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国”三而竭“

张文木:2006国际形势基本特点
[ 2007-01-08 10:33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战略问题研究中心 张文木教授



中国日报网环球在线消息:2006年整个国际形势的发展特点基本上可以做两个概括:一是美国对外扩张严重受挫;二是第三世界力量的重新兴起。目前尚不能说“东风”压倒了“西风”,但“西风”确实没有压倒“东风”。我们可以从如下几方面看出这个特点:


第一,美国从“一股作气”进入“再而衰”


过去的一年中,美国已经从阿富汗战争的“一股作气”,在伊拉克战争中进入“再而衰”阶段。从“9·11”以来的美国外交“路线图”看,美国的战略显然不完全是在反恐,而是希望通过“反恐战争”将世界格局改造得有利于美国的利益,并借此清除潜在的对手。

历史经验表明,世界上没有一个大国有力量可以与两个以上的大国对抗。古罗马人开始只是为了自卫,先与北方的高卢人打仗,后又与南方迦太基人发生战争,胜利后继续向整个地中海国家进攻,结果导致罗马帝国整个灭亡;19世纪初,拿破仑与英国作战,取得辉煌的胜利,继而于1912年轻率深入俄国,其后三年便遭到失败;20世纪40年代,德国希特勒开始跟英国作对,赢得西欧,1941年正在得意之际挥师直奔俄国,其后又是三年便遭到失败;同期的日本开始与中国开战,初期取胜,1941年又与美国开战,其后还是三年失败;50年代在朝鲜战场上,美国与中国和苏联对阵,美国三年便败;60年代在越南战场上,美国还是与中国和苏联作对,结果时间是长了些,但也是败得没有面子。小布什上台后,更是点名向七个“邪恶轴心”国家叫板,如果有一点历史知识的人,都会知道这是老虎吃天,只能是耗尽虎力后一无所获。有人说小布什外交是什么“保守现实主义”,其实他既不“保守”也不“现实”,他有些像11世纪发动“十字军东侵”的教皇乌尔班二世,宗教狂热加上极不现实的理想主义。

小布什在伊拉克问题上正在继美国在朝鲜战争、越南战争之后第三次犯类似战略性错误。这三次错误将教训美国人懂得这样一个规律:对于西方海权国家来说,它们是不能深入到东方内陆进行作战的。比如,19世纪初拿破仑赢在欧洲战场却败在俄罗斯内陆;19世纪下半叶英国人三次深入阿富汗大山峻岭间,结果惨败而归;中英鸦片战争中,英国赢于沿海却败于内陆三元里。这些都是证明海权国家作战规律的经典战例。

中亚是世界地缘政治的“百慕大三角”,来者基本无回。美国人阅历浅,不太读书,二战中发了财,在欧洲有“马歇尔计划”,但在远东地区却不知如何花钱,结果在朝鲜和越南作了赔本的买卖;苏联解体后,美国人又燃起“舍我其谁”的万丈雄心,小布什劳师征远,驱兵深入中亚,2001年在阿富汗打了胜仗,做了历史上所有霸主没有作成的事,结果不想两年后却裁在表面看来最不经打的伊拉克。事实上小布什在发动伊拉克战争之初就已陷无解的逻辑悖论之中,即控制伊拉克则必须控制伊朗;而控制伊朗则必须控制俄罗斯。如果说前一目标使后一目标成为严肃,那么后一目标则使前一目标成滑稽。现在可以明白地说,明年如果小布什若再不知深浅地进入伊朗或朝鲜,那美国就从阿富汗、到伊拉克、再到伊朗或朝鲜完成了从“一鼓作气”到“再而衰”再到“三而竭”经典过程。


第二,小布什破坏了以往有利于美国地缘政治“均势”结构


世界政治本质上是一个力量均势场,打破这个均势场而又能从中获益,不是什么人都能做到的。20世纪90年代初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后,老布什发起海湾战争,但他熟稔“均势”制衡之道,帮助了科威特而又保留了萨达姆,利用两伊相互牵制及科威特对伊拉克的抵制,保证了美国在中东的主导地位。如今小布什把伊拉克、伊朗,甚至叙利亚全都纳入“敌人”范畴,结果是打破了中东国家的力量平衡的同时也失去了老布什留下的美国在中东主导地位。令小布什万万没想到的是被他“解放”的人民却在拿起枪来反对留在中东的美国大兵。

不仅如此,更令小布什外交雪上加霜的还有远东朝鲜核试验。朝鲜半岛的巨响打破了核不扩散体制。那这怪谁呢?2001年12月11日,在阿富汗战争进行到尾声时,布什宣布退出《反弹道导弹条约》。美国这种单方面破坏战略武器平衡的做法,自然也会被其他国家效仿。另外,美国在联合国在伊拉克没有查出大规模杀伤武器并在联合国没有授权的情况下向伊拉克开战的,结果将萨达姆关进了美国人控制的牢房;这样有人就不得不问,与其弃核而死,为何不去有核而生?2006年,备受关注的朝鲜与伊朗核问题,使核不扩散体系面临考验,使“核均势”面临危机,解铃还需系铃人。当年美国国力在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中衰退中,前美国总统尼克松被迫承认世界的“五级”格局,被迫承认世界的多元性,此后美国外交从单边主义转入多边主义,利用世界均势制衡,使美国得以解困。当前看,小布什外交如一意孤行向伊朗或朝鲜动武,那伊朗朝鲜将是美国人的“滑铁卢”。当然,伴随中期选举的结束,美国人正意识到“四处树敌”和“四面出击”的危害。美国的有识之士开始意识并试图扭转小布什外交方向,类似20世纪70年代的“尼克松主义”可能会在中东出现。

现在小布什几年前搬起的“反恐”巨石已砸了美国的脚。现在已不是美国政治改变第三世界,而是第三世界政治正在改变美国。正如美国在朝鲜战场撤换麦克阿瑟、在越南战场上麦克纳马拉辞职的道理一样,11月美国国防部长姆斯费尔德下台与12月美国跨党派组织“伊拉克研究小组”公布“伊拉克报告”都具有风标性的意义,它们都意味着美国中东政策将做调整。但从根本上讲,美国目下这届政府还未真正意识到其对外战略的失误所在,战略性的调整可能要等下一届政府来推动。


第三,战争教育了人民,第三世界力量兴起


美国陷入困境的根源,是美国的宏大目标与自身资源的不匹配。从国际力量的发展看,当前世界再次呈现当年毛泽东提出的“三个世界”划分的格局。随着美国力量的衰退,美国会逐步收缩战线。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第三世界力量的兴起,是被美国“逼”起来的。当前中东整体地反美,拉美的“左转”、伊朗与朝鲜的针对美国霸权的核诉求,都或多或少与美国的“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单边霸权政策有直接关联。

当前,第三世界的兴起有一个特点,那就是百川汇流,目标集中,直冲美国。2006年可以看作是过去七年拉美左翼潮流的高潮之年。《纽约时报》惊呼:整个拉丁美洲已经有3/4的国家政权落入到了左派的手中。拉美左派或中左政府采取资源国有化措施极大地动摇西方国家主导的石油体制根基。在亚洲地区,就在伊拉克暴力事件迭出,美国一筹莫展之际,9月份伊朗与朝鲜在古巴首都哈瓦那举行了会谈。双方决定共同推进核开发,团结一致对抗美国。这些都是自20世纪80年代所谓“全球化”以来的突出现象。值得注意的是,美国的衰退与第三世界的兴起是同步的,它与20世纪60-70年代美国衰落时面临的世界形势十分相似,而与1962年的所谓“古巴导弹危机”结果又相似又不相似,当时苏联在古巴只涉及的是导弹问题,现在则直接涉及“核武器开发”问题。金永南9月16日在古巴召开的不结盟国家运动首脑会议上说,“我们已被美国逼迫到了事态无法预测的程度。作为遏制力,我国只能拥有核武器”。

当前世界南北矛盾的物质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发展的绝对无限性和国际资源的绝对有限性间矛盾,其政治矛盾的根源则在于不合理的国际资源配置体系。近十几年石油需求与供给总体是平衡的,问题是目前的资源分配体系与资源需求重心向亚洲转移这一变化不相适应了。形象地说就是,“干活的人饭吃不饱,不干活的人饭吃不完。”从根本上讲,这是由于目前不平等的世界政治关系,才导致了南北差距与矛盾上升。小布什上台后,不是缓和矛盾,反而通过一次次战争及绞杀第三世界国家领导人的方式激化这种种矛盾,逼迫第三世界的集体“反抗”。


第四,中国获得了更为从容的国际时空条件


在2006年的世界确是“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与内外交困的美国外交相比,中国提出的“和谐世界”理念备受关注。从我国的外交实践看,近年我们外交稳定了近邻,和谐了远邦。自去年以来,中国西、南、北三面越来越稳定,与第三世界的友谊日渐深化,这为我们应对日益突出的东海问题及解决台海问题提供了更加从容的国际时空条件。

大国崛起于地区性守成,消失于世界性扩张。“地区性守成”应是中国长时段的外交策略理念。我们始终要坚持不称霸道路。历史上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在世界扩张中获得可持续发展。殷鉴不远,小布什外交就为我们学习这个道理的提供了最近案例。“地区性守成”的理念与毛泽东同志提出 “不称霸”、邓小平提出的“韬光养晦”“中等发达国家”等战略外交目标,及目前中央提出的“和谐世界”的目标是一致的。今年11月在北京召开的“中非论坛”及其相关成果都是中国“和谐世界”从理念向第三世界侧重的重要标志,因此,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作者: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战略问题研究中心 张文木教授)

(本文仅仅代表作者观点)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