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甚麼才決定一個宗教的好壞或成敗?


常見非教徒批評宗教,有四個指定動作.一是憑某教所說,例如先剪裁幾條經文,編輯成篇,便立下結論,其理矛盾,其教極毒,其神殺人魔,其主撒謊哄騙,其徒恐怖分子!其實那些教門的正信,果是這樣傳講經典?接受經文?理解經義的麼?他們的學者通人,又說了些甚麼,抨擊者自己曾讀了多少?學了多少?憑甚麼便以自己能翻出那一頁半紙經句,就比人家一生的信仰尋索看得更透?講得更準?

第二種批評,針對教徒所做,十字大軍,人肉炸彈,皆成全民罪狀.有始皇或文化大革命,我們中國人便都不是東西了嗎?我們還有孔子有文天祥、孫中山…,那都不算中國人啦?除非又硬把他們當封建罪人資本家走狗.況教徒都是人,人孰無過?且人人也皆可自稱教徒,同名異實又怎不可?宗教之質,須虔诚敬慎,謙虛實現其良知善願,妄顧抹煞其本心,全稱名下空談一必善必正,那已不是宗教了.

第三種批評,是據教徒的狀況,私意論斷,人家的貧富、出身、教育、際遇,不是看不起便看不順.網上逮住隻言片語,忙不迭就強給人家補課,對方是誰,背景都不知情,就拿人當小孩亂訓一通.更有的專等教徒幾時受罪,一見誰遇上甚麼意外,立似吃了藥,振奮不已,幸災樂禍,指手劃腳,以為這下子已足證其假.教徒若卑苦,沒必請哥們一定同情,也毋需不請自來喋喋講評.其人信教,難道盡如你之所想,光求一個萬事大吉甚至飛黃騰達嗎?別以為宗教只為得到那一點無惑的答案及無痛的安樂,批評者的層次和心情,跟真宗教的境界與情懷,全不著邊啊.

第四種批評,以過來人身份,說些陰私秘聞,結論總是那教沒有好鳥,有的也都是善良的受欺.只是如真對一教曾有親近的,必知這些話就一教之全貌言,說一些,又不說些.而于一教確有親證的,即使最後因未有所得而要出教,能光剩下只詆罪諉過,對己不愧歉,對人無惜憐嗎?眾人皆醉唯吾獨醒乎?果真你才是高人?

要討論一宗教,不好先假設自己對教理理解必優,教史的知識必長,教徒的認識必全.任何傳統大教之實,莫說局外人,即使教徒有誰敢說個人的掌握已分毫無差?決定一教的好壞或成敗,未能單憑我這有限的認知,足以遽作結論.反而教徒怎樣回應,怎樣面對批評,包括理解或不理解的批評,應更能澄清問題.事事都成一教必壞必敗之證的反教論,當為偏執假想的腦筋所虛構,教徒是否也欲仿傚,反其道改作必自詡偉光正、高大全?教徒之反應,比人之批評,應更適合成為代表其教的說明!畢竟宗教是一信仰的虔诚踐證之實,絕非爭訟中的理得、情合、行正與否,而是終要回到言行中成就之事,唯其如此,才具足顯為美好的回答,不敗的作證.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