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编织了自缚的茧(心理健康理念连载三)

我于2001年从重庆市国家机关辞职去美国留学,现在可以坦率地告诉大家,我辞职的主要原因是不能处理好同领导的关系,辞职前的一段时间心情
打印 被阅读次数

第三章:我们编织了自缚的茧

当我们出生的时候,我们每个婴儿都是一个独特的人,我们开始有了早期的不同行为,其实我们有过两个孩子经历的母亲都会感觉到孩子早在子宫内他们的表现都不一样,这种早期的差异就是我们所说的遗传,遗传本应是人类的宝贵财富而不应该成为人类的负担,特别不应该成为我们的心理负担,个子高矮与成就没有联系,皮肤黑白与种族优劣无关,好动与好静不能说明人的能力,体重也不能成为美的标准。

然而并不是我们所想的那样,我们的遗传特性无处不受到社会因数的影响和制约。在我们的成长中,很多真正“我”的成份被隐藏,取而代之的是社会的印迹。一个姑娘爱上了一个小伙子,她爱的非常深,遗憾的是这个小伙子还不知道。我问她:“为什么你不向小伙子表白呢?”她不好意思地说:“在我们这个社会不都是男孩子追女孩子吗?哪有女孩子追男孩子,这样别人会笑话的。”在唐代我们因为皇帝喜欢的贵妃身材比较胖,于是乎全国上下都效仿以胖为美。曾几何时,我们并没有在意胖和瘦,我们更多地关注的是健康。改革开放我们跟上了美国等西方的思潮,我们不自觉地走入到另一个极端,于是减肥又成为一种时尚。

有些社会的烙印不是我们本身能够控制的。由于我们出生后没有任何防御能力,显得非常脆弱并完全依赖成人的呵护才得以生存。为了生存需要培养一种控制环境的手段或能力,我们在不断发展壮大自己,在发展自己的过程中,我们也有意或无意编织了自我束缚的茧。

自缚形式多种多样,取乐他人就是一种,无意取乐他人而受益让我们乐于这样做。比如婴儿不自主的笑会让妈妈变得高兴,妈妈为此会给婴儿更多的拥抱和亲吻,还可能有更多的耐心,作为婴儿来说,这种拥抱和亲吻是我们所需要的,第一次我们把自己的笑同妈妈的笑联系起来,知道妈妈的笑对我们是有利的,我们学会了简单的逻辑,我们的笑→带来妈妈的笑→妈妈给我们更多的关爱。我们逐渐学到了取乐他人的技巧,因为我们有所收获,取乐他人发展的结果让我们逐渐失去自我,我们看到别人不高兴时,我们就会产生焦虑,我们会设法让他人高兴起来,因为取乐已经成为一种习惯,虽然他人的不悦可能不关我们的事,虽然我们从理智上也知道这个事实,但是我们已经不能避免,我们总是设法去取乐我们周围的每一个人,我们生活中就有这样一些人总是活在别人的世界里,她们感觉到特别的累,因为他们心理已经失去了自由,取乐他人是多么的不容易。所以我们经常能听到很多人说,我实在不想干这个工作,我的一切都是为了父母高兴。

利益的驱使也很容易形成枷锁,有一个学生来到我的咨询室,她现在经常威胁妈妈要自杀,生命这么美好而她为什么想自杀呢?原来在她很小的时候,一次无意识的行动给了她自杀的理由。一天她爬到洗衣机上去了,她做出要飞的样子说:“我要飞了”,不远处的外公看到孩子要跳下来,急忙说:“乖乖,你千万不要跳呀,外公给你买什么都行”。孩子听到了高兴地说:“我要糖吃”,外公应允了她的要求,孩子喜出望外,觉得跳洗衣机还能有糖吃,孩子不自觉地做了某种联系,跳洗衣机→有糖吃。下一次孩子如法炮制,果然又有所获,孩子用同样的方法对外人,觉得不灵,于是弃而不用。下次孩子发现在家人面前用其他的方法如绝食,自残也能达到同样的效果,孩子就接受了这种让她“受益”的方法。这种自残的方法刚开始是无意识偶然事件,后来就是一种有意识行为,最终变成一种潜意识行为。

上面是利益的驱使下完成的,还有一种是在黄荆根下完成的,由于我们年龄小,我们必须唯父母或长辈是从,否则我们会遭到皮肉之苦。特别是在我们崇尚黄荆根下出好人的这样一个社会里,这种束缚更是随处可见。我们小时候都有遗尿的经历,由于我们身体的机能发育尚不完全,当我们遗尿时,不耐心的妈妈可能会打我们的屁股,或者会对我们吼叫,作为惩罚,我们第一次会感到这是“坏”。在我们生活中,我们很多人都有遗尿这样的经历,我记得我在五六岁的时候还有夜间遗尿的经历,为此爸爸妈妈会很严厉训斥我,自己为此感到很恐惧。我的一个学生也是不小心而遗尿在自己的裤子上遭到爸爸妈妈的打骂,因为害怕爸爸妈妈打骂,有一点尿就上厕所,为此养成了经常上厕所的习惯。

你的同桌掉了一只笔,你捡起来也可以,不捡也无可厚非,但是在黄荆根下教育而成长起来的就另当别论了。他小的时候,妈妈把笔掉了,让他捡起来,他没有捡,为此遭到妈妈严厉的训斥,他知道错了,但是妈妈的训斥也让他心理很难受,以后妈妈的笔掉了,他就会主动有礼貌地把笔给捡起来;有一次他做作业的时候笔掉了,他让妈妈把笔捡起来,妈妈帮他捡起来了,这次妈妈又把他教训了他一顿,原因是他没有向妈妈道一声谢谢。在“完美”的妈妈教育下,他又向完美卖出了一步,在向完美进军的同时,他又失去了一点自我,又加了一根捆绑自己的绳索。于是就有下面的故事。

同学的笔不小心掉在地下,他心里很不舒服,这只笔让他如坐针毡,为什么呢?原来妈妈的训斥虽然已过去多年,他可能已经忘记了过去的故事,但是妈妈教训所积压的能量并不因时间而消失,过去的事件带着消极的情感被压抑但并没有被彻底粉碎,只要现在场所同过去相雷同,能量就会被释放出来,所以同桌的笔掉了,他不捡心理很不舒服。为此他向我咨询,下面是一段咨询笔录:

学生:“我同桌笔掉了,他为什么自己不捡,偏要我帮他捡呢?”

老师:“你可以帮他捡,也可以不帮他捡,这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

学生:“我如果不捡的话,我心理会很焦虑。”

老师:“那你帮别人捡一下也行,不就是举手之劳吗?”

学生:“问题不是捡笔这件事。”

学生:“让我最生气的是,我帮他捡笔,他连说谢谢都不说,真没有教养!”

他是挺完美的,但是我们所处的世界因地域不同;或因教育程度差异;或因文化背景不一;或因风俗的多样化,不可能每个人都同我们一样完美。很多人把“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作为人生的座右铭,看上去多么美好但是我们做不到,不是我们不愿意做,而是心理的规律决定的。准确地说“一个爱自己的人才能爱他人”,因为任何敌意或消极思想在伤害他人的同时,也会无条件地伤害自己,就像同学把笔掉在地下这件事一样,同学的笔掉在地下,他不捡起来他“就是没有修养”,如果他自己的笔掉在地下而同学不帮他捡起来,他就会说同学没有教养,也可能他没有说出来,但是内心声音并伴随巨大能量会告诉他“这是没有教养的行为”,他不说并不等于他能原谅同学的行为,因为内心的感受不是他所能伪装的,为了“宽以待人”他唯一可能做的就是继续压抑我们的情感,当然时间长了就会出现各种心理问题或疾病。

“好”和“坏”更是为我们编织了很厚的茧,让我们有些人束缚得动弹不得。笑容本来是好事情,当冠以“坏”的帽子时,我们就会把笑容收敛起来,比如当一个人笑得正欢的时候,我们说他是傻笑,于是他就会收起笑容,特别是当我们很小的时候,我们就可能因为自己是“傻笑”而变得不苟言笑。从众心理让我们特别害怕自己会变坏,总是想同大多数人相同。有一个中年妇女来到我的咨询室,她的妈妈离过三次婚,当她还在读小学的时候,她听见别人议论她父母离婚,她觉得很丢人,于是下决心要做一个“好”女人。长大了,为了做一个好女人,她拒绝同任何男性来往,一次她爸爸想开一个茶楼,茶楼里内设麻将馆,爸爸知道女儿有同学在工商局当领导,求女儿找这个同学,费了很大功夫,她才同意请她的同学出来吃饭,让这个同学为爸爸的麻将馆开绿灯,吃完饭后同学邀请她去跳舞,她给了这位男同学一巴掌并骂道:“流氓!”就是“好”女人这个绳索让她在社会生活中举步维艰。

对好坏的鉴别本身是有益的,能帮我们适应社会。如为了不让自己落后,不断超越自己,给自己一个强大的动力,让自己不断取得成功为了找到好的工作,我们在学校里努力学习让自己的成绩表现优异;为了抵御疾病,我们让自己的身体变得强壮而不断锻炼身体;为了不让自己挨饿我们赚很多很多的钱而做些储备;同时“好”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反映了一个社会的认同,有利于维护社会的秩序,便于人们的交流。当然很多扭曲的思想也是打着让自己受益的光环,在光环的背后其实埋藏着陷阱。但是为了“好”我们会无意牺牲很多真正的自我,特别是在我们这样一个传统社会,“好”有时就是一种陋俗,重庆武隆县有一种说法,就是孕妇穿过的衣服男人碰了不吉利,武隆县的很多人就是这样相信的,当然在当地遵循这种习俗的人们才能称为“好”。大家所熟知的“听话”、“乖”就是一种好,其实我们发现“听话”、“乖”有时就是一种因循守旧的代名词,在中国很难想象大学一年级退学而创办自己的企业;更不可能有小学五年级退学去创办自己的杂志而一举成名的前英国维珍利亚集团懂事长。当然英美等西方国家他们也有自己的“好”,这些“好”也无形中在束缚着他们。

当然逆反心理心理也可能让我们形成局限。一个男孩子本来是很喜欢吃肉的,他妈妈在切回锅肉的时候,他吃了一块,妈妈打了他一巴掌,他觉得挺受委屈的,当回锅肉好了的时候,妈妈让他吃,他生气不吃了。粗心的妈妈并没有在意孩子的举动,但是孩子的逆反心理从此开始同妈妈较劲,以后妈妈做好的肉,他就不吃了。当然刚开始时他还是想吃的,只是想“报复”妈妈,时间一长孩子就真的不想吃了,孩子刚开始时对他行为背后的意识是非常清楚的,但是时间一长,他也不清楚了。妈妈就更是丈二摸不着头脑,妈妈从一开始就说:“这孩子怎么现在不吃肉了呢?”,直到后来妈妈说:“我这个孩子从小突然就不吃肉了。”

心理问题往往同我们的内心情绪体验相联系,也就是说如果有父母的打骂,而没有内心的痛苦的情绪体验也就够不成心理问题,我们所知道的有些宗教人士提出的“你打我的左脸,我把右脸伸过去。”就是这个道理,他们虽然受到打骂,但是他们没有内心痛苦的情绪体验,因为他们认为这些行为不构成对他们的伤害,也就不构成心理问题。我们有时打了孩子,如果说我们的父母能够同孩子沟通,及时把情绪化解,这样孩子就不会把情绪压抑,也就不会出现心理问题。这样的情况我们可能经常看到,师傅用打骂的方式教育徒弟,徒弟不仅不仇视师傅,反倒心怀感激,下次我们回想师傅打我们的时候,我们内心并不痛苦,因为我们觉得师傅是为了我们好才这样做的。

如果我们受到我们认为的某种不公正待遇,这时我们往往压抑我们心情,这种压抑心情伴随着巨大的能量被储存起来,这种能量并没有被瓦解,一旦有合适的时机它就会爆发出来。

由冯大荣心理咨询师供稿
个人主页:www.csrs.cn

Dalaoshu 发表评论于
好,支持一下!
节日愉快!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