是麻烦,一顿饭要用一大堆刀叉盘子,个有各用,附加很多讲究。真不明白这是进步还是落后。

中国人的筷子曾为中国抵制外货做过巨大贡献。早年有一个做刀叉生意的英国人,看到中国有这么多人口,觉得生意机会来了,很兴奋地从英国拉了一船刀叉,等后来发现中国人不用刀叉吃饭,而是用两根木棍,已是悔之晚矣。那时候中国的东西英国都需要,可英国的东西中国一概不需要。和现在现在抵制日货不同,那时的老百姓无意识地就把英国货抵制了。在万般无奈之下,英国人才打起坏主意,卖鸦片了。

在中国的菜谱中,调料的使用多是用少许、适量作量词,而西方的菜谱则一定有详细的调料克数。对于科学研究来讲,这是十分不严谨的。但对把烹调作为一种艺术的中国人来说,这样的量词则给了烹调者发挥的空间和随意性。这也是是中国人随意大度,难得糊涂之精神的表现。

南怀瑾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亡国都不怕,最可怕的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自己的根本文化亡掉了,这就会沦为万劫不复,永远不会翻身。”依我看,不管什么文化发展成了饮食文化就不管什么革命、什么战争、什么政府都无法消除了。中国文化传续几千年,虽经多次战争分裂,国破家亡,但一直顽强地生存着,功劳不仅在一些知识分子,下层普通民众的坚持也是功不可没的。

民以食为天。食文化是一切文化之根基。管子说过:“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其实不管哪国文化,一定是吃饱了没事的人创造发扬的。孔夫子也好,苏格拉底也好,都是不用去种地,有人养着才能谈经论道。释家牟尼是王子,后来去化缘,不用劳作,才悟出佛教。穆罕默德是娶了富婆做老婆,被老婆养着,才有时间去著可兰经。所以,经济的发展,不愁吃不愁穿才是文化发展的基础。

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使中国人越来越丰衣足食了,富贵富贵,先富后贵。吃的问题解决了,精神的问题就变得十分重要。人不能总是停留在吃饱了不愁的初级阶段,也应该有更高的精神追求和享受。那么除了饮食文化之外,中国人是不是也应该为世界文明贡献一些更有价值的文化呢?

也许我看不到那一天,但我期待着。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