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妹的故事(二)

我上大三时,家里传来一个好消息:舅舅一家的绿卡办下来了,准备移民去加拿大。表妹Y因为没有考上大学,一直在家里学习英语。我们小时候常在一起玩,现在她要远渡重洋,去另外一个国家了,心里挺难受的。舅舅一家离开杭州后,母亲常常和他们书信联络。听说一切都很顺利,只是刚到一个陌生的国度,生活要从头开始,过得比较辛苦。舅舅在亲戚的工厂工作,收入不是很高,支付了衣食住行种种花销后所剩无几。但是让他们欣慰的是,Y到了温哥华后,在本地的高中补习了一年英文,竟然考取了本省最好的UBC大学计算机系,圆了全家人的大学梦。

因为家里经济比较拮据,Y申请了助学贷款。Y在学校读书很刻苦。她的理科成绩比较好,学习文科相对累一点,尤其是文学艺术和写作。Y咬紧牙关,坚持阅读大量的英文书籍,记英文笔记,写英文随笔,不仅所有的功课都没有拉下,而且在数学,计算机编程等方面一直是同学里的姣姣者。国内高考失败后,Y对自己的前途曾经很迷惘。那种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一旦落榜,就象世界末日一样的压力几乎让她喘不过气来。眼看着周围的同学都陆陆续续收到了入学通知书,自己却呆在家里为该找什么样的工作发愁,Y对自己渐渐失去了信心。移民到温哥华后,加拿大比较宽松的入学条件让Y庆幸不已。学习英语虽然吃力,但比起参加国内高考的紧张和煎熬,还是轻松多了。UBC大学没有固定的班级,大家捧着课本在不同的教室上必修课和选修课,每天眼前晃动着无数张似熟非熟的面孔,同桌总是在换,同学很客气地彼此招呼。没有姐妹和朋友的Y感到有些孤独。所幸的是,温哥华是一个华人聚集的海外城市,UBC里到处可以看见黑头发黄皮肤的亚裔面孔。Y很快就认识了和自己经历相似的许多中国学生。他们来自北京,广州,台湾,香港。。。相同的语言和相同的背景使他们成为了心心相依,无话不谈的好朋友。虽然校园就象个国际大家庭,白黑棕红各种肤色都有。但是对亚裔学生来说,和西方语言文化的巨大差异使他们还是习惯于呆在同类人的圈子里。不仅如此,随着新移民的不断涌现,亚裔家庭往往集中居住,所以温哥华的城郊出现了华人的Richment,印度人的Surrey,日本人的Downtown,韩国人的CoquitlamY 和她的中国朋友们非常喜欢温哥华多元文化并存的生活状态,至少他们不用象邻居美国的华人一样天天担忧融入主流文化的艰难。Y在上学其间,为了减少家里的经济负担,接受了三四份家教的工作。她教授的这些孩子大多来自富裕的华人移民家庭,需要加强理科方面的培训,她可以发挥自己的语言特长用中文和他们沟通。家长们往往以她为榜样希望孩子们能够通过考试进入象UBC这样的好大学。Y对工作总是尽心尽力,一丝不苟,很多学生最后都成了她的好朋友。

大学毕业后,正值加拿大IT产业的高峰期,Y因为在实习期间表现出色,很快找到了一份和专业对口的工作,而且薪水不错,远远高于大学毕业生的平均年薪。全家人都为她感到高兴。因为舅舅已经到了退休的年龄,Y学有所成,终于可以从业自立,算是了却了父母的一桩心事。

Y在公司从事的是专业性很强的财务软件编程工作,也是公司分工最末端的工作。Y发现每天对着电脑敲打键盘的沉闷生活和自己外向开朗善于沟通的性格相去甚远。而且IT产业的知识更新很快,许多刚毕业的年青人思维敏捷,记忆力强,大有长江后浪推前浪的势头。公司虽然不大,但是竞争也很激烈。尽管Y的本职工作表现不错,语言的障碍使她无法发挥协调沟通的特长。几年过过去了,得到提升的总是白人同事或本地出生的华裔。虽然温哥华的生活环境不会让她为吃不到正宗的川菜而发愁,但是工作中的沟通不对等不畅通使她对升职的期望一次又一次地落空。Y不得不开始重新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可是,不久就有坏消息传来,迅速膨胀的IT泡沫破碎了,华尔街的股票一跌再跌,Y所在的公司未能幸免于难,宣告破产了。赋闲在家的Y第一次感到了失业的恐慌,每月的政府救济金虽然能暂免衣食之忧,但发出去的几十封求职信却石沉大海,有工作经验的Y发现寻找IT的工作竟然比刚毕业的时候还难。幸好有位朋友的公司正在招人,由于公司主要业务也是财务软件,朋友又是研发部门的技术精英,他的力荐终于让Y获得了一个工作的机会。这几年,IT产业终于从低靡动荡中渐渐复苏。Y在工作之余,又自修了财务会计的资格考试课程。初衷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公司客户的需求。学习过程中,Y发现会计这个职业前景不错,更着重经验的积累,独立操作性强,双语反而是一种优势,可以服务数目庞大的华人市场。但是放弃IT的学习和从业经历,从最基本的出纳工作做起,意味着一切从头开始,而且薪水只有现在的一半。Y犹豫了。

与此同时,关于中国经济迅猛发展的消息不断传来。温哥华的华语电视,华文报纸和社区网站常常讨论移民回归的问题。更多有感染力的故事则发生在Y的身边。朋友H一家回东莞定居了。他们从事家具生产和贸易,企业发展得不错。H也毕业于UBC大学计算机系却没有兴趣编写程序,她听从了父母的建议回广州学习中医。中医诊所在温哥华方兴未艾,尤其是针灸减肥,推拿拔罐等疗程越来越受欢迎。学习中医的不仅仅是华裔更多的是金发碧眼的洋人。温哥华也有学习中医的教程,但是聘请的中国老师要用带着口音的英文讲课,直到毕业前才有短短几个月在中国实习。H干脆直接到国内上学,每年假期回温哥华参加本地的执业资格考试,这样将来无论留在国内行医还是回加拿大开私人诊所都可以。Y的另外一个朋友L则辞去了年薪不菲的工作随丈夫X双双回国了。XL相继读完了多伦多大学的MBA学位。X受雇于一家投资基金公司。目前,公司把投资重点转移到了中国。X欣然接受了北京办事处总经理助理的任命。L回国不久后也开始在一家由留学生创办的房地产策划咨询机构任职。虽然折算成外币薪水没有在加拿大高,但是L非常喜欢公司的创业气氛和人际关系。北京日新月异的发展也让L很兴奋,从国际化多元化的角度来说和西方的大城市不相上下。

Y每次听到朋友回国的消息心里都有点痒痒,但是她也知道每个人的情况不一样,“海归”对她来说不是理性的选择。MBA的文凭倒不妨一试,对日后在公司的发展也有帮助。准备GMAT考试让Y牺牲了不少休息的时间,但咬咬牙也挺过来了。根据去年UBC大学MBA的录取情况,Y对自己的申请还是满怀希望的。但是结果却出乎意料,Y被学校拒绝了。原来由于申请人数骤然增加,尤其是中国学生的比例急增,而中国学生又以GMAT考试得高分而著名,Y的成绩相比之下就黯然失色了。公司里倒传来一个好消息,美国数一数二的一家财务软件公司收购了公司80%的股份。Y心想这下子至少不太会有倒闭的危险了。可是好景不长,公司很快进行了大规模的人事调动。Y所在的部门换了新主管。新主管不懂技术只关心业务。Y从事开发的产品属于研发项目,从利润的角度,业绩最不明显。新主管的一意孤行和老员工的旧习难改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往日的同事纷纷辞职。Y在新主管咄咄逼人的态度下默默承受着人手短缺的工作压力,常常加班加点。终于有一天,因为一个没有及时修改的编程错误,Y和主管爆发了一场口角大站。满怀委屈的Y第二天向公司提交了辞职申请书。趁着在家发简历的空隙,Y通过了财务会计资格的第二场考试。Y递交的工作意向上多了“出纳”的字眼。

从远离故土,踏上异国他乡的那一刻起,Y就知道自己奋斗的经历会和儿时的伙伴,中学的同桌有些不同。语言的障碍,文化的隔离,就业的艰辛都是她要面对的问题。祖国的强大对Y来说更多的是心灵的安慰而不是渔利的机会。既来之,则安之,一个普普通通的中国人,一段普普通通的经历,Y的故事还在继续,就象所有的移民一样,哪怕裸露在空气中,他们的根仍然会顽强的生长,伸向泥土,伸向大地。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