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国去年几个民意调查的结果均显示,高等教育被列为令公众日趋不满的三大元素之一,另外两个分别是医疗和住房。由此可见,当前的高等教育体制,是可能引发社会不稳定的一大潜在因素。在构建国家主席胡锦涛所提出的“和谐社会”过程中,中国政府必须想办法解决高等教育面临的危机。
在“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儒家思想影响下,大学生一度被捧为“天之骄子”,更是一辈子都不用为工作发愁的□慕物件。但近年来,大学生找工作越来越难。今年,好些大学生就不得不放下“天之骄子”的高贵架子,做起了保姆,保安甚至免费实习生。就算这样,400多万大学毕业生中,仍有一半在离校多月后还无法摆脱“毕业即失业”的尴尬局面。
鉴于此,国家教育部负责学生事务的官员发出公开呼吁,大学生应该做好与“普通劳动者”同台竞争的准备。问题来了:如果大学生与“普通劳动者”无异,那中国的高等教育是干什么的?
现阶段,中国的高等教育还没有普及到每个劳动者都有一个学位的地步,有幸步入大学校门的,只有一小部分高中毕业生。与此同时,很多调查指出,中国极度缺乏人才。
例如,上海美国商会上月初的一份调查就显示,人才短缺已经成为美国驻华企业的最大挑战。主管上海美国商会人力资源的缪志成说,人才短缺5年来首次取代官僚作风,成为美国驻华公司的第一大头疼事。他说:“很多美国公司说,他们在中国运营遭遇的挑战是,要招聘有能力的中国经理人并留住他们。”
去年夏天发生的一件事,让公众对高校录取机制的争议更甚。在中国大陆,大学招生仅仅按学生的高考成绩来定。通常,在入学考试中获得最高分的高中毕业生,就一定能进像北大和清华这样的一流学府。
为吸引人才和资金,今年香港的大学开始对内地学生打开大门,利用很有吸引力的奖学金做招徕。然而,在进行入学面试后,香港大学却刷掉了11名本来必入北大或清华的内地学生。港大的理由很简单:他们除了会考高分外,几乎一无所知。
批评人士因此得出结论:从招生到教育到毕业,整个中国高等教育体制可谓问题丛生。这些批评人士指出,归根结底,所有问题都源自目前高等教育体制本身存在的内部矛盾:部分运作严格按照政府计画,而另外一部分又以市场为导向。
在招生方面,政府控制人数,搞统一入学考试,决定高校专业设置。但政府不再给毕业生分配工作,让大学生自谋出路。一如计划经济的失败,政府的教育计划,很大程度上与就业市场的需求出现脱节。
更离谱的是,由于不愿增加教育财政开支,中国政府近年来竟推出政策,鼓励教育向“产业化”或“商业化”模式转型,无异于激励学校变成以盈利为目的企业。为了增加收入,学校要么招收更多学生,要么提高学费,或者,更多时候,兼而有之。就这样,教育品质被摆在了次要位置。
正是由于这样的内部矛盾,中国的高等教育体制如今百病丛生。
首先是入学考试问题。严格的统一考试被很多教育界人士斥为招收书呆子,制造社会不平不公之举。
为了顺利通过高考,求高分,学生不得不埋在书堆里,与社会完全隔绝,全力以赴找“标准答案”。一些所谓的高考状元往往面试不利,口试通不过,前述的香港大学招生事件就是明证。
其次,就业问题。高等教育招生仍是按“计划经济”模式在运行,而就业那一边却是自由市场经济。二者难免发生强烈碰撞,导致大学生难找“婆家”,一大堆社会问题由此而起。
2005年,全国有高校毕业生400万,只有约200万成功找到工作。就是这些有幸找到“婆家”的“媳妇”,对“礼金”也很是不满。有些人不得不做保姆,甚至每月仅800元工资的保安。2003年,大学生起薪在2500-3000元,去年,中间数字降到了1000元左右。
就业危机看似该归咎于大学连年来的爆炸式扩招,且其设置的很多专业与市场需求脱节。在教育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这不但降低了高等教育的品质,也致使教育机制与国家目前的经济发展步伐失调。
第三,品质问题。如果说大学是“工厂”,那学生就是“产品”。通常来说,大学这个“工厂”的目标是“生产”专才,或者知识面更广、并具备社会所需的更高能力的全才。前者通常由专科学院来完成,后者则是所谓的综合大学的任务。
然而,中国的现状是,专科学院培养出的学生,不具备足够和最新的专业知识,而从综合大学毕业的全才“万金油”,也不精不全。例如,上海一些大学使用的电子专业教材,就比香港的大学用的落后10年。文理皆通的全才,更是稀缺资源。
而且,学生在大学学到的知识,往往不足以满足发展产业的需求。举个例子,网路游戏开发商,就得从非公立学校招揽到所需的技术人员。
最后,教育经费问题。在教育“产业化”的趋势下,大学学费已高达每人每年5200-8000元,约为10年前的20倍。中低收入家庭,如何负担得起这么高的费用?受教育平等权何在?是中国政府没钱还是不愿投资?
众所周知,中国有大量外汇储备,但统计显示,政府在教育方面的投入仅占GDP的3.3%,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准4.2%。据报,2003年全国高校收费400亿,而政府总投入仅700亿。
所有这些问题造成了高等教育体制面前的整体危机,而症结在于结构不合理。
要使教育改革取得实质进展,政府就要对教育体制结构进行彻底整改,放开对高校的不必要控制,增加财政投入,允许学校自行改革。
一些学校已经开始跳出窠臼。复旦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就率先实行入学面试制度,打破只按学生高考成绩决定录取与否的陈规旧矩。
现在,很多中国教育者也提议政府取消对高等教育的严格计划,让学校在招生和专业设计方面全面自主。这样,学校就不得不更多地按市场需要来生产“产品”。
这些建议是否符合中国国情还有争议。但有一样是肯定的:如果要解决上述尖锐问题以平民愤,消除社会和谐的一大潜在威胁,对高等教育体制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势在必行。
随着胡锦涛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即将在2007年中共十七大获得通过,尽快重整高等教育体制的呼声也日渐高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