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業台幹 西進爆紅
近年來,台灣金融從業人員金飯碗徹底打破了。
新招募行員人數不僅大幅減少,薪水幅度更是數年來未有調整。
在中國大陸銀行熱情招手下,繼傳產、科技業出走之後,
金融從業人員到對岸銀行上班,成為最新趨勢。
文/劉俞青【更多精采文章請見本期《今周刊》】
九月上旬的星期天清晨,上海近郊由台灣經緯電腦老闆開的天馬高爾夫球場,一組浩浩蕩蕩二十餘人的球隊,正在說說笑笑,準備上場打球。
這支業餘球隊名叫「上海財經隊」,成員個個來頭不小,包括台資華一銀行的副行長林大鎰、曾待過台灣大眾銀行,目前自己在上海成立財務諮詢公司的李建鴻、渣打銀行蘇州分行行長林益宏等人,他們都是台灣人,卻有志一同跨海到上海金融業打天下。
首批西進部隊 重啟中國金融元年
場景拉回到四年半前。二○○二年三月的上海,春寒料峭,一大清早,天還沒全亮,黃浦江畔和平飯店旁的花旗銀行浦西分行已有一隊長長的人龍排著隊,沿著分行整整繞了兩圈半,這些人在冷冽的寒風中瑟縮著,為的只是要進花旗銀行開立個人戶頭。
這時候,隔著黃浦江,台灣某家民營銀行一位副總級人物,眺望對岸這個「人龍奇觀」,他心裡湧出一股很清楚的聲音:「希望,就在這裡。」
隔沒多久,台灣金融圈就傳出史上第一批西進部隊,由中國信託信用卡部副總經理仲躋偉領軍,率領一批二十餘人團隊,開拔到對岸第二大民營銀行招商銀行,傳授台灣信用卡的作戰經驗。
在製造業、科技業早就踏上對岸多年後,為台灣金融業人員西進,揭開序幕。這一年,是二○○二年,也是中國重新開啟外資銀行承辦個人金融業務元年。
序幕揭開,後繼者蜂擁而至,其中以華一銀行的台灣人面孔最多;近幾年,陸續有不少台灣金融業的熟面孔在華一銀行來來去去,最多時,行政管理部門一百餘人之中,高達二成都是台灣人。
到目前為止,除了十月即將走馬上任的總行行長(總經理)謝泓源是台灣人之外,底下五位副行長中,就有四位是台灣人,他們分別是林苓苓、張秉安、岳作順和林大鎰,他們都有台灣公營、民營銀行經驗。
外商銀行更是「求台灣人若渴」,包括渣打、匯豐、荷蘭銀行都在上海成立「台灣desk」(台商服務窗口),請來一群台灣人團隊,其中又多半以女生為主,利用「人親土親」的心理,打入台商市場,趁著台灣金融業還被綁住不能上岸之前,大搶台商生意。
而一腳直接踩進中國本土銀行的也不乏其人,除了仲躋偉之外,平安銀行總經理陳昆德,則是有史以來第一位從台灣銀行出身的台灣人,當上大陸合資銀行總經理。陳昆德當時是仲躋偉帶隊到招商銀行的成員之一,兩年後,陳昆德也跳進這塊市場。
最近陳昆德又找來前富邦信用卡部副總詹文虎,幫他主導平安集團剛剛買下來的深圳商業銀行,這種一個拉一個的食物鏈,讓台灣銀行的高階人才,像一串長長的列車,不斷駛進上海金融業,成為另一列隱性的「人龍奇觀」。
對一輩子坐在冷氣房裡,穿著優雅套裝、數鈔票的銀行白領階級而言,「到上海上班」就像是一個遙不可及的世界,連門在哪裡都不知道,遑論一腳踩進。不過這批以仲躋偉為首的「先行部隊」,似乎也為生存空間越來越窄的台灣金融業高階人才,在黑暗的隧道裡找到出口的一線曙光。
據金管會最新資料統計,去年台灣金融業,首見數十年來從業人員減少的現象,總計少了二千多人,「這還只是官方統計數字。」銀行員工會總幹事韓仕賢表示,「台灣金融業這幾年不斷出現購併,因此直接間接離開這個產業的,起碼一萬人。」
不僅如此,業者也走不出去,業績成長空間非常有限,加上近兩年的雙卡風暴,颳得這些昔日被社會譽為「金飯碗」的員工抬不起頭,「金飯碗」淪為「鐵飯碗」,甚至碗都快捧不住了。一位如今在上海花旗銀行的台灣人帶點抱怨的語氣說,「我在台灣民營銀行上班三年半,沒有加薪半毛錢。」
國內金融產業面臨轉型的困頓,加上政策的限制,讓剛要起飛的上海金融市場,成為吸引台灣金融菁英的最好去處。
如果有機會,你會去嗎?一位已在上海金融圈的台灣人說,「現在的上海,像極十幾、二十年前的台灣銀行業,二○○二年,中國才剛開放個人金融業務,信用卡剛剛坐上高速列車飛馳,財富管理業務才要啟動,一個全新的世界,裡面有風險、障礙不小,卻是人生的新機會。」
這樣的新機會,少有人不動心。但在決定之前,聽一聽這一群已經過去的金融菁英的經驗歸納,至少可以讓後繼者有條繩子可以扶著安全地過河。
趨勢一
薪資仰角大,五年資歷薪水勝過台灣同儕
如果有機會,收入絕對是必要考慮的條件之一,林大鎰說,上海銀行員「起薪低,但仰角高」。很簡單,「要現在?還是要未來?」「如果你還有十年以上的職場生涯,天平自然會往上海一端傾斜。」
他進一步分析,上海銀行一個大學畢業生的月薪,大約是人民幣四千元到五千元起跳,如果是台灣人,折算四金(包括養老、醫療、待業保險金、住房公積金)入薪,至少還可多三成,折合新台幣只有二萬元到二萬六千元,比起台灣行情大約二萬六千元到二萬八千元的行情還低。
不過,上海經濟成長率驚人,加薪幅度動輒二成以上,而且年年加薪,平均五年資歷,月薪可以快速達到人民幣一萬元到一萬二千元水準,折合新台幣四萬元到五萬元左右,但同樣資歷到了台灣,做了五年還是櫃臺行員的比比皆是,薪水呢?「頂多從二萬八調到三萬元。」
曾經是台灣第一代的花旗寶寶,也是花旗台南分行籌備者的林水茂,轉戰上海花旗後不久,決定自己跳出來開立管理諮詢公司,幫大陸金融機構作教育訓練,他看盡上海銀行體系的薪資制度,下了結論說:「不僅外銀,只要敢衝,現階段本土銀行照樣敢給,例如民生銀行最近動作很積極,挖了許多上海花旗的人,裡面不乏台灣人,薪水當然是只有加,沒有減。」
至於像仲躋偉、陳昆德這類的台灣高階人才跳到當地銀行,年薪當然都比台灣高,陳昆德一語道盡西進者的心聲,「薪水比台灣多,潛在市場比台灣大,人生有多長?我為什麼不來試試看?」
趨勢二
女生最搶手,細心特質獨占優勢
近兩年來,在上海的外商銀行圈裡,出現一個又一個的「台灣女生部隊」,這些女生多半有台灣金融業經驗,例如花旗商業銀行處華中區總經理吳曉萍,就是道地的台灣女生,能力強、吃苦耐勞,她底下還有十五名女生組成的作戰部隊,而這個所謂的「商業銀行處」,專做中小企業的生意,台商的企業貸款當然是主要鎖定的客戶。
此外,渣打銀行在台商大本營古北分行,行長是台灣來的女生周淑玲,最近該分行更直接從台灣聘請六名女生的團隊,目標也是打進當地台灣人市場。
曾在台灣花旗任職長達八年、今年初才從花旗中國區個人金融銀行總經理退休的莫惟洵,自己創業專做金融業的獵人頭(head hunter),她說,「專業也許可以學習,但台灣女孩細心,服務態度佳,是直性子、扯著嗓門的大陸女生一時半刻還比不上的。」
台灣來的女生很快把台北外商銀行文化,帶進上海金融圈。舉個例子,莫惟洵說,客戶也許不曉得,在台灣,一踏進許多外商銀行大廳,著套裝、臉上化精緻的妝,站在門口鞠躬喊「歡迎光臨!」,可不是工讀生,而是分行女經理或副經理,這個動作代表銀行對客戶的尊重。
但在上海,還停留在「官越大坐越後面」的階段。很多分行還停留在客戶得墊腳尖,才看得到行員的高櫃台時代,甚至隔著玻璃帷幕、透過小型擴音器才能和行員對話;許多往來多年的客戶,甚至還見不到分行行長一面。
但這幾年,上海銀行颳起的這股「台流風」,不少分行開始有樣學樣,也照著做。莫惟洵說,「但這樣只能學點皮毛」,「真正金融服務業的核心服務理念,還差很遠,這也是台灣人的優勢。」
趨勢三
信用卡要高階人才,財富管理向基層員工招手
開路先鋒仲躋偉分析中國銀行對台灣人的兩大需求,他說,第一波「上岸」的,是信用卡業務的卡位戰,這一波要的人才數目不多,但個個是位居要津的「高幹」;而自去年底吹起第二波浪潮,有經驗的財富管理業務大軍,才是讓台灣金融人才大舉登陸的重頭戲。
尤其是,台灣財富管理五年以上經驗者,「大陸無論外商、本土銀行人人搶著要,現在進駐,正是時候。」
花旗銀行上海旗艦分行的貴賓理財經理吳志嘉就是代表人物;同樣來自台灣,她說,以這家旗艦分行為例,財富管理經理一職本來應該有八個,但現在只有四個人,剩下的四個缺額,「拚命在向台灣同業招手」,「我的老闆也問我有沒有認識願意來上海上班的台灣同業。」
此外,荷蘭銀行陸家嘴分行即將開幕,台灣人也是招募重點,匯豐、渣打其實是透過獵人頭公司等各式管道,私下接洽有經驗的理財專員,台灣女生在上海金融圈,顯然掀起不小魅力。
趨勢四
外銀最愛台灣人,本土銀行要高階人才
上海外銀對台灣金融人才的興趣極高;深刻了解外銀咦鞯哪?╀?f,「台灣人才語言通、效率高、觀念新、不擺架子又好管理,甚至連不少金融法令,大陸都抄自台灣。」台灣金融人才到上海上班的學習曲線也因而縮短許多,這是外銀看上台灣人的主因。
而中國本土銀行對技術需求非常迫切,除了已經到位的人才之外,事實上,這幾年,許多台灣企管顧問公司,都赴上海大作銀行員教育訓練的工作。
莊周企管顧問公司總經理周昌湘說,今年五月,針對台灣信用卡經驗,請來前富邦銀行信用卡副總張正智,在上海金融學院對本土銀行的行長級人員進行演講,過程中驚嘆聲不斷,反應之熱烈,連周昌湘都驚呼超出預期。他說,「可見上海金融同業對台灣經驗多麼渴望。」
演講結束,不少本土銀行高階甚至直接向周昌湘開出各式的人才需求,除了信用卡、財富管理等主要業務,也不乏風險控管、組織改造等行政管理部門人才的需求,周昌湘說,「機會真的太多了。」
除了銀行業之外,剛起步的證券期貨業,甚至連周邊的財務顧問諮詢等公司,也處處可見台灣人的身影。
台灣第一位到上海期貨業開疆闢土的方世聖,他是前復華期貨副總經理,是期貨公會理事長王中愷的子弟兵,如今則是上海中國期貨經紀公司的高級顧問。他說,「台灣人的金融專業,想進大陸金融業不難,難在適應。」以他自己為例,他估計現在工作量至少是以前在台灣的二到三倍,他在上海中期一年半時間,下鄉跑遍十三個省去作說明會。他說,「充分融入上海生活」是最難的功課。
但據他所知,大陸證券業中也不乏台灣人,例如申萬證券前陣子就吸收不少在上海念完大學後,直接在當地就業的台灣年輕人,表現都很優異;而方世聖現在的老闆、也是中期經紀公司總經理黨劍直接說出,「台灣人真的好用。」
從外銀、本土銀行,到證券期貨周邊行業,甚至不少金融同業最後跳出來開的投資諮詢公司等等加總,在上海的「台灣泛金融業」人才,根據莫惟洵的估計,應有上千人之譜;在製造業大軍早就上岸多年之後,台灣金融服務業的人才終於陸續登陸。
不過,這種情況是短期現象?還是象徵台灣金融業的技術專業,真的足以「反攻大陸」?
常與上海金融業往來的國際通商律師事務所(Baker & McKenzie)上海代表處主持合夥人龔雅玲,以旁觀者的角度分析說,領先的專業,必須持續追求進步,不然只會變成別人的階段性任務。
她說,過去製造業「立可拋」的台幹血淚史,對這批西進的金融大軍,心裡應有所警惕,才能成為「千古風流人物」,否則「最後一波浪淘沙」,恐怕「轉眼灰飛煙滅」了!
【更多精采文章請見本期《今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