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仄通通仄仄,平平通仄仄平平。
【注释】
(1) 洛城:洛阳城,即今河南省洛阳市。
(2) 玉笛:装饰有宝玉的笛子。
(3) 暗飞声:不知谁家飞来的声音之意。
(4) 折柳:即《折杨柳》之简称,笛趣名。汉乐府《横吹曲》古辞已佚。《乐府诗集》所收乃后人拟作,多数是歌唱离别之情。如梁元帝《折杨柳》趣云:“山高巫峡长,垂柳复垂杨。同心且同折,故人怀故乡。”
(5) 何人:谁人,哪个人。
(6) 故园:故乡。
【译诗】
在一个宁静的春天夜晚,更深人静万籁俱空;忽然传来了阵阵的玉笛声,这婉转动人的玉笛声啊!随着春风飘荡在洛阳上空,这笛声吹奏离别的《折杨柳》,此时此刻人们听着,怎能不怀念起故乡之情!
【评析】
这首诗是李白旅居洛阳时,春夜听到笛声有感而作。它象剥笋一样,一句深入一层,一层深入一层揭示主题,一浪高过一浪展示感情波涛,表达了诗人远游异地他乡对故乡思念之情。
清末诗人俞陛云指出:“春宵人静,闻笛韵悠扬,已引人幽绪,及聆其曲调,为阳关折柳,不禁黯然动乡国之思。昔柳依依送客,为唱阳关三叠,翠袖支姬,红牙按拍,觉怨入落花,当其境者,固辄唤奈何?闻其声者,亦不胜离思也。释贯休闻笛诗云:‘霜夜月徘徊,楼中羌笛催。晓风吹不尽,江上落残梅。’同是风前闻笛,太白诗有磊落之气,贯休诗得蕴籍之神。大家名家之别,正在虚处会之。”(《诗境浅说-续编》)
李白之诗却有磊落之气:首句用一‘飞’字,次句用一‘满’字,则一人吹笛,全城凝神静听的动人情景,历历如在目前。第三句明白点出所奏乐曲,说明人们产生强烈共鸣之原因。结句直抒胸臆,揭示主题,反诘出之,更觉有力。
(以上By 杨鸿儒)
【评析】(ZT)
思乡是中国文学的主题之一,无数的乡愁陪伴著无数的诗人,同时无数的诗人创造了无数的乡愁诗。乡愁丰富了我们的情感世界,乡愁诗丰富了我们的文学世界。思乡实际上已经成了一个‘结’,一个套在炎黄子孙身上的‘结’。在我们语文七年级下册里,还推荐了这样一首诗,是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让我们来感受一下大诗人笔下的乡愁吧。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诗的内容表述:喧哗了一日的都市中的各种喧嚣至此已经平静下来了,千家万户大大小小的灯盏,也渐次熄灭了,偌大的城市已经进入了睡梦。然而就在这个万籁俱寂的、灯火阑珊的时候,不知从什么地方突然传出了一阵玉笛之声。在一开始,诗人并没有注意到笛子吹奏的是什么曲调,但是慢慢地细听,这凄清婉转的笛声随著春风在夜幕中听得越来越清楚了,原来是一曲思乡怀家的《折杨柳》呀!诗人自己的心情便情不自禁地被《折杨柳》的情调所深深地感染,在不知不觉中陷入了沉思,是谁人在这连空气中都蕴含著无限的情思的春夜,吹起这令人感伤的曲调呀!这笛声的演奏者只管一味地吹奏,把无限的离愁别绪洒向城中,洒向夜空,这就是‘暗飞声’,是‘随风潜入夜’,也许有的人会无动于衷,那是因为她或他,此时正在与家人同处一室,甚至已经安然入梦,当然无由听得,但是‘满洛城’中,又有多少人是远离故园、客居他乡的人啊,这不期而遇却送入耳中的《折杨柳》,真的是在‘暗中’拨动了许多游子的心弦,使得他们再也无法安眠。
李白这首诗写的是闻笛,但它的意义不限于描写音乐,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这才是它感人的地方。
自由问答:你是如何认识中国诗歌的思乡情感的?
理解参考:古代由于交通和通讯的不方便,出外做官或他乡游玩,往往需要很长的时间,这使得那时人们的思乡意识很浓。乡情像亲情、友情和爱情一样,是人类自身正常而又独特的一种情感,但可以这么说,乡情是放大了的亲情,是加深了的友情,是变化了的爱情。
这种由乡情而转变成的乡愁,时时陪伴著远离故乡的中国诗人,于是他们很自然地用笔写下了一首首感情真挚、缠绵悱恻的思乡诗歌。这些诗歌超越时空传达了一种永恒的情感体验,同时也凭著它们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构成了中国诗歌的一道美丽风景线。
秋菱:笛声不知何处‘飞’来,诗人在听,自然‘满’城有心人也在听。既是离别曲,引来思乡情。李白的诗,辞句明白如话,读来琅琅上口,比较容易记住。
http://talkskyland.com/dispbbs.asp?BoardID=46&ID=13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