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格里拉源流考

香格里拉源流考(或名“稻城——最后的香格里拉”) 乙迷

谈起香格里拉,所有人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英国著名作家詹姆斯·希尔顿1933年创作出版的《消失的地平线》,就是这本轰动世界的小说为我们带来一个新名词“香格里拉”,并引发了经久不衰的寻找香格里拉的热潮。事实上,《消失的地平线》并非报告文学,而是一部杜撰之作,希尔顿本人很可能根本就没有到过中国。书中的香格里拉最基本的外部特征是金字塔式的锥形雪山,郁郁葱葱的山谷和山腰壮观的喇嘛寺,这一切都隐藏在莽莽深山中与世隔绝。假如光是这几个条件,那么从四川、云南到西藏南部的所有藏区几乎都能称作香格里拉。可是香格里拉能打动老外,自然风光仅仅是其中的一个原因,更重要的是书中着力描写的人文景观。庞大如宫殿一般的喇嘛寺中居然有中央供暖系统,有浴室和商标为俄亥俄艾哥伦的精瓷浴缸,有图书馆和二三万册的西文原版书——其中还有一些是珍本,有会说标准英语的汉族老者,有钢琴和会弹莫扎特的满族姑娘,山谷中还有能和南非相比的黄金储量。正是因为有了这些符合西方人胃口的描述,这本书才会在西方社会引起那么大的反响。当然依照这些指标,香格里拉根本就不存在。《消失的地平线》中唯一出现的地名是稻城(无法想象希尔顿怎么会在冥冥之中选择稻城这个地名)。照书中所述,香格里拉在稻城西南1100英里,可地图上那块地方不是缅甸就是印度,而书中又明白说是在中国。书中的原话是“送货人……都急着要动身赶往东北面1100英里之外的稻城府”,说明稻城应该是离香格里拉最近的城市,亚丁倒有点符合这个标准,不过她在稻城西南110公里,而非1100英里。

《消失的地平线》虽然是将东方的风景和西方的人文揉为一体的创作,但创作也不可能凭空瞎想,总得有点原型。小说的素材来自奥地利美籍探险家约瑟夫·洛克从19241935年在云南省西北部探险期间写下的系列文章和拍摄的照片,这些精彩的图文在美国的《国家地理杂志》发表后,引起了各方面的关注,也触发了希尔顿的创作灵感。1921年,受美国农业部的派遣,洛克来到东方的泰国、缅甸及印度搜集一种叫大风子的植物种子。1922年他到达中国云南丽江,之后就以那里为大本营开始对丽江中甸周围大片山区进行探险考察。从那时到希尔顿发表小说《消失的地平线》的1933年,这十年正是洛克探险生涯的黄金时期。由于洛克发表过大量迪庆风情的图文,1997年,云南迪庆州正式宣布中甸就是香格里拉,并于2001年将中甸正式更名为香格里拉县。至此,云南的香格里拉迅速变成中国的旅游热点,经济蒸蒸日上。

就在云南轰轰烈烈搞旅游的同时,一场科考活动正在稻城悄无声息地开展。早在1973年,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的印开蒲和胡孝宏二人,就已远赴亚丁考察。当他们到达亚丁后,为那里罕见的自然景观所震撼。随后,该所就开始亚丁的保护和发掘工作。1994年,由中科院成都生物所组织中、英、美三国植物学家到稻城考察,摄影家王晓东作为随队医生参加了活动,他拍摄的照片引起摄影界的关注。1996年秋,在王晓东的介绍下,世界著名美籍华人风光摄影家李元教授到达亚丁,他的照片发表后,亚丁美丽的自然风光立即在国际摄影界产生了轰动效应。比较照片人们发现,当年洛克在《国家地理杂志》发表的系列文章中有几篇重量级的报道描绘的并非中甸,而是亚丁。随后多家媒体介入,凤凰卫视将洛克当年发表的照片与亚丁现在的风景一一比较,完全吻合。原来1926年,洛克在四川木里考察期间,发现木里西面有几座高耸入云的雪山,便萌发前往考察的想法,经过两年的准备工作和木里藏族土司的鼎力相助,终于在1928年如愿以偿二进土匪盘踞的亚丁考察。19317月,洛克的考察见闻和拍摄的照片登载于美国《国家地理杂志》上,在他的考察日记中写到:在整个世界里,还有什么地方有这样的景色,等待着摄影者和探险家!但洛克自己并未意识到他已经越过省界(如果那时有)到达四川稻城,他一直以为他看到的三座神山在中甸境内。

亚丁的重见光芒和中甸旅游业的日渐红火使稻城县政府如梦初醒,他们意识到自己那么多年事实上是捧着金饭碗讨饭,中甸已经更名为香格里拉县占了先机,自己照葫芦画瓢也将亚丁的所在地日瓦乡更名为香格里拉乡。四川旅游界对云南颇有微词,他们认为云南抢注香格里拉使自己每年损失40个亿。不过我个人认为,中甸更名并没有错,毕竟洛克长期在中甸考察还写了大量的报告,连洛克本人都以为亚丁就在中甸那还有什么好说的?

前文已经谈到,《消失的地平线》中的香格里拉是作者杜撰的,但假如一定要找一个原型,我个人认为亚丁也许比中甸更为合适。原因在于,书中关于卡拉卡尔山的描写几乎是照抄洛克关于亚丁央迈勇神山的描写,蓝月谷也很象亚丁的贡嘎银沟,当然最重要的是亚丁有与香格里拉相似的与世隔绝。亚丁村至今不通电,每户藏民靠溪水中的小水电发电供照明,几年前这里甚至还不通路,住户每年只出一次远门,就是冬天的时候骑马翻越重重雪山去100公里外的稻城买日用品。洛克看到的亚丁村有二三十户人家,半个多世纪过去了,这里依然只有28户人家(我听房东说是31户),这里的一切都象书中的香格里拉似的,隐没在一望无际的群山之中。

当然游客玩的并不是香格里拉这个名字,而是风景。问题在于稻城的风景似乎也强于中甸,这一点即便中甸自己也时有承认。稻城的旅游资源极为丰富,亚丁不过是稻城三景之一,甚至不算稻城的象征。稻城满大街的店招牌背景都是骇世惊俗的红草地(每年9月底10月初才有的奇观)。稻城不仅有亚丁,还有如诗如画的藏区田园风光和冷寂得不象地球的海子山,如此丰富的旅游资源在中国的县级行政区不算绝无仅有也是凤毛麟角。

香格里拉之争事实上是旅游经济之争。面对稻城的崛起中甸早打起自己的小算盘,那就是将稻城纳入大香格里拉的范畴,设计从丽江经中甸到稻城的旅游路线。这条线路确实涵盖了洛克的大部分考察范围,当然这样钱还是云南赚大头,四川赚小头。针对香格里拉,四川也有四川的想法。稻城是狭义的香格里拉或者说是香格里拉的精华,同时现在香格里拉游的一个著名景点泸沽湖三分之二在四川境内,那部分恰恰是最迷人的风景,但泸沽湖却被云南拿去发财。因此稻城到泸沽湖正在修路,一旦贯通,四川就有了自己成套的香格里拉路线,再加上从成都到稻城走的是壮丽得有些过头的川藏线,游完这条线就不需要再去云南了。当然两边兼顾的路线也在计划之中,从成都经稻城、中甸至丽江,不过这条线你要有足够的时间。

香格里拉还会有新的发现吗?不知道。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中国梦幻般的地方绝不只是香格里拉。洛克没去过川西北,西藏去得也不多,更别说新疆了,我们没必要被一个半个多世纪前的老外牵着走,玩自己的吧。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