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看到中央四台的《同乐五洲》关于外国人学中国武术的节目。好几个外国学生把中华武功玩得是有板有眼。不光我这外行看得眼花缭乱,就连在场的几位行家也眉开眼笑,褒许有加。最后,一个少林寺的顶级武术高手和尚(记不清他的头衔了)当场献艺。本来老飘期待着一场风卷残云般的激烈,可是实际情形却让我大失所望。
这位方丈练功很奇特。他让人搬出一个一尺宽两尺长的小桌子。桌子腿很细,桌面也很薄,估计我要是一屁股坐上去都能把它给坐塌了。只见这位其貌不扬的中年和尚轻轻地爬上了这张颤悠悠的桌子,开始表演武功来。除了刚开始几秒钟的运气有一点专业武术运动员的影子,后来的动作平淡得让我想起那首台湾的晨练个歌曲:
左三圈右三圈
脖子扭扭屁股扭扭
早睡早起咱们来做运动
。。。
后来我还指望他收势的时候来一个大声吆喝,让大家听听他的中气。可是也是让我失望,老兄软绵绵地把手收回腰间,就蔫不刺溜从桌上下去了。最后,观众出于礼貌还是给了他热烈的掌声。我当时的一个冲动就是,如果我剃了头发,换上袈裟,把年轻时学的军体拳玩上一遍,可能都比他更能体现咱们中华武术。
开玩笑了。老飘也知道,这位的武功不是一般地出类拔萃。没有一定的天赋,你就是练上一辈子也达不到他的十之一二。他这套表演正好表现了中华武功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之顶级境界,是老飘这肉眼凡胎所不能认识的。
人对外部世界的认识都都是从第一感官印象开始的。但往往第一感官印象和真实内在有着很大的误差空间。所以老有人上这第一印象的当。大学里我有一位老师,我们班是他调入学校后第一个教的班级。第一次见到他时,感觉他就像是菜市场里的二套贩子。乱蓬蓬的头发,邋遢不整的中山装,非常难懂的带有浓重无锡口音的普通话。头半节课根本就听不懂他在说啥,所以课堂上同学们的交头接耳的噪音是很大的。然而,一切都在他对一个概念的讲解中改变了。他把一个很枯燥的力学概念突然和课堂上的有点混乱的气氛联系起来了,其中的类比和分析不得不让你对他佩服。顿时,他那脏兮兮的一头乱发让我想起爱恩斯坦来,同时他那皱巴巴的中山装包裹下的瘦小身体也渐渐高大起来。一节课下来,他就让我们都 折服了,成为我们最喜欢的老师。
人这种从表面现象来认识世界的习惯不光我们普通人有,连圣贤之辈有时也会入其俗套。孔老夫子就曾经在这上面栽过跟头。《史记》中《仲尼弟子列传》有这样一段话:
孔子曰:“受业身通者七十有七人”,皆异能之士也。德行:颜渊,闵子骞,焻伯牛,仲弓。政事:焻有,季路。言语:宰我,子贡。文学:子游,子夏。师也辟,参也鲁,柴也愚,由也喭,回也屡空。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
在诸多弟子之中,能够让孔子称为“受业身通者”这77人因该都是不得了的人物,而能够列在以上十几个名单之内的,那就更厉害的,可以称之为孔夫子最得意和器重的门生了。由此大家可以想象到,列入言语内之首的宰我应该是最出类拔萃的人物了。
宰予字子我,所以也叫宰我。按《史记》的说法他是“利口辩辞”。可是就是这位能言善辩的宰我后来却让孔子非常失望。刚开始的时候,孔子是很喜欢宰我的。宰我的演讲和辩论才能一下子就让孔子对他另眼相看。可是后来宰我在对待孝道这一大是大非问题上的态度让孔子失望了。
孔子是很讲究孝道的。当时的习惯是父母去世后要守孝三年。这三年之内,不能参加一切社会日常工作,不能有任何娱乐。宰我对此有异议。所以他就对孔子说:“老师,这三年守孝时间也太长了吧,三年不工作,这技术和知识都更新换代了,到时候你想找工作都找不到了。三年不练乐器,到时候手都僵了。三年不灌水,连登录密码都想不起来了。我看等到当年的粮食收仓了,新的谷子长起来就可以了。改成一年为限你说好不好?”
孔子一听就有点不高兴了,说:“要是那样,你就心安理得?” 宰我说:“为啥不?我心安。”
宰我一走,孔子就发脾气了:“这小子也TMD忒不仁义了,你父母生你的时候还抱着你三年呢,现在死了让你受三年孝,这本来是大家都接受得的规矩,你小子还不干,气死我了。”
从此以后,孔子就有点对宰我不怎么样了,可是宰我能言善辩的名声已经很响了,孔子也不好公开给他拍砖。但是他暗地里经常在鸡毛蒜皮的小事上跟宰我过不去。
有一次,宰我感冒了,中午睡了个午觉,孔子就不高兴了,骂的很难听:“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 后来,宰我想和孔子讨论一下五帝的德行。孔子酸溜溜地挖苦他:“你这种人根本就不配。” 我觉得孔老夫子这样就有点过分了。
宰我后来当上了临菑的省委书记,并参加了田常领导的革命。不过后来革命失败了,自己死了不算,还让人家灭了族。孔子也因为他曾是自己弟子为他感到可耻。
还有一个人,这个人虽然没有宰我那么有名,但孔子对他的认识过程也很有意思。这人双姓澹台,名灭明,字子羽。比孔子小三十九岁。这个人身体长的特别粗壮,面相很凶恶,跟美国的拳击手泰森长得差不多。孔子一看他根本没有一点斯文之相,心里就不太舒服,认为他根本学不出来。不过学费既然交了,虽然心里不痛快,面上还能保持对他不冷不热的。
不过,子羽这个人学习很用功,为人也不错。毕业以后,他也不找工作,也不太参加各种社交活动。除非有公事,连卿大夫都不见。天天自己在家里努力钻研学问。
慢慢地,子羽这家伙学问见长,名气也响起来了。后来他到长江中下游一带讲学,追随他的弟子就有300多人。孔子一听,心里难免为以前对子羽的态度有点不好意思了。
联想到宰我和子羽,孔子仰天长叹:“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