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社记者陈湘编译报导/中国如何看自己,外国如何看中国,两者之间鸿沟巨大。西方媒体的报导说,这是因为中国没有诚信造成的,而中国“从内看”和“从外看”之间迥异的国家形象也有导致冲突的危险。()
“和平崛起”论旨在扭转负面形象()
据《新闻周刊》报导,2005年春天,数十名中外学者曾在中国海南岛的度假小镇博鳌聚集,目的是讨论中国知名智囊人物郑必坚提出的一个新概念。郑必坚与中国主席胡锦涛关系密切,是众所周知的,而郑胡之间的关系也往往成为同仁诋毁郑必坚的一个籍口,但是,他在政治和学术阵营中的所属是不可否认的。在1970年代后期,他就在邓小平要求下,参加过一个前往西方增长见识的学者代表团。在1980和1990年代的大部分时间里,郑必坚一直在学术界扮演着某种中国领袖的学术顾问的角色。他提出的新理论是“中国的和平崛起。”()
郑必坚在这个会上发表了主旨演讲说,中国的和平崛起,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表现。中国既面临“黄金发展期”,又面对“矛盾凸显期”。其着眼点就是“要在与世界各国的互利共赢中使自己的日子过得好一些,对人类的贡献大一些。”()
“中国和平崛起与亚洲的新角色”圆桌会议2005年5月20日在在海南省博鳌举行。来自亚洲、欧美的150名专家学者围绕中国以及亚洲和平发展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展开讨论。(资料图片)
()
21世纪初,随着中国国力增强,一些西方学者和政治决策人提出了一个名为“中国威胁论”的观念,认为21世纪初的中国就如20世纪初高速发展的德国一样,会给世界带来冲突,甚至战争。而中美之间的战争,也会像20世纪的德英战争一样,是迟早会发生的事情。郑必坚提出的“和平崛起”论,就是对这种理论的回应。2005年春的召开的这个海南会议,是中国为了考验、加强和宣传“和平崛起”的理论,精心筹划的一系列活动之一。郑必坚和他的智囊团希望,这个新理论能够扭转中国在海外的负面形象。()
这里有个问题,就是“崛起”这个词应该如何翻译成英文,中方学者尚未能达成共识。一些人认为,如果把它翻成“rise”,会暗含有中国的侵略性太强的意思。其他人则认为,如果翻成“emergence”,又会失去了中国的强大所造成变化的重要意义,因为这种变化正在导致世界秩序的改变。“崛”字,就如所有的中国文字一样,是某种形式的象形字,它就像一座山正在被升起的平原托起,犹如地震一般。但是,“和平地震”肯定不符合郑必坚的想法。()
西方认为“和平崛起”毫无可信度()
《新闻周刊》的报导说,当时,这场争论看起来似乎仅仅是一种纯粹的遣词造句方面的分歧,但是,它的实际重要性要比人们想象的大很多。随着“和平崛起”这个新口号遍及国际学术界,它往往带来与郑必坚预期相反的后果。中国的本意是想让对中国持批判者们感到安心,结果这个口号反而成为外国人批判中国“不可信赖”的攻击点。他们指出:“当中国在威胁要攻击台湾时,怎么能算是和平崛起?”()
当郑必坚在美国《外交事务》(Foreign Affairs)发表的一篇文章中宣扬这种新理论时,一名美国报刊社论写手直接跳过“和平崛起”中的“和平”一词,指着“崛起”说:“郑必坚的论文是明确地说明,中国的主要目标,就是继续增强国力。”美国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于2005年夏季时曾就此表示:“鉴于根本没有什么国家威胁到中国,我们不能不质问:中国为什么继续增加军事投资?为什么继续进行大规模的军火交易?”()
不过,最令人惊奇的是,“中国崛起”这个口号其实已经出现十几年了。但是,当郑必坚给这个名词加上一个正面属性的形容词“和平”时,国际社会不仅没有放宽心,反而更加紧张了。因为说到底,他们认为,“和平崛起”根本就毫无可信度。它与西方数十年来对中国的观感迥然不同,因此,这个口号让人觉得它更像是一种政治上的宣传,而不是诚心诚意的观点。实际上,根本没人知道中国在想什么,或者在策划什么,而且,媒体报导中,大多数认为中国仍然让人觉得是个危险和不安定的国家。()
郑必坚是四川富顺人。1932年生,1952年加入中共,曾长期担任高级领导职务,现任中共中央党校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人文学院院长、中国国际战略学会高级顾问,是九届、十届全国政协常委。(资料图片)()
()
郑不幸跌入了这样一个棘手的矛盾中:因为人们不信任中国,中国声称“和平崛起”反而进一步削弱了人们对中国的信任。实际上,这就像试图说服人们去接受一种对“和平的”地震的体验一样,注定只会落得这样的名声:说得好听一点,是“不值得信任”;说得不好听,就是“发疯了”。()
国家形象受战略性威胁()
《新闻周刊》的这篇报导认为,郑必坚所跌入的这个矛盾,表明了中国可能面临着一个最大的战略性威胁,就是她的国家形象。因为中国的一些最重要的战略性事务和中国所面临的最重要的战略问题的挑战,包括经济的健康和台湾独立的威胁,都从根本上与国家形象相关。其他方面的一些事务,像外资投资的质量、中国的投资吸引力、其他国家让中国分享其最新科技成果的意愿和中国企业打入国际市场等方面,都使人感觉到,它们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外国人对中国不信任和误解所带来的负面影响牵连。()
北京所面临的挑战是巨大的,从亿万农民城市化到需要照顾千千万万几乎没有退休养老金的下岗人员,而这两个方面的规模之巨大,又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上述这两个方面,都需要获得全世界的支持。中国历来是一个内向的国度,在过去,外界很少能像如今这样看到她的如此虚弱之处。()
中国的问题,绝非是一个国家形象“好”还是“坏”所能简单概括的。更大的挑战在于,中国的自我形象和她所形成的对其他国家的形象是无法调整的。()
前不久,由位于英国的“外国政策中心”(Foreign Policy Centre)所发布的一项研究,使用了那些可以称为有关中国国家“品牌”的、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调查数据。这项研究是杨雅广告公司(Young & Rubicam)的“品牌资产标量”(Brand Asset Valuator)年度调查的一部分,杨雅广告公司的年度调查包括了2万多个品牌数据,以来自44个国家23万多名被调查人的观点为依据。()
他们的研究结果是得出两点强有力的结论:第一,尽管中国引起所有人的关注,但是“中国”这个品牌很弱,不为海外国家信任,她仍然使得最老于世故的投资家畏惧止步,她的吸引力主要是在于她的经济实力;第二,中国自视在世界上非常的与众不同。()
这可能并不出人意料。在过去30年里,中国有史以来变化得比任何国家都快。中国的经济增长已经使得亿万人摆脱了贫困和重塑了中国文化和政治环境。新的一代人充满乐观,正在勾画中国和世界的美好远景,这是他们儿时所无法想象的。同时,党和政府还时刻在锐意进取、努力创新的雄心勃勃和旧式意识形态的控制、腐败之间摇摆。中国领导人为了追求稳定,经常采用那些备受西方观察家和中国自由主义知识分子诟病的严厉措施。这种新型变化和老式政治的混杂已经使得中国很难在世人面前建立起一种具有一致性的统一形象。()
两个迥异的形象带来危险()
中国在国人的眼里和在外国人眼里是不同的两个形象,这种分歧仍然是危险的。例如,中国就自视为在全世界最值得信赖的国家之列;而外国人则认为中国是最不能信任的国家之一。这两种“最好的”和“最坏的”截然不同的分野,可以从上述新的研究中的许多方面反映出来:中国人认为自己国家是可靠、开放和独立的,外国人却感到中国难以接近、是个大量出口低质量商品的国家。正面的看法也是伴随着这样一种看法:在往往过于乐观估计的中国的经济成长中,提供了一个赚钱的机会。()
实际上,除了中国问题分析专家之外,几乎没有人意识到和了解中国仍然面临的巨大的改革挑战。()
同时,中国人自己发现,他们在经历前所未有的转型:传统价值观在接受变革、城市化和发展的压力,离婚率达到创纪录的水平,对家庭作为中国人传统生活中心的角色提出挑战。从农村进城的民工在尝试一种新的经济和文化生活。城市里的高楼大厦里,新的一代企业家正加紧高速发展本国技术。()
中国的公司正在试图跨越简单模仿西方技术和模式的阶段。为中国内地移动电话用户提供无线增值媒体、娱乐与通讯收费服务的供应商灵通网(Linktone)成为全球移动电话运用的领头羊;家电生产商海尔公司正在研发可能是世界上最节省能源的家电用品。()
曾经在孔夫子的礼教和毛泽东的男女平等号召之间游走的中国妇女,现在要给没有自我的空白人生规划出自己的天地。中国充满活力的,令人注目的当代文化,正在吸引全球的“中国迷”们。三部中国电影跻身于美国历史上最卖座的10部电影之列,这些影片中,既没有印度的,也没有日本的。()
这种”真实中国”和”想象中的中国”的差异和区别,对中国和世界都是危险的。从贸易、武器扩散到能源问题的各个方面,中国与西方的的冲突已经显现出来,但这些分歧和困难,只要有足够的时间与善意,通常都是可以解决的。另一方面,不同的价值观,提出了各种挑战,由于历史的原因,它们可能导致严重的冲突。如果中国认为,她是地球上最可信赖的国家,而其他国家感觉恰恰相反的话,那么不难预见,中国与西方的关系将会存在一种长期的、从根本上带有危险的误会,它蕴藏着某种潜在的冲突。()
发展大于人权的价值准则()
有些冲突的形成是容易发现的,例如在经济方面,由于中国未来对自然资源的需求缺乏透明度,已经造成西方公司收取”中国溢价”作为额外费用来防备可能存在的风险,因为中国市场的不可预测,西方公司在建设矿山、增加运输能力和其他基础设施必须采取措施来保护自己,这种保护,自然升高了费用。()
同样,中国在海外的经济扩张还被指责为“扩张主义”和“重商主义”,在某些地区,像拉丁美洲,人们对中国有关原材料需求的欣喜,已经被对中国的廉价进口品将对当地工商业造成摧毁性打击的忧虑所抵消。中国支持委内瑞拉总统查维兹或购买苏丹和伊朗的石油时,有时体现的并不是经济上的需要,而是体现了一套中国的国家价值准则:发展大于人权。()
同时,在外国人之间流传的一个共同比喻说“没人在中国赚到钱”,伤害了外国资本流入中国。不错,中国还在吸引大量外资,但按人均计算,她可能落在其他国家之后,并在全球海外投资的份额持续减少。()
事实上,世界高层次的投资者,不仅是做一种资金的投入,也同时带动改革和创建新的价值观,而中国的艰苦奋斗中的企业急需这种帮助。 ()
强大不一定意味着形象健全()
中国近年来将积累的金融资本投入到搜寻各种能源中去。中国目前有将近1兆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中国必须开始首先建立一个声誉资本(Reputational Capital)的类似缓存机制。一些中国学者抱着这样的观念:“如果我们强大起来就会讨人喜欢”,这种观念显然过于简单化了。不讲信用的强大只会是一种对他人的危险,力量强大并不一定意味着同时也有健全的国家形象,这是一个每天都在由美国显示的事实,美国就是一个既强大又招人恨的典型。()
那么,留给中国的领导人和老百姓们的选择是什么呢?怎么样来帮助世界按照中国的实际面貌、存在的矛盾和其他所有方面来看待她,而不是过于简化和危险地将她与前苏联、朝鲜或威廉二世的德国相提并论作比较?()
当然,2008年的奥运会是一个绝妙的机会和希望,可以借此向全球展示一个现代化的、进步中的中国,但是想通过一个事件就改变一个国家的形象,这样的事情还几乎没有发生过。()
看看中国“失去了什么”,是一个解释中国正在“发生着什么”的便捷的方法。从字面意义来看,成长意味着改变和产生矛盾,这也是中国目前所面临的问题。要找出一个简单的说法来描述繁荣兴旺的上海和贫穷的内陆省份甘肃,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另外,中国的事物充满矛盾,应当如何解释一个国家在拥有世界上最强势的网络警察的同时,又培育着全球最活跃的网络博客群体呢?而且,最具挑战性的是,如何解释一个牢牢抓住社会主义价值观,同时又依靠市场力量重振了国家经济的政治体制呢?()
中国面临最艰钜的挑战:改变令人可畏的形象()
今年春季,中国学者在北京的一次会议上,就“中国梦”这个模仿“美国梦”概念而生的主题进行了辩论。从某种方面来看,这是个好的开始。()
2006年4月,“中国梦与和谐世界研讨会”在北京开幕,围绕“中国梦”的内涵与“和谐世界”的理念、“中国梦”的思想与实践、“中国梦”与“美国梦”的跨文化比较等问题进行讨论与交流。(资料图片)()
()
毕竟,数十年来,在“美国梦”这个概念的大前提下,无数美国人和外国人追逐着现代美国社会和生活的理想,产生出了多少像赫罗西·阿尔杰(Horatio Alger)、比尔·盖兹(Bill Gates)一样的人才。同样,“新生的”、“现代化的”中国也是这个国家如今最引人注目的方面。虽然,中国以悠久的传统、古老的历史而自豪,但是,决定中国未来的,将是“新”,而不是“旧”。不论是解决改革副作用的新思维,还是国民创造的新机遇,这股敢于创新的气势,正是使得中国让人兴奋,同时又让人恐惧的地方。()
郑必坚的经历说明,传递这简单的信息,或者任何信息,都并非易事。部分问题是,大多数时候,当中国向世人展示自己时,总会引发人们沈思她的过去,而不是形势大好的眼前。就拿中央电视台第9频道的国际英文台来说吧,这个频道的宗旨是让世界能够更“准确”的了解中国。但是,播放的往往是些旧式的中国政府的宣传节目,根本就没有反映出中国当前的新气像。()
部分原因也在于中国领导人自己往往保持一副老古董式的公共形象,常常老生常谈,用些过时的思想和语言来谈论中国的崛起。政府在世界各地开设数十座“孔子学院”,让世界了解中国的主意是不错的。但是,这些学院应该多谈些中国当代的人文艺术,少讲古代圣人学说。世界早已知道了中国有古老悠久的历史文明,但是,仅仅如此,绝不能帮助人们真正理解当今的中国。()
《新闻周刊》报导最后说,谈论“新”中国,强调中国正以不断自我创新的精神,作为打造中国“名牌”的中心,会立即让听众对他们长期以来对中国的负面的感觉产生动摇。也会帮助解决中外人士对中国“从里看”和“从外看”的不同感观差异,让人们更清楚的意识到如今中国的新面貌。不过,最重要的是,中国仍然在创造的思想会让人们牢牢的记住一件最真实,同时又是最容易忘却的事情:就是没人知道20年后中国会成什么样。中国大概是当前国际社会上最具活力的地方,对许多人来说,这是令人畏惧的。改变这一令人可畏的形象,可能将是中国面临的最艰钜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