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就读的硕士研究生,发起成立“三思工作室”(thanks studio),向这些顶尖专家、研究生院的100名博士生导师发出问卷调查,向他们请教:哪些书籍曾经对他们的学术思想、为人师表等方面产生过重要的影响,或者就他们所研究的领域,推荐值得一读的书籍,并给出简短的理由。
白钢荐书
白钢,研究员,男,1940年1月出生于江苏省睢宁县,无党派人士。1964年7月毕业于南京大学历史学系;1987年5月,从中国社科院历史所转到政治学所从事研究工作。曾任政治学所副所长、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等职务。现为中国社科院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政治学所研究员,研究生院教授、博导,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白钢研究员长期从事中国政治制度史、中国政治思想史等领域的研究与教学工作,近年主要从事民主理论、地方选举、政治体制改革等研究,代表作有:《中国政治制度通史(1-10卷)》、《中国皇帝》、《选举与治理――中国村民自治研究》等。
1.《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清)永瑢、纪昀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是当年开馆编纂该书时,馆臣对所录诸书撰写的提要总汇,不仅介绍各书要旨、著作源流,而且还列述作者之爵里、考订各书之得失,包括版本、文字等。它是我认识传统、学习历史、开拓视野、增长知识、跨进人文社会科学殿堂的无可替代的“向导”,四十年来百读不厌。
2.《廿二史札记》 (清)赵翼
这是作者对正史中的纪、传、表、志所记录的人物、事件进行比较研究,揭示其异同、记述其变迁、总结治乱兴衰之根源的心得之作。对于学习和研究中国政治史极富启迪,我把它看作是研究古代中国的兴衰隆替的一种方法论的范式。
3.《日知录》 (清)顾炎武
《日知录》,是明清之际顾炎武穷一生精力所写的一部百科式著作,记事必求贯通,引证浩繁,精严过人。熟读《日知录》,按图索骥,是拓展知识面的一个捷径。
4.《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恩格斯
这是恩格斯根据摩尔根关于古代社会的研究成果而写的论古代社会发展规律和国家起源的著作。它是影响我从研究历史学转向研究政治学的关键性著作。
5.《中国官僚政治研究》 王亚南
《中国官僚政治研究》,是王亚南先生把中国官僚政治当作一个特定的“形态”或“体制”加以剖析的,最贴近政治学的规范。它启迪了我要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思考、审视政治制度的变迁。
傅崇兰荐书
傅崇兰,研究员,1940年12月生,山东东平人。1964年8月从曲阜师范学院毕业,来到历史所工作,后转任城市发展与研究中心主任等职务。现为研究生院教授、博导,北京市人民政府专家顾问团顾问,中国县镇经济交流促进会副会长,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傅崇兰研究员长期从事区域、城市与环境等问题的研究工作,主要在城市史、城市规划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世人瞩目的科研成果,尤其是他的《城市发展概论》一书,早已被列为全国市长培训中心系列教材之一。他的其他代表作还有:《中国运河城市发展史》、《世纪之交的城市建设――天津十年建设纪实》、《拉萨史》、《城市个性》、《中国城市发展问题报告》等。
1.《天下郡国利病书》 顾炎武
顾炎武是经济地理和自然地理学家,更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民生思想家。他用24年时间,辑录各类史籍中有关民生利害的地理、水利、屯田、关隘等以及西域和海外诸国民生问题,从经济地理角度论述天下民生利害问题。他遍游华北各地,对国家典制、郡邑掌故,河槽、天文、兵农等问题注意研究,提出了“经学致用”、“博学于文”、“行已有耻”等著名观点。我实地考察运河、西藏和各地城市,写《中国运河城市发展史》、《拉萨史》,编制各地区域、城市、环境规划,皆受益于顾氏影响。
2.《读史方舆纪要》 顾祖禹
顾祖禹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地理学家,喜欢到祖国各地名山大川游历,在这过程中,他用三十余年的时间,倾其毕生精力,撰写了《读史方舆纪要》一书。我在写《中国运河城市发展史》读500多部方志,以及实地考察、研究现代区域、城市、环境问题时,均曾参考了《读史方舆纪要》一书。
3.《城市发展史》 刘易斯·芒福德
美国学者刘易斯·芒福德把世界工业化以来的城市重塑和城市问题,与他对人类文明历史进程和世界城市发展历史进程的回顾结合起来,显示出他是20世纪人类命运的思考者。他提出“工业死城”与“生态城市”的区别,并使用了“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的概念,还把这两个理论和队伍一劈两半,在“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的拥护者之间挑起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大论战。他倡导生态文明,主张人类社会首先要自身实现和谐;他企图证明自然高于人类,但他承认人类处于进化的潮头,必须与自然协调才能生存和发展。由此,我认为,当代如何优化战略选择问题是个大课题,所以我多年主持区域、城市、环境战略优化研究。
4.《尼罗河传》 埃末尔·路德维希
尼罗河是世界最大河流之一,长6670公里,流域287万平方公里,流经热带森林、草原和沙漠,淤积了巨量沃土,垦出了河谷绿洲以及现代工程阿斯旺大坝等。该书通过分析,认为河流是人类母亲。事实上,中国早有古语“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以为佐证。郦道之著的《水经注》中也曾分析城邑、关津、人类生活等,都与水息息相关。看到当代的水、江、河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污染、破坏的现象,我就开始重视江河水系与人类关系问题的研究。
5. 《明日的田园城市》 埃比尼泽·霍华德
霍华德倡导“用城乡一体化的新社会结构形态来取代城乡对立的旧社会形态。”他认为,“城市和乡村都各有其优点和相应缺点,而城市―乡村一体化则避免了二者缺点,……城市和乡村必须成婚,这种愉快地结合将迈出新的希望、新的生活、新的文明。”他绘制出“三块磁铁”,分别标明“城市”、“乡村”、“城乡一体化”,同时作用于人民;并提出“人民何去何从?”的问题。他的城乡一体化思想,为新型城乡结构做出了伟大贡献。
张晓山荐书
张晓山,研究员,男,1947年10月出生于上海。中国人民大学农业经济系毕业后,分配到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工作。现任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研究生院教授、博导,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四届学科评议组成员,北京市人民政府专家顾问团顾问,中国林牧渔业经济学会会长等,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张晓山研究员的主要研究领域是农业经济、合作经济理论与实践、农村组织与制度等。近年来出版的主要著作有:《走向市场:农村的制度变迁和组织创新》、《中国农村新型合作组织探析》、《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等。
1.《爱因斯坦论著选编》
爱因斯坦在他的《我的世界观》一文中说:“我每天上百次地提醒自己,我的精神的和物质的生活都有赖于别人的劳动,其中既有活着的人,也有已死去的人,我必须尽自己的努力,以同样的份量来偿还我所领受了的和至今还在领受着的东西。”从这段话我领悟到人应对生活、对社会心存感激之情,应首先考虑对社会的贡献,而不是索取。
2.《约翰·克利斯朵夫》 罗曼·罗兰
罗曼·罗兰在书中有一句话:“英雄就是做他能做的事,而平常人就做不到这一点。”这句话又与前述的爱因斯坦所引的叔本华的话“人能够做他想做的,但不能要他所想要的”相联系,教会了我如何达观地对待生活,清醒地看待自己。
3.《资本论》 马克思
马克思对资本和劳动以及它们相互关系的论述在我的思想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4.《西方世界增长的理论》 道格拉斯·诺思、罗伯特·托马斯
这并不是本专著,而是篇文章,刊登于The Economic History Review(Second series, Vol.23,No.1,1970)。我1987年在美国进修时读到它,其中提到,主要用于再分配收入的制度变革通常不会提高社会产出,而是降低社会产出。回顾新中国几十年经济发展之路,我深以为然。在这些年的探索中,我对此话又有了新的理解。确实,仅仅着眼于收入再分配的制度变迁通常不会增加整个社会的产出,只有建立在公平分配基础上的制度变迁才能创造可持续的经济增长。 (张晓山先生仅推荐了以上四种――编者注)
郝时远荐书
郝时远,研究员,男,蒙古族,1952年8月出生于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曾任中国社科院办公厅主任等职务。现任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所长,研究生院教授、博导,《民族研究》、《世界民族》杂志主编等职务。同时,他也是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全国哲学社会科学民族研究学科规划组副组长、中国民族学会会长、中国世界民族学会执行会长、中国法学会民族法学研究会副会长,享受着政府特殊津贴。
郝时远研究员的主要研究与教学领域是民族理论、世界民族问题、民族历史等,他的主要代表作有《中国的民族与民族问题》、《帝国霸权与巴尔干“火药桶”》等。
1.《万历十五年》 黄仁宇
任何事物的出现都有其内在和外在的联系,读史者在关注、考求某一人物、某一事件时需要发现这种联系,只有把握了这种联系,才能更深刻地理解自己所要研究的对象,即便它只是个案。《万历十五年》正是通过一个普通年份的定位,分别论述了七个人物,然而这些人物及其形迹却为人们认识那一个时代勾勒了生动的画面。在那样一个时代中,地位、职务、思想、品行等各不相同的人物及其言行之间的联系,又为刻画和认识这些人物本身提供了不拘前人陈说的观点。
2.《全球通史》 斯塔夫里诺斯
作为把握世界历史的基本脉络和重要人物、事件,这部通史可谓最佳读本。线索清晰、结构严整、信息丰富、文笔流畅、观点新颖。
3.《枪炮、病菌与钢铁》 贾雷德·戴蒙德
这是有关殖民主义历史研究中别开生面的一部著作,其中包括了从生物学角度研究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内涵。但是,它主要是一部各大陆人类的迁徙扩张、交往冲突的历史。人类是如何形成差异的?人类文明的传播时如何发生的?为什么白人会向世界各地扩张? 生物因素在人类迁徙中的作用是什么?这些问题都是令人兴趣盎然和值得深思的。
4.《地球·祖国》 埃德加·莫林、安娜·布里吉特·凯恩
这是一本小册子,但却是一本大手笔之作。内容十分丰富,给人以开阔视野、知微见著、启发思考的作用。
5.《驯化地理学》 埃里奇·伊萨克
这本书并不是一本普适性的读物,但是对于历史学、民族学、人类学、考古学、传播学、经济地理学等研究却是必要的。
卓新平荐书
卓新平,研究员,1955年3月生,湖南常德人,土家族。1981年毕业于社科院研究生院,获哲学硕士学位;1987年毕业于德国慕尼黑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1981年9月至今在世界宗教研究所工作。现任世界宗教研究所所长,研究生院教授、博导、宗教系主任。此外,他还在1988年被接纳为国际宗教史协会德国分会终身会员;1991年被人事部、国家教委授予“做出突出贡献的中青年回国留学人员”称号;2002年当选为中国宗教学会新一届会长。
卓新平研究员长期从事宗教学、基督教、西方哲学、中西文化比较等领域的研究工作,代表作有:《当代西方新教神学》、《当代西方天主教神学》、《宗教理解》、《当代基督教新教》、《世界宗教与宗教学》等。
1.《人间词话》 王国维
我特别喜欢王国维关于“为学三境界”之说:一,“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三,“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对学子坚持求学,体悟个中妙趣既有启迪,又有鼓励。
2.《绞刑下的报告》 伏契克
我十七八岁时读到这本书的时候,非常激动、兴奋,曾手抄了全书,不仅读了中文版,还读了英文版,为其精神所震撼、折服。正因为受此书影响,我到德国留学后对朋霍费尔的《抵抗与服从》(又译为《狱中书简》)故情有独钟,敬佩其为了真、善、美、圣而受难、牺牲的境界。
3.《思想录》 帕斯卡尔
《思想录》以一种浪漫思维的方式来谈宇宙、人生、精神、科学、神学,处处闪现思想的火花、光彩,书中有许多警句和发人深省的提问。我读过此书的德译本和部分法文原版,对何兆武先生的中译本亦非常喜欢、佩服。
4.《傅雷家书》
人文研究需要多种“杂学”知识,而《傅雷家书》对培养自己的杂学情趣以及广博爱好最有帮助。受其启发而广泛涉猎,体会到学术知识的意趣和重要,并对自己的思路和视域有更宽广的开拓。
5.《自然科学史》 梅森
此书乃沟通我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兴趣的桥梁,它引导我关注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交织、学会理性思维与浪漫思维的共融。而且,以这种“史学”认知的进路,可以自然、顺利地达到科学、人文、灵性思索的有机共构。(李朱 王晓阳整理)
取材自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