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夕)阳下西海,
云气欲生衣。
梦里松涛近,
问侬胡不归?
( 2006-02-09 )
================================
一尘 :
斜阳下西海,
云气欲生衣。
梦里松涛近,
问侬胡不归?
ME:
题目是不是这么整的?老师给顺一顺:)
一尘 :
题目可以
梦落疏篱:
故乡松子落,SJ几时归?
Me:
梦落:日历如蝴蝶,流光片片飞
古板:
秋菱这个“侬”字是“我”还是“你”?
Me:
秋菱也糊涂了
古板:
糊涂得好!
这叫双关啦。这个词本身就糊涂,当今吴语用来指“你”,可古典诗歌里却常是“我”,可又不全是“我”。
问我胡不归,嘿嘿,秋菱说有红烧肉吃,我吃完了归嘛。
Me:
是松涛怪‘我’:‘你怎么还在那混呀’~~~
‘红烧肉’是帮你出‘蹄’呢~~~没想到瘦竹板子还是从紫竹林里出来渡人的喔
古板 : 既然是给我出题,那就得完成作业啊。
云气欲生衣,
暮日落山西。
梦里炊烟淡,
大镬饪猪蹄。
*把“衣”字放在首句,算借临韵吧。
Me:
大镬饪猪蹄,
红香谁不迷。
再拎一瓶酒,
哪管日头西。
躬身庐主人:
斜阳下西海,西字这里是不是该仄声了?
Me:
这不是那什么 搞特殊化的句式吗?我好象还蛮喜欢用的哦。
躬身庐主人 :
特拗是吗?可以用是可以,但是一般不会在绝句里用,五言里更少见。通常在七言中多见,而且大部分是在律诗的尾联里。首句没怎么见过。
Me:
这个不太同意
好象有老师举过例子的,改天我找找,找到再贴。
不在五言里用是有说法吗?还是缺少例子?
躬身庐主人 :
秋菱,我说的是就我所知道的而言。当然有这个说法。如果没有这说法,我是不会胡说的。
对此我不必解释太多,因为有很多现成的资料可以查阅,下面转《诗词津梁》中的一段话你看看:
特拗"句。
不是说"二四六分明"吗?可是在近体诗中的乙1句式(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平仄仄)中,五言的第四字、七言的第六字该用仄声的偏用平声,成了:平平仄平仄仄仄平平仄平仄,恰恰在重要的节奏点上平仄不合,乃至句中音节相间,联中句间音节相对,诗中联间音节相黏的规则统统不管。这似乎大大违反了平仄规则,成了平仄上的特殊形式。这种形式五言称之为四拗三救,七言称之为六拗五救。拗者,不顺也,违反常规也。可是这种五言的第四字该仄而平,第三字该平而仄,七言的第六字该仄而平,第五字该平而仄,在前人诗中屡见不鲜,乃至科举考试的试帖诗,也容许用此种句式。这种特许犯规的句式,用的人多了,公认为合辙的句式,也难称其为"拗"了,故王力《汉语诗词律学》中称之"特拗"。
"特拗"例句:
五言:
仍邻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李白《渡荆门送别》)
平平仄平仄 仄仄仄平平
谁能共公子,薄暮欲俱还(杜甫《奉陪郑驸马韦曲》)
平平仄平仄 仄仄仄平平
七言: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杜甫《咏怀古迹》)
仄仄平平仄平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游人(白居易《邯郸至夜思亲》)
仄仄平平仄平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这种"特拗"句式,多数用于尾联的出句,成为唐宋诗人的一种时尚。用于其他联的出句也有,但较少。
Me:
躬老师真是快手
我说不同意是以为说不能用~~~原来是少用,那我就明白了。
谢谢啦!今天真是大有所获
躬身庐主人 :
呵呵,快是因为有诀窍嘛。
搜索资料一定要求对你要找的资料很熟悉,如果不熟悉,找到的也是有限的,了解的越多,使用的关键词就越多,找到的资料也就越多越准确。我已经帮你找了一个关于八病的帖子并且贴出来了,你抽空好好看看吧。估计看完之后你该去研究中古汉语声母了,因为后四病主要是跟声母有关的,但诗人平时作诗只管韵母就够了,所以对声母的知识普遍不够。如果你研究了中古汉语声母,恐怕就该对音韵学感兴趣啦。继而又会对训诂学和文字学产生兴趣,然后是经史子集之国学,最后你会发现你想懂得的东西实在太多啦,然后就会发现自己知道的太少了,学海无涯无得有些过份了。不过那时的你才会更加充实。
我如果有时间看完我自己电脑里的所有藏书,应该需要一万年,所以,您说我能不着急么?搜索东西手再不快点儿,那不急死了?
还有,别忘了有时候搜索繁体字资料,还有日语资料。
其实你仔细看的话,会发现我也并没有说完全不能用,但是确实很少见,如果你常用特拗句的话,也最好多用于七言尾联出句较好。
在下只用过一次,即《大山川赋》文末的一首七绝的尾联出句,不但是特拗句,更是特特拗句:且舍孤身随尘海(仄仄平平平平仄)。本拟改“随”作“逐”,则成标准特拗句,可惜总觉得哪个字也比不上这个“随”字,干脆就让这句特特拗下去了。
下面给您附上那首七绝:
伤今未必须怀古,厌世焉能不羡仙。
且舍孤身随尘海,唯留两眼向云天。
20040525
(《大山川赋》文末绝句)
http://talkskyland.com/dispbbs.asp?BoardID=46&replyID=25128&id=25128&skin=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