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4月24日,中国从酒泉双城子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一1”号运载火箭将自行研制的第1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1”号成功送人太空,使中国成为继前苏联、美国、法国和日本之后第5个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成功发射卫星的国家。“东方红一1”号重量为173公斤,比前4个国家的第1颗卫星都重。此后中国几个系列的通信卫星都以“东方红”命名。经过30多年的努力,中国已经成功发射了几十颗国产通信、导航、气象、观测和侦察卫星,并成功完成两次载人航天飞行,在航天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预计到2010年前,中国各类在轨卫星总数将超过100颗,而2010—2020年将可能再发射100颗。
上世纪80年代,中国将两颗“东方红一2”号军民两用通信卫星送入地球静止轨道。其中第l颗于1984年4月8日发射上天(此前1984年1月29日发射失败),轨道倾角为125度;第2颗于1986年2月1日发射成功,轨道倾角为103度。“东方红一2”号的性能与西方上世纪60年代的同类商用卫星(如“国际通信卫星一3”)相当,但前者重量更大,为433公斤。两颗“东方红一2”号卫星在轨一直工作到1990—1991年。
“东方红一2”号卫星完成使命前,中国又分别于1988年3月7日、1988年12月22日和1990年2月413先后发射了3颗更先进的“东方红一2A”军用通信卫星(即“中星一1”、“中星一2”和“中星一3”)。这3颗卫星的轨道倾角分别为87.5度、110.5度和98度。1991年12月28日发射了第4颗“东方红一2A”卫星,但不幸丢失。90年代前半期,“东方红一2A”系列卫星的工作寿命耗尽后,被“东方红一3”号卫星和从西方进口的卫星所取代。“东方红一2”和“东方红一2A”卫星都是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一3”运载火箭发射上天的。 “东方红一3”号通信卫星是中国与德国DASA公司(今戴姆勒一奔驰航空航天股份公司)联合研制的,属中国第2代通信卫星,它的体积和重量都比“东方红一2”号大得多,采用3轴稳定系统,结构类似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研制的“Astpospace一5000”卫星。所有“东方红一3”号系列卫星均使用“长征一3A”运载火箭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上天。1994年2月8日。“长征一3A”火箭首先将1颗被命名为“夸父一1”号的模拟星送入地球静止轨道,搭载同一枚火箭上天的还有1颗小型试验卫星,这也是“长征一3A”火箭的第1次试验发射。1994年11月30日,中国人试图将第1颗“东方红一3”号卫星(“中星一5”)送人近地空间,但由于DASA公司所研制的轨道发生故障,卫星没有进入预定的地球静止轨道。1997年5月12日,第2颗“东方红一3”号卫星(“中星一6”)被送入预定轨道。 1994年,北京宣布打算21世纪头10年在地球静止轨道部署“东方红一4”号新型中继通信卫星,估计该星能够同时传递数百份关于敌方地面分队的情报。
2000年10月3013和12月20日,中国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一3A”运载火箭先后将“北斗一1A”和“北斗一1B”导航卫星送入太空,从在地球静止轨道建立了自己的东亚导航与活动目标定位系统的空间梯队。这一梯队目前由4颗“北斗一1”号卫星组成,其中两颗在役,两颗为后备役。中国要实现全球定位与导航,还需要向大倾角轨道再发射数颗同型卫星。
2000年1月26日,中国人用“长征一3A”运载火箭从西昌发射了“烽火一l”号通信卫星(“中星一22”),这是中国军队第1颗集指挥、控制、通信、侦察功能于一体的军用通信卫星。西方军事专家认为,该星的部署使中国军队的指挥能力获得大幅度提高。
气象卫星
“风云”系列卫星是中国的气象卫星,其太阳同步轨道高度约为900公里,倾角为99度,使用“长征一4A”和“长征.4B”运载火箭从山西五寨发射场发射。头两颗——“风云-1A”和“风云一lB”分别于1988年9月6日和1990年9月3日用“长征一4A”运载火箭发射升空,用于试验将要安装在正式运行卫星上的设备和系统。两星在轨时间分别为38天和1年多。正式运行的“风云一1C”号卫星则于1999年5月10日由“长征一4B”运载火箭送人轨道,其实际工作时间比设计寿命多好几个月。2002年5月15日,中国发射了第4颗“风云”系列卫星“风云一lD”,用于取代“风云一1C”。“风云”系列卫星所携主要设备是射线探测仪和高分辨率图像转发系统,前者能在可见光、近红外和红外波段范围内工作。预计2()07年中国将发射“风云一3”号新型太阳同步轨道气象卫星。
1980年,中国开始研制“风云~2”号地球静止轨道气象卫星,该卫星类似美国休斯公司为日本研制的GSM一2卫星。第1颗“风云一2”系列卫星即“风云一2A”原定于1994年4月发射,但“长征一3”运载火箭第:级的爆炸事故影响了卫星的发射。事故造成火箭报废,2名工作人员死亡和20多人受伤,惟一值得庆幸的是卫星当时尚未一L箭。1997年6月10日,“风云一2A”卫星终于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上天,但由于天线故障,该~T1998年4月8日停止转发气象图像。该系列第2颗卫星“风云一2B”于2000年6月25日使用“长征一3”运载火箭从西昌发射入轨。“风云一2”号系列卫星可获取昼间普通云图和夜间数字红外云图,并对海洋进行水文研究。目前中国正在研制“风云一4”号系列新型地球静止轨道气象卫星。
照相侦察卫星
1966年,中国开始研制主要用于扫描照相侦察的返回式卫星。第1颗照相侦察卫星FSW一0于1974年11月5日从酒泉双城子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一2A”运载火箭进行了发射,但未成功。
1975年11月26日,第2颗Fsw一0卫星被送人近地轨道。10天后,该星完成任务返回地面。虽然其回收舱由于材料质量欠佳而受损,但舱内照相设备和胶卷完好无损,因此这次飞行是完全成功的。1976-1987年,中国从酒泉使用“长征一2C”运载火箭共发射了9颗FSW一0系列卫星,这些卫星携带了包括地面遥感仪器、侦察相机在内的各类设备,其中1987年8月5日发射的9号星用于重力和生物研究。FSW一0系列卫星作为照相侦察卫星,性能还比较有限,主要原因:一是它只能携带1个装胶卷的返回密封舱;二是它在轨道上的运行周期较短,且不具备变轨机动能力(只装备了制动火箭发动机),只能按预定计划进行扫描式照相侦察。
第2代返回式卫星是FSW一1光学与光电照相侦察卫星,它比FSW-O更大更重,光学照相分辨率为10-15米,光电照相分辨率为50米。后者可近实时地向地面接收站传递图像。此外,它能确定不适于照相的区域(如云层覆盖区),从而避免胶卷的无谓消耗。根据公开资料获悉,FSW一1系列卫星轨道远地点的平均高度降至310公里,在对地球表面进行扫描时,其在赤道上空的航线间隔比FSW一0卫星更小(FSW-1为2.9-3.5度,FSW一0为4~5度),这样,可对同一地区进行多次扫描,从而提高了其对地球表面的照相能力。但同时,FSW一1也存在严重不足,即还不具备变轨机动能力(同时代的苏、美侦察卫星则具备),因而无法根据需要随时改变侦察目标。
1987~1993年,中国使用“长征-2C”运载 火箭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共发射T5颗FSW一1系列卫星,除1989年外,每年发射一次,发射月份通常为8~10月。其中4号星于1992年lO月6日与瑞典“弗瑞亚”研究卫星共同发射入轨。而1993年10月8日发射的5号星携带了微重力研究仪器和为纪念毛泽东诞辰100周年而制造的镶有钻石的毛泽东浮雕像。但不幸的是,该星在返回时由于星载系统故障在穿过稠密大气层时烧毁。 FSW一2属于第3代返回式卫星。其在轨1-作时间增加到16天,并能进行有限地变轨机动,估计其照相分辨率为1米。此外,FSW一2有效载荷也有增加,但目前尚无有关其所携设备的的详细清单。所有FSW一2卫星均使用“长征一2D”运载火箭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入轨,首颗于1992年8月9日发射,第2颗于1994年7月3日发射,第3颗于1996年10月20日发射。
电子侦察卫星
1973年9月~1976年11月,中国用“风暴一1”运载火箭从酒泉双城子卫星发射中心将3颗“技术实验卫星”送入太空(此前的3次发射失败)。其中,1976年8月30日将1颗“技术实验卫星”送人远地点为2100公里、近地点为190公里的椭圆轨道。西方专家根据其参数推断,“技术实验卫星”是电子侦察卫星。在此前的2次发射中(1975年7月26日和同年12月16日),“技术实验卫星”被送入远地点只有约400/公里的轨道上。按中国官方的说法, “实践”系列卫星是科学实验卫星,其前3颗——“实践一2”、“实践一2A”和“实践一2B”于1981年9月20日由1枚“风暴一1”运载火箭送入倾角为59.4度、远地点为1600公里、近地点为235公里的轨道。虽然中国官方称星上载有电离层研究设备,但国外专家推测这可能是1颗电子侦察卫星。
值得一提的是, “风暴一1”是迄今为止中国惟一能同时将3颗卫星送入太空的载运火箭。该系列第4颗卫星为“实践一4”号,于1994年2月8日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一3A”送入地球静止轨道,轨道倾角为28.6度,远地点为36092公里,近地点为212公里。星上似载有宇宙射线研究设备。1999年5月10日,1枚“长征一4B”运载火箭从山西五寨将“实践一5”号卫星送入近地空间。该卫星载有宇宙粒子记录设备和高速信息转发试验设备,因此其军事用途毋庸置疑。“实践一5”号是中国第1颗在研制过程中使用了CAST968小卫星公用平台的卫星。
应该指出的是,1990年9月3日,中国还发射了两颗“大气一1”号卫星。北京称这两颗卫星主要用于进行大气层研究,但西方观察家推测其具备电子侦察能力。
“海洋一1”号卫星是中国第1颗专业海洋监视卫星,主要用于对黄海、东中国海和南中国海进行监视。星上载有照相和光电设备。中国官方称该卫星主要用于水面光学特性、浮游植物聚集、水上空气环境状况的研究,并对浅水区、冰层、污染海域进行监测。据推测,该星收集的信息也可用于军事目的。该系统第1颗卫星——“海洋一1A”于2002年5月15日从山西五寨由“长征一4B”运载火箭发射上天,其改进型为“海洋一1B”。
从1986年起,中国与巴西联合研制了第1颗自然资源调查卫星——zY一1(“中国资源一1”,国际上称为CBERS,即中,巴地球卫星),其中中国出资70%。1999年10月14日,在山西五寨使用“长征一4B”运载火箭将1450公斤的ZY一1号卫星送入倾角为98.504度的太阳同步轨道。该星装有光电设备,可用于进行农业及林业调查、生态监视、自然灾害监控等,它可获得宽幅为120公里的地域图像,分辨率为20米。据推测,该卫星所收集的信息可用于军事目的。2000年3月,ZY一1号卫星开始向地面传递信息,此后在轨工作时间超过3年(设计寿命为2年)。
此后,中国人研制了ZY一2系列卫星(中国内部称之为“尖兵一3”),并于2000年9月1日和2002年10月27日在山西五寨用“长征一4B”送入太空,这是中国研制的最重的卫星,轨道参数:远地点500公里,近地点484公里,倾角94.41度。虽然中国政|府宣称,ZY一2号卫星用于和平目的的地面监控和空间研究,但消息灵通人士从西方情报部门获悉,这是携带光电设备的高分辨率照相侦察卫星,专门用于为瞄准美国的洲际弹道导弹提供数据和对台湾的军事动向进行跟踪。据推测,ZY一2具有变轨机动能力,但中国科学家对外界的怀疑予以了否认,称ZY一2卫星上的相机分辨率为60—100米,因此不能用于军事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