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空铸剑”之国产四代机呼之欲出(完整版)!!!
作者 中华幼鹰
“大风起兮云飞扬,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刘邦
谈起国产四代机的来龙去脉不得不首先追溯到20世纪80、90年代期间美国的ATF计划。
实际上自1985年美国空军就ATF战斗机计划展开招标之时,中苏等国就开始进行密切跟踪了,这也是所有反应敏锐的重要大国之间行事的“一贯风格”。
1990年,YF-23、YF-22相继首飞,ATF初露峥嵘。1991年,美国空军宣布YF-22战胜YF-23,至此ATF计划尘埃落定。
而我国空军和军工部门虽对美军ATF战机羡慕不已,然而苦于技术储备不足及资金、先进设备的匮乏,在三代机才刚起步的情况下,所能采取的应急措施,只能是一方面加速成飞“十号工程”的研制工作,另一方面以沈飞引进Su-27生产线为契机,快速消化吸收三代机技术,并将沈飞的工作重点转为侧重于四代机的预研,由此诞生了“背景项目”。也就是说,当时国家让沈飞承担起了四代机研制的重任。另外还有一句题外话是,Su-27生产线之所以能够顺利引进,甚至也有ATF“出场”的一份功劳,原因不言自明。认真想一想,为什么现在国家相当强调要“自主创新”。
1997年F-22首飞后,各重要大国都加紧了对F-22的全方位研究,以便获取F-22的真实资料来采取应对措施,同时F-22也为各国“多快好省”研制新一代战斗机提供了“有益”的借鉴。虽然美国极尽所能“遮遮掩掩”,但是该机的外形尺寸及许多飞行试验数据在卫星等现代测绘技术面前根本“无形可隐”,各国可以对机进行“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分析,F-22飞行时间越长,美国的“真实谎言”也越显露无遗。相信跟所有重要大国一样,我国同样“获益匪浅”。
2005年F-22开始正式服役,在此背景下,经过“八五”、“九五”、“十五”长时期的摸索磨砺,和在J-10歼击机成功研制经验的基础上,中国航空工业已经不再是昨日“吴下阿蒙”了,再加上“美国威胁” 形势下的需求,以及政府在资金方面的全力支持,相信“背景项目”将在“十一五”期间很快变为鲜活的现实,“中国猛禽”首飞在即!中国航空工业终于从“望尘莫及”进阶到“望其项背”的地步了!然而不可忘记的是,这将是在F-22首飞十来年之后,我们的航空工业仍然“任重而道远”!!!
个人认为,中国未来的四代机应有两种主力型号,即沈飞会发展出应对于且类似于美国F-22的重型机,成飞会发展出应对于F-35但以歼10为蓝本的中型机。
笔者相信,沈飞的新重歼必定会拥有出色的超声速巡航及冲刺能力。首先,以积极防御为第一要务的“攻防兼备”作战思想在本质上决定了新机首先必须具备高速截击/攻击的性能。“追得上,打得到”仍是我军在未来战争中“一招致敌取胜”的法宝,这个优良传统绝对不能丢也不会丢;第二,中国有能力研制出具备不开加力超声速巡航能力的高性能小涵道比涡扇发动机。我国在全力以赴研制WS-10A“太行”发动机的同时,一直孜孜不倦地致力于开发WP-14“昆仑”,除了满足新歼八和新歼七系列的动力要求外,更主要的目的是为新的超声速巡航发动机作技术准备工作。亦即,利用“太行”+“昆仑”的技术整合出新一代“背景项目”动力。航空军工构思之巧妙,不得不令人叹服“自主创新,军工先行”的硬道理!
相对于沈飞的“高端产品”, 笔者相信,成飞的新歼将定位于“适用产品”,主打用户中最为广大的市场,与JSF一争雌雄。出于性价比考虑,中歼的某些技术指标或许将有所降低,但仍然将拥有有限的超声速巡航性能及标准的高机动能力。从歼十的气动布局可以看出,空军对高速高机动的一贯方针是极具远见的,相信新的中歼仍会沿用“矢量推力”+“鸭式布局”的“十号思维”。从先进性、进度、经济性等因素出发综合权衡,笔者没有理由不相信新中歼是10号的高版本创新延伸产品。
两种新歼的隐身性能笔者不得而知,也不应该知道!但航电系统肯定采用国内自制的相控阵雷达,而且最近出版的某期刊已经宣称“新体制雷达”实验系统已经非常接近“实用”地步了,相信实用化将垂手可得,感谢电子科技集团和所有参研系统军工的辛勤努力!
以上仅为笔者个人对国产四代新歼发展思路的粗浅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