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读到的一篇文章,讲述一位异族通婚的母亲为自己的肤色而自卑,到后来女儿亦因为自己外表的不同而自卑,怪罪母亲,有点感慨。
在美国的许多地区,白人还是占大多数。作了一年的义务中文学校校长,和不少父母打交道,也听到了同样的担心:孩子在学校因自身肤色与人不一样而孤独。许多父母,包括领养中国孩子的美国父母,把孩子送到中文学校,都有这方面的考虑。他们想让孩子知道,在这个国家,到处都有和他们肤色一样的人。
我的两个孩子在这里长大,两个孩子在自己的identity上,似乎没有问题。尤其出生在美国的儿子,提起自己是“Chinese American”,总是有一种自豪。现在回过头来看,孩子的生长环境,确实起了一定的作用。
女儿是在一个国际学生的混杂的community长大。那里的孩子,许多都象女儿一样,出生在美国之外,随父母来美国地。孩子在那个community里,用各种语言交流,我们这些父母常常都奇怪他们是不是真正听得懂别人。不同肤色的孩子在一起,房子外是安全而又宽广的草坪,让他们开了眼界。而那个school district的安排,让所有internation students去同一所学校,以便能开设孩子们的nativelanguage classes,对孩子在自己的identity上,起了良性的作用。
女儿大一点,自然是和我讨论种族的问题。常常也会从肤色来看问题。我都是引导她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来分析,让她知道肤色是表面的,容易误导人。父母本身不对其他种族存有偏见,对孩子在种族,肤色上的理解,会有良好的作用。女儿的历史老师就评论过女儿的文章,说她看到了许多成年人都没有看到的社会问题。
儿子则得益于他的preschool。他的班上的primaryteacher是一位非裔的中年女士。我喜欢她的性格--大大咧咧,嗓门也大,极象我那令我尊重的农村伯母。一位墨西哥裔的年轻女士,活泼快乐,教孩子们一些墨西哥的音乐和西班牙语。一位白人老师,友善,健谈,刚刚步出校门,探索自己幼儿教育上的career。学校在录取孩子时,也在种族平衡上下了一些功夫,所以,班上各种肤色都有。最难能可贵的是三位老师鼓励孩子们教老师和别的孩子在家里用的语言,还经常从父母那里学几句,和孩子玩。这种环境,这样的老师,让儿子从小就知道自己是ChineseAmerican,并大大方方地讲中文(他的中文并不好),并在地图上介绍爸爸妈妈从那里来,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还在那里。从中国回来,也是大方地介绍那里有什么好玩的,好吃的。那种自豪,溢于言表。
培养孩子不因为自己的肤色与人不同而自卑,得从娃娃抓起。父母在选择daycare, preschool时,这些都要纳入考虑的范围。不要一味强调academic上的表现。同时,也该调整自己在种族问题上的偏见,用开放的思维,来面对这个国家和社会。
(10/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