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必先器识而后文艺”三解

浪迹西洋 漂泊北美 差旅劳顿东南亚 九天揽月 五洋作鳖
打印 被阅读次数

大唐宰相裴度说过:“士必先器识而后文艺... 裴相此说可能言过,但其中主要的道理还是可取的。就“必先...而后...”这样的单向时序,我们尚可商榷;因为学而时习之,习而后再学,循环往复,也是人类文明螺旋上升,登高致远的有效方法。但是裴度在此强调的,是器识对于文艺的重要性。在糊涂看来,这一点怎么说都不为过。

第一种解释:文艺泛指文化和艺术,器识就是器度和见识。增广见闻,累积学识, 放开眼光,拓宽器量, 然后再谈文章,论文化,评诗词歌赋,说艺术技巧,再讲究为文为人,习艺弄巧的风格和品位。 宽宏的器识成就卓越的文艺,这是从整体笼统的解释“士必先器识而后文艺”。裴相名“度”,其长子名“识”,父子宰相气贯大唐盛世。裴氏家族对于器度和见识的推崇,溢于言表,可作为此解的佐证。

把“文艺”和“器识”展开来说,可以有第二种阐释。习理工商农医法而善文艺、或惯于咬文嚼字的一类人,对此可能感兴趣:文艺者,文熟而生巧,文精而成艺也,是侧重于人文之技艺,区别于手艺、工艺;器识者,格物致知,对于物化实器、对于客观实体之认识也。“先器识而后文艺”,强调五行八作的经验对于文艺创作的奠基作用和有益补充,类似于“博大方可精深”,“文章千古事,功夫在事外”那样的意境。此说并非牵强附会 -- 兵家也有“必先器识而后兵法”之说。诸葛亮草船借箭后,跟鲁肃说:为将而不通天文,不识地利,不知奇门,不晓阴阳,不看阵图,不明兵势,是庸才也。这里孔明列举的,就是那个时代的器识。要精文或通武,都有工夫在事外,要以广博的器识作基础。

第三种解释可以用中国太极生息之法:二元一统,九九归一。“器”和“识”这两个字,分别侧重客观和主观,代表物质和精神,实践和认识这些相辅相成的二元对立。“器”和“识”关联着“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弄文习艺之人,融通了太极黑白,调和了八卦阴阳,禅定了理智和情感,参透了得失消长,辩证了多寡增减……, 这样把生活中的林林总总九九归一,融会贯通,形诸于色彩斑斓的文艺,并通过文艺的萃取得到升华,达到所谓“文艺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至境。

谈论文艺的精髓,裴度选择了“器”和“识”两个字。这两个字用得妙,有宽广的涵盖。“先器识而后文艺”, 留有解析空间,人们可以见仁见智,自由生发,各取所需,皆大欢喜。大家大手笔精于此道,酒满茶浅,话留三分虚。后人则乐得细细琢磨,慢慢品味。

[]:关于“高”,尼采有诗“松与雷”

我今高于兽与人,
我发言时——无人应。

我今又高又孤零——
苍然兀立为何人?


我今高耸入青云,——
静待霹雳雷一声。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