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时(5)—— 我的中秋

昙花一现又如何,至少曾如此灿烂!
打印 被阅读次数

我的中秋

从来,父母都必须在有限的经济来源里,小心计划使用,因为2份微薄的工资要供6个人使用,而3个孩子还要读书。当时在无法开源的情况下,只能节流。在我的记忆里,一年里,咱家只有春节,根本不知道还有个中秋节,更加不知道什么叫做生日。可能那个时候,家家都那样吧?

直到7岁多,一家人到了广州,入了乡随了俗,才知道除了春节还有别的节日。每年的中秋,母亲会提着包捆好的散装月饼回来,有豆蓉的,豆沙的,哪种便宜买哪种。卖月饼的人,会用牛皮纸把四个月饼一摞地包起来,外面再裹一层红纸,最后用红绳子捆好,让你提着。豆沙很甜,咬在嘴里,腻得打颤;豆蓉很干,必须就着水才咽得下去,不然会噎着。只有四个,分到的就不会是完整的一个,吃得不多,自然是喜欢的,等下一次再吃就是来年了。

直到后来,月饼越做花样越多,从甜的到咸的,从素的到荤的,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月饼厂家做不到的!包装上,渐渐地,已经再看不到散装的,先是有纸合装的,然后是铁合的,木合的,怎么漂亮怎么做。前些年看到一个木合的,那个精致,怎么形容呢?知道“买椟还珠”吧,就是那么回事了。月饼不再朴素,从内到外生香活色,上万元人民币一合月饼也不再咋舌,月饼已不再是当年的月饼了。

前两天和母亲在MSN上视频,她说,今年的月饼又吃不完,该送的都送了,结果又转回一大堆。父亲血糖有点偏高,担心会渐化成糖尿病,母亲只让父亲尝几口,说是意思到了就可以了,宁可月饼放坏了。

和月饼同台而出的是当然是灯笼了。小时候,那用各种鲜丽的薄薄的彩纸做成的传统灯笼(到处去找图,却没能找到传统的纸灯笼的图片,真遗憾),一人一个,就盼着天黑。天稍微一暗,就催着父母点上蜡烛,再用根小竹棍挑着就出门了。和厂区的其他小朋友们一起,专门挑黑的地方走,只有这样,才能显得灯笼的亮。基本上每一次,灯笼都有一个相同的命运——化为灰烬。要不就是自己不小心,蜡烛没有固定好;又或者是灯笼的质量太次,纸太薄,点着的蜡烛把灯笼纸烤得又干又脆,一不小心就会燎着了,还没等你反应过来,已经烧得干干净净,举着个光棍竹子;有时候,甚至竹子也烧着了,赶紧撒手,抬头到处寻找姐姐的身影,搓着手,委屈地放声哭~~

现在,市面上再难找到如此传统的灯笼了,那种彩色塑料做成的,上电池点小灯泡的,就跟手电筒以的。一打着,有些还会唱歌的,有一些还会转的。是很精细漂亮了,可怎么都再找不到原来的那种味道了。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