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胡适的《名教》

我从山中来,带着兰花草.种在小园中,希望花开早.
打印 被阅读次数
    1928年胡适写了一篇题为《名教》的文章。文章说,所谓名教,就是信仰“名”、认为“名”是万能的一种宗教。什么是“名”呢?胡适认为“名”就是字,或曰文字,而名教就是崇拜文字的宗教。他说,名教的具体表现不可胜数,从古人生辰八字、名号避讳,到如今的标语口号,都是名教的“正传嫡派”。比如革命者贴一张“打倒帝国主义”,与豆腐店老板贴一张“对我生财”完全一样。
 
   读了其文后,帮我解了许多谜。记的小时候,母亲下放到乡村医院,我也随之到了乡下。母亲的一位同事的太太名叫"也好",我当时不解,就问母亲为何取人名为"也好"?母亲说因为也好的父母希望能生个儿子,但得到的是女儿,所以只好称女儿"也好"。大家都熟悉"若男","招弟"这样的名字,"也好"还真太口语化了。总之都是以名寓义。
 
   后来慢慢地又发现周围许多朋友熟人的名字都有一个"灶"。本想请教一下别人,但不知为何一直没开口。读了《名教》一文,才知道原来徽州人取名讲究八字和五行。八字算出缺啥就在名字上补啥。这"灶"又有火又有土,用它做名字,不就象 multivitamin 一样万能吗?
 
   到了文化大革命,人们对"名教"的崇拜到达了颠峰。一方面,大字报和标语铺天盖地:"打倒XXX,再踏上一万只脚,叫他永世不得翻身";另一方面,早请示晚汇报,口号响澈云霄:"祝XX身体健康,永远健康!祝XXX万寿无疆,万寿无疆!"当宋彬彬被领袖改名为‘宋要武’,一阵改名风席卷全国。我的一位女同学的俩弟弟,一个改名卫东,另一个改名卫彪。可怜卫彪老弟改名几年后却成了别人嘲笑的对象,不得不再次改名。

   联想这一切,不得不佩服早在20年代胡适就已指出无论从民间到政府中国人崇拜的就是"名教"。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