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汉语中夹带外语词汇的话题


外来语无可厚非,但准确地意译也是很必要的,举的例子:VC++实际上大家用的是音 译,没听人念“VC plus plus”,而是念“VC加加”,至于DJ,实际上是少数人的 圈子里的事情,没有代表性。准确、简洁而直观意译是真正推动一个社会整体科技 水平提高的唯一途径,除非确实有难度,意译的优势是明显的。
英语自身也有外来语,例如typhoon,指西太平洋与南中国海的强烈热带气旋,而cyclone, 则是泛指旋风、飓风,显然,前者就是外来语(来自中文),而且是在无法简洁表 达其原意的时候才采取的音译。但chinese boxing,对于外国人认为可以理解并用 自己语言表达的东西,则采取了意译(尽管不很准确)。
技术词语最开始有音译,未来则有可能有意译,这取决于后者的科技发展水平,例 如电话,最初传入我国被叫做“德律风”,但后来就都习惯电话了,小提琴曾经叫 做“梵阿玲”,随后都叫小提琴了,这是因为意译的词汇更好理解。我国文明最初 与西方文明的交流是明代末年的西学东渐,著名科学家徐光启就曾经为我们流下了 许多沿用至今的从西方文化中汲取的汉语科技词汇:例如几何(音译和意译的结合)、 直角、钝角、锐角、平行、垂直,等等,数百年来,并没有人去用他们的音译,这 说明:西方词语的意译是可以用汉语准确而简洁地表达的,是更容易被人接受的。 有一点很重要:只有更容易被全体国民接受的东西,才算是真正能够提高国民科学 素养的东西,在这一点上,意译比音译要好得多。在中国人尚未完全丧失自信,或 者还有高度自信(例如明朝)的时候,准确而简洁明了的意译是许多致力于东西方 文化交流、希望借助西方科技提高中国人全体国民科技素养的大学者的追求目标, 但目前这一点做得差了,主要原因我以为有两点:一是中国人的自信心在下降,尤 其是知识分子的自信心在下降,二是中国的相当的知识分子自己把自己与国民整体 隔绝,并不关心国民的整体科技文化素养。
现在反对的中文混用英语,应该是国民对于小部分办公室白领狭隘文化的反思与否 定。例如,把办公室说成Office,把纸说成Paper,把日程安排说成schedule,把订 单说成P.O,这确实如外企中的白领异议者说的:不影响自己和这里大多数人的交流, 但可以毫无疑问的说:这样的词语会影响他们和绝大多数中国人的交流。我见过许 多外企职员,用类似的语言与国内企业的人员打交道,结果人家要费很大力气理解 他们的意思,显然,这样的语言除了仅仅能显示这些同胞供职于国外企业,与许多 中国劳动者不同之外,没有任何其它必要。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