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里的“穷学生”、“富学生”
作者:黄冲
大学生苗翼的笔记本电脑、手机、DVD,还有一大堆唱片、书籍和衣服,在学生宿舍里没法搁置,于是在校外每月花1000元钱租了套一居室楼房。“有浴室,有厨房,每周请一次钟点工过来打扫清洁卫生,感觉还可以。”他说。
另一个大学生吴扬飞,每个月的花费在300元之内,上大学三年,一直住在学校,寒暑假没有回过一次家,因为没有多余的钱做路费。今年,吴扬飞每周接三个家教,争取这个春节回家过年。
“脑满肠肥的家伙!”大学生李微带着蔑视的表情说,“俗!”作为班里每月领取困难补助的十二名贫困生之一,李微嘲笑的是他的一个同班同学,据说家境富裕,出手阔绰,号称系里的学生首富。
“瞧他那副德行,轻狂张扬,以为老子有俩钱就了不起了,其实每回考试成绩最次。”李微撇了撇嘴说,他看不惯同学的某些行为。不久前,这位富同学曾在公开场合指责他随地吐痰,这使得李微觉得自己很没面子,一直耿耿于怀。与李微一样来自贫困地区的大二学生吴扬飞说:“上大学,使我深刻地认识到了贫穷。”他说,上大学以前,在一个大致趋同的环境中,并没有意识到贫穷有多么可怕,但上大学使他的家庭背上了债务,且不说高昂的学费刺激,最直接、最尖锐的刺激还是来自大学里富学生的影响。
“试想,如果你的同学开着私家车来上学,而你却要靠到处打工才能维持生计,此时,除了‘己不如人’的感觉,还能有什么?”吴扬飞表情黯淡地说,双手一直用力地交错,“我每个月的花费都要严格控制在300元之内,绝不敢超支,从上大学到现在,我一直住在学校,寒暑假没有回过一次家,就因为没有多余的钱可以当回家的路费。”据吴扬飞所在学校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女老师说,学校1万多名本科生里,贫困生比例达到了25%左右,今年秋季开学,很多新生是通过“绿色通道”入学报名的。现在,吴扬飞除了上课和学习,每周接三个家教,个人时间虽然紧张,但经济收入开始有所改观,他争取今年春节回家过年。
吴扬飞讲了一个故事:他的一个老乡,喜欢上别的系一个女生,但那个女孩子嫌他没钱,于是老乡发誓,将来有了钱,一定要把所有的钱换成硬币,把她埋起来!或者拿到人多的地方,比如北京王府井或上海南京路——见人就给。
“互相看对方,都像是怪物”
贫困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出现于1990年代中期。据国家有关部门1996年的调查统计,在校大学生中,有学费、衣食之忧的贫困生有近百万人,其中,特困生占30%。另据《中国青年报》2002年3月21日报道,中国贫困大学生人数和比重正呈快速增长趋势,目前全国在校大学生中,贫困生已达到300万人,占学生总数的25%。
而与此同时,大学校园穷学生和富学生之间的分野却越来越明显。富学生三大件(手机、笔记本电脑、MP3)齐备、租房、雇保姆、开私车上学、一掷千金一类报道,不断见诸媒体。在一个胜者通吃的社会,人们似乎更习惯于替强者捧场喝彩。
来自上海一个富足家庭、今年已是北京科技大学三年级学生的夏磊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明确表示,他不喜欢班里的穷学生。他说:“2001年9月份,我来学校报到那天,前程远大的心起码凉了一半——怎么有那么多穷同学与我为伍!其实我并不是嫌他们穷,那根本不关我的事,而是实在忍受不了他们那副扮相。”
夏磊说:“那些头发支棱、衣着夸张的外省青年,东张西望出没在偌大的校园里,显得特别另类,格格不入!他们的头发上永远散布着可疑的白屑,身上老有一股奇怪的味道,穿西装永远保留袖口上的名牌,走路总习惯随地吐痰,好像整个校园的整洁和他们毫无关系。这其实不关贫富,而关乎一个现代人的文明教养问题。我可以接受、甚至欣赏他们的优异成绩和刻苦精神,但我无论如何忍受不了他们的个人修养和卫生习惯。”
而已经在学校外面自己租房住了一年的大二学生苗翼说,由于上学时随身带来了笔记本电脑、手机、DVD,还有一大堆唱片、书籍和衣服,学生宿舍里没法搁置,加之自己从小习惯独处,无法忍受宿舍的拥挤和凌乱,所以干脆在学校附近每月花1000元钱租了套一居室楼房。“有浴室,有厨房,每周请一次钟点工过来打扫清洁卫生,感觉还可以。”他说。父母都是做生意的,给自己的花销很充裕,支持他在外面租房,每个月都会从温州飞来北京探望他,带他去酒店改善生活。
和夏磊相似,苗翼也不喜欢和班里的穷学生交往。他说:“虽然是同班同学,但我们的家庭背景、生活习惯各不相同,兴趣志向也不一样,难以聊到一起。”苗翼举了一个例子,半月前过生日,邀请几个朋友去酒店聚会,一顿饭花了2000多元,这件事在他看来,很正常,因为自己有支付能力,以前在家过生日时,父母为他花得更多,但是这在那些清贫的同学眼里,就变成了一种罪恶,好像自己是败家子。“我招谁惹谁了?管得着嘛!”苗翼有些委屈地说,“我们彼此都不怎么待见,互相看对方,都像是怪物。”
“毕业之后,反正大家各奔东西,相忘于江湖。”夏磊对此显得很坦然,他说,“我根本不在意他们怎么看我们,各人有各人的活法。”
学生:以贫富区分?
大学阶段,是一个人社会化自我成长过程中的一次“社会预演”,无论你是穷学生还是富学生,无一例外在此实践着平行、交汇、融合等人际交往模式,一如鸡尾酒般层次分明,而又五光十色。
记者日前在北京几所高校进行的小规模调查和随机采访显示,贫富差异事实上已经把同龄大学生镶嵌在了不同的阶梯上,而这种经济上的差异和分层导致了他们不同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性格特征。
在采访中,一些学生家长表示出对大学校园贫富差异现象的某种担忧。罗女士的儿子刚刚考上首都医科大学,她说:“虽然说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为将来进入社会工作充电、热身,但也不能不看到,大学生在大学阶段本身已经充满了竞争。作为家长,我既不想让自己的孩子在别人面前有莫名其妙的优越感,伤害那些家境并不富有的同学,同时也不希望他在富有家庭的孩子面前表现自卑,感到挫败,我尽量将给他的钱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注重培养他的自立精神和独立意识。”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一位老师说,大学校园里存在学生之间相互攀比现象,有的学生家庭条件并不好,但为了向富学生看齐,逼着家长给钱买手机;有一些学生,尤其是贫困生,因为同学间的贫富差距而自卑,心理失衡,精神压抑,进而厌学,甚至出现偷盗行为。
“贫富学生往往呈现出两极现象,有钱的在炫耀,没钱的在嫉妒,一端是张扬、自负、狂妄和浮躁,另一端更多地表现得沉闷、自卑、压抑与虚荣,其实心态都没有端正,严格说来,这不是我们所期待的健全人格。这种明显的群体性差异有时甚至超出了老师们以往的工作经验,对于学校的管理、教育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北京理工大学党委宣传部许欣老师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说。
首都师范大学一位从事学生心理咨询工作的老师告诉记者,平时学生前来咨询,多半是因为人际交往、个人情感一类问题,关于贫富差距导致的心理问题,却几乎没有学生前来咨询过。她说:“学生遇到问题,一般不愿意来咨询,通常都是没办法了才来找我们,我很奇怪,明明校园贫富差距已经引发了一些学生、尤其来自单亲贫困家庭的学生的心理问题,可偏偏就是没人提及,他们宁愿憋在心理,自己承受。这无疑为学校今后的心理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
而在采访中,大多数受访学生认为:大学生不能用金钱来证明自己,也不能用贫富来区别对待。中国人民大学一位大三男生说:“在我眼中,金钱是个有用的东西,我不会视金钱如粪土,但也不会认为它是个宝贵的东西。金钱只是一个纽带,一头系着努力,一头系着幸福,失去任何一头,它的存在就没有意义。另一方面,今天你有钱并不意味着明天同样富有,而今天你贫穷并不等于将来清贫一生,关键在于你是否在大学阶段找准了自己的位置,目标明确,心无旁骛,直奔前程。”另一位研究生则表示,社会上贫富之间的不对等一直存在,校园贫富现象只不过是社会的一个缩影。每一个个体都是时代、家庭、环境与性格综合作用的复杂产物,根本无法用简单的标准来衡量,学生之间也不能用钱来区分,大学生没有经济上的贫富,有的只是知识上的贫富、精神上的贫富和人格上的贫富。
大学呼唤价值观教育
成功学专栏作家、心理学硕士蔡雯萱女士认为,校园贫富差异,表面上看是经济、消费上的差距,实际上是社会阶层分化的直接体现,已经涉及到了社会认同、自我认同以及文化认同等方面的深层次问题,因而,今天的大学教育,应该包括一种价值观的教育,即承认贫富不对等的存在,并相互尊重,彼此宽容,和睦共处。她说:“家庭对于大学生物质消费观念的影响其实非常之大。许多家长自身没有一个健康的消费观念,他们担心自己的孩子在消费上比别人差,产生自卑心理,实际上是他自己在攀比,怕比别人差,于是宁可省吃俭用,也要让孩子与其他同学一样穿好吃好玩好,从而助长了孩子大手大脚的消费习惯。在大学里,小到一次生日聚会,大到老乡会、节日聚餐,大学生一次消费三、五百元已是常见的现象,大学附近不少生意红火的商店、餐馆就是靠这帮高消费学生‘养活’的。其实,父母对孩子的这种爱是溺爱,按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的说法,溺爱是父母送给孩子‘最可怕的礼物’,它使孩子养成了任意挥霍的习惯和自私贪婪的习性。”
在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心理咨询与治疗师、精神医学资深讲师漆红看来,在一个光怪陆离的商品经济社会中,日益丰富的物质对年轻人而言绝对是一种诱惑,他们的价值取向因而常常受到干扰和混淆。比如,面对贫富落差,贫困大学生大致有两种价值取向:一种是坚信只要自己有了真才实学,总有一天会改变贫穷面貌,因而更加刻苦攻读学业;另一种则是经受不住富裕同窗物质上高消费的诱惑,天平慢慢倾斜,心理逐渐失衡,又苦于一时无法满足欲望,便走上了一条非法占有别人钱财的罪错之路。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仇富心理”。
她说:“仇富心理是一种生存机会受压抑后的反抗心理。因为现代社会对富裕的强调使某些人误以为富裕是成功的惟一标志,富裕的人容易获得更多的生存机会,这就必然压抑和限制穷人的生存机遇,所以为了生存,穷人会起而反抗,所以贫富的矛盾实难避免。适度仇富可以激励个体去追求和创造财富,但过度仇富使人不舒服、不愉快,甚至诱发偏激行为,于人于己都不利。事实上,仇富者仇恨的并不是财富,而是拥有财富的人对自己的态度。同时,我们应该看到,社会的进步、文化的进步是要提倡物质与精神的平等,提倡人权的平等,而不能认为有钱就是成功的惟一标志,把财富和个人能力无限等同,把贫穷与无能画上等号。常言道:富贵在天、人各有命,说的是人即使通过同样的努力也不一定能获得同样的财富,富与不富还有许多外界的非人力的因素影响,所以对于贫穷的人也要有同样的尊重,当社会足够文明,人们可以安贫乐道,扭曲的仇富心理也就多少可以避免了。”
中国社科院青年问题专家张国庆认为,一个人的贫与富,跟很多东西有关,大学生作为一个成长人群,应当正确看待金钱,既要接受现实,也要调整心态,要将着眼点放在未来,而不是当下。
他说:“无论穷学生、富学生,都应该看到钱从何而来,以及现在和未来的差别,要将差距变成动力,而不是盲目攀比。大学生并不是一个成熟的消费群体,最主要的消费应该是教育消费、学习投入,不是其他跟未来成长不太相关的东西。而且,大学生应该放宽眼界,胸怀远大,不要老是一个宿舍里的人斗争,一个小圈子里的人攀比,在一件小事情上较劲,而要跟自己竞争,跟未来潜在的对手竞争,这样,无论你是贫是富,都会在大学阶段真正获得健康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