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 資金阻塞 台灣經濟中風

台灣的金流已宛如一灘死水,失去動能
人民想存錢,銀行卻拒收
抱有大量資金的銀行想放款,企業卻不投資
上市公司家數已開始負成長,淪為四小龍之末
減資、將錢外流的公司愈來愈多
個人、企業與政府該如何因應這一連串警訊?

文/楊淑娟【更多精采內容請看本期《天下》】

今年春天,一名有四十年經驗的台灣銀行家,耳朵突然聽不見。「耳朵也會中風!」他說,長期壓力累積,血管、神經都阻塞不通,「我用力地採地板,想聽聽看有沒有回音,還是什麼都聽不到。」
這名銀行家的處境,好比目前台灣金融業的縮影。

自從九○年代初期開放新銀行成立以來,一連串的惡性競爭與整併,幾乎令每一個銀行從業人員都在感嘆:「生意愈來愈難做。」

生意有多難做?難到許多銀行不想再多收存款。

一名中小企業財務人員在處理公司財務時,就常被銀行要求存款不要超過五百萬,她只好把資金拆成幾個五百萬,分存在不同的銀行。

錢存不進去,也放不出來

今年以來,主要金融機構的存款總額成長也變緩。今年上半年的成長金額,只有去年下半年的四分之三,在七月份甚至出現衰退。

一名上班族在銀行只有三十萬台幣的定存,卻每隔兩、三個月就接到銀行理財專員的電話:「利率很低,建議您改買共同基金或改存利息可以投資衍生性金融商品的新存款商品。」

「銀行不想付我利息,只想收我的手續費,」這名上班族不勝其擾。

銀行不想多收錢,主要是因為投資不振,要借錢的企業不多。

去年底以來,象徵投資活動的台灣固定資本形成急轉直下,金額一直在縮水。去年比前年衰退○.四三%,今年第一季更縮水三.六四%。

即使台灣利率之低,僅次於日本與瑞士,企業還是興趣缺缺。

為了把錢放出去,銀行不斷壓縮獲利空間,幾乎不賺錢也要把錢放出去。今年第二季,銀行業平均放款利率就只比存款利率高一.九四個百分點。但是,主要金融機構放款與投資金額,還是下滑。今年初與七月,就都出現衰退。

上市公司減少,減資企業增加
企業不愛在台灣的銀行借錢,也不再那麼倚賴台灣股市籌資。

根據金融管理委員會證券期貨局的統計,這幾年在台灣初次上市上櫃的企業總數不斷下滑,減資的公司增加,上市企業總數也在減少,已經是亞洲四小龍的最後一名,成交金額則只高過新加坡,台灣資本市場萎縮明顯。

「兩、三年前,台灣的承銷案在亞洲是數一數二,外商投資銀行都要在這裡擺重兵,」一名投資銀行家在受訪之初時,就急切指出,「現在外資都很失望!」

台灣企業為何不要台灣的錢?

幾乎每個受訪者,都不約而同地歸因於台灣企業投資大陸不能超過淨值四○%、個人不能超過台幣八千萬的限制。一名會計師直言,如果企業增資的主要目的是去大陸,主管機關根本就不准。

問題是,「現在企業不去大陸,去哪裡?」台大財金系教授黃達業分析。台灣的錢多,外面的錢也很多,企業到外面去晃一圈,總會發現其他的籌資管道與來源。

錢進大陸,企業繞道求生

怪不得,經濟部在五月推出的兩千億「台商回台投資專案融資貸款」經歷幾個月後,儘管利率只有二.一%~三.六%,還是無人問津。「現在只有要在台灣用的錢,才會想在台灣借,」一名企業財務人員的表情顯示,這是再理所當然不過的事了。

這些演進令人擔心台灣的金融活動外移。因為政府禁不了企業的腳步,只是反過來逼他們繞道求生。

企業加速到海外上市,縮小在台灣的規模。在新加坡上市的旺旺,把台灣的宜蘭食品資本額從四億五千萬縮減成一千萬,引爆了企業在台灣減資或到海外上市的議題。「如果當初沒有跨出去,旺旺至今還是一個中小企業,」人在上海的旺旺集團副總經理林鳳儀,在越洋電話的那頭幽幽地說。

許多人都和宇智顧問董事長徐小波有一樣的憂慮:「台灣的企業國際化,台灣卻被邊緣化。」
外匯存款激增,資金遠離台灣

另一方面,投資人的資金,也逐漸離開台灣。

儘管台灣金融機構存款總額成長放慢,企業與個人外匯存款的數字卻扶搖直上。今年以來,幾乎每個月都成長四分之一以上,去年同期,這個數字很少超過一○%。

一名剛從美國念完書的台灣留學生,不但把剩下的錢全留在美國,還把父母的幾百萬也搬到海外。「台灣穩嗎?」儘管她的父母都是公務員,也不敢把資產留在台灣。

由於美國央行多次升息,美元定存利率已高達五%,更助長了金錢外流。今年一至七月,企業與個人的外匯存款,已超越去年一整年,逾一兆六千億台幣。另外,在台灣募集、投資在台灣的共同基金數目和金額,都在減少。相對地,投資在海外的共同基金和資產總額卻在增加。

今年到八月下旬,共有四十九件共同基金申請募集發行,其中卻只有九件只投資在台灣股市。「差距之懸殊,根本沒辦法比較!」一向快人快語的摩根富林明投信副總經理石恬華放慢了語氣搖搖頭。

台灣投資人的眼光也移到香港。

今年初,一名投資人告訴德盛台灣大壩基金經理人藍文彥,要去買鴻海在香港上市的子公司富士康。

「你知道富士康的每股盈餘、本益比嗎?」藍文彥問。「『不知道啊,大家都在買就跟著買』,為什麼不買台灣的股票?沒有信心!」藍文彥說,政治紛擾頻繁,讓大家對未來有不確定感。 留在台灣的資金,要如何有效哂茫?惨粯映隽藛栴}。






銀行搶生意,養下一波泡沫
「台灣的銀行,哪個地方有利潤,就一窩蜂衝進去,」富邦金控總經理龔天行歸納,結果就是殺價和衝破泡沫。

目前,銀行業就是這樣,繼雙卡風暴後,又在養下一波泡沫。例如,消費金融的新戰場--房貸。

走一趟銀行滿布的南京東路,招牌、廣告看板上的種種房貸促銷方案,一家比一家令人心動︰前半年或一年的貸款利率不到二%、可貸款成數最少八成五,甚至不用自備款、只要繳利息不用還本金的寬限期愈來愈長、換個銀行貸款甚至能領大紅包……。房貸從三年前起就已經無利可圖,萬泰銀行副總施坤良、富邦金控龔天行等金融業高階主管都坦言不諱。

儘管如此,建商、房屋仲介業與銀行仍不斷散發出「買屋比租屋便宜」的訊息,不管是在哪一家銀行貸款,三○○萬的房貸,寬限期內,一個月只要交約五五○○元。

一名從南部北上工作的銀行襄理,十多年來都沒法在台北買房子,但最近終於要付諸行動,因為比租房子划算。

這使得銀行資金苦無去路的此時,房貸仍然穩健地成長。下一個消金風暴在房貸?從國際趨勢看來,這不禁令人為台灣銀行業捏一把冷汗。連續幾年房地產暢旺的美國、韓國與中國,政府都已發出警訊︰房屋貸款過熱,政府會突擊檢查,銀行請自我節制,不要浮濫放款。

「房貸會是台灣銀行的下一個消金風暴,」上半年,一名新銀行董事長就私下告訴《天下雜誌》。

消金之外,企業金融的低迷,同樣令人擔心。

企業很少人向銀行貸款,使得僅有的少數企貸成為銀行搶破頭的標的。許多銀行拿出唯一的法寶--殺價競爭。
根據《Basic Point》雜誌,去年台灣聯貸總金額約二○一億美元,但是今年上半年光是前三名的中國信託、中國國際商銀與台灣銀行,總計就超過一四三億美元。「很多銀行甚至自己去找企業問,要不要幫你辦個聯貸,」兆豐金控副總經理曾垂紀非常擔心,這會衍生出另一波風暴。

因為銀行搶聯貸,獲利條件通常不好。九月初,長榮與兆豐銀行等銀行團簽定十二年、一○四億的聯貸案,利率就不到二.五%。銀行扣掉資金成本,真正放到口袋的,不到○.五個百分點,還是有一堆銀行搶著做這筆生意,總共想借給長榮的金額,有一四三億。

長榮的財務長林寶水不斷點頭說︰「現在是融資的好時機。」一旁,兆豐銀行董事長蔡有才只能說,銀行生意難做,這麼低的利率,是為了下次還要貸款長榮買飛機,先下訂!還有銀行辦聯貸幫企業借新還舊,反而招致整個金融界的損失。最近,中鴻鋼鐵就因此將省下一億多的利息支出。

台灣企業放款的利差低,「只要倒個一、二千萬,銀行就虧了,」華僑銀行副總經理翁健提醒。

注意!私募基金正湧向台灣

從國際情勢看來,還要注意正席捲全球的私募股權基金(private equity fund)也向台灣襲來。

為了幫他們爭取到生意,一家財務顧問公司的許多員工,甚至經常徹夜未眠。私募股權基金是金融機構向世界上有錢人募集而來的基金,專門投資不在公開市面上販售、價錢相對便宜的投資標的,例如,南韓金融風暴後的金融業、台灣的有線電視業,整頓後再以高價賣出。

這些基金金額龐大,動輒幾十、幾百億美元,對每個投資案也有七、八成的資金來自銀行借貸,因為高風險的操作,已在美國引起官方注意,還有國會議員呼籲要對他們嚴加管理。
現在,這些私募基金也大舉進入台灣,投資產業規模較大的金融、媒體、電訊等行業。這些投資案金額都上百億,在台灣的銀行一借就是幾百億。由於這類投資計劃風險相對較高,銀行所賺的利差可以高到二~三個百分點以上,而成為銀行追逐的新戰場。

例如,最近這些私募股權基金在台灣競相要買有線電視業者中嘉,得標者將在台灣融資十億美元、最少三百多億台幣以上,是國內難得的商機,就吸引了富邦、德意志等中外商銀行極度關切。

這些投資的槓桿成數高,一旦出問題,會不會成為台灣金融體系的地雷?「兩、三百億在台灣,就像一顆石頭丟入水塘,咚一下就沒了,」一名私募股權基金在台灣的顧問表示,這種案例畢竟不多,對台灣衝擊有限。

不過,包括中國大陸、韓國與德國、及美國政府,已經開始嚴格監視它們,或對它們設限。

這些金融活動一旦出問題,會有什麼影響?

地下金融趁勢崛起

最明顯的就是消費受挫,影響經濟。三年前,韓國的消費金融風暴使得經濟受挫兩年。目前產官學界都預估,台灣今年的雙卡風暴使得消費冷清,將衝擊經濟到明年。屆時,台灣禁不起再一波考驗。

當正規的金流出了問題,台灣的地下金融馬上趁勢崛起。這些地下錢莊甚至也成立了聯合徵信中心,有些借款人的實質年利率高達三○○%~七○○%以上。今年八月,桃園就有家庭因為被地下錢莊逼債,一家五口燒炭自殺。把他們逼上絕路的本金,只有三十萬。

接下來,也可能再出現台灣本土型金融風暴。復華銀行副理王國維回顧歷史指出,一九九○年代初,房地產景氣一片看好,結果一九九五年行情反轉,繳不起房貸的人增加,銀行拍賣也拿不回當初貸出去的金額,加上地雷企業,就釀成了一九九○年代後期的銀行高逾放。
台灣企業不願投資,也影響未來經濟成長的動能。「現在不投資,以後就沒有報酬,」一名觀察者擔心。

台灣未來該怎麼辦?台灣的銀行業並非全無可為。

提供國際級企業所需的服務

在銀行低價競爭的企業金融市場,渣打銀行去年在台灣交出漂亮的成績單,全年業績成長超過五○%,打敗全球與大中華區的成績。

究其原因,是「不把台灣企業當成在台灣的企業,而是總部位於台灣的國際級企業,」渣打銀行董事總經理許穗華指出。所以,渣打銀行提供客戶國際級企業所需的所有財務服務。

例如,帶著客戶打天下。今年,他們帶著八十幾家企業、共兩百名客戶去印度與孟加拉,介紹渣打在當地的金融、企業與政府網路,提供企業投資諮詢與支援。「海外投資是很重要的事,企業看到你和當地的重要人物有關係,會比較放心,」在紐約、香港與台灣征戰過的許穗華進一步強調。

轉戰海外,不再流血競爭

轉向海外,這正是許多台灣的銀行正在積極經營的新領域。近幾年,台資銀行跟著台商,在香港、東南亞與北美設立分行、子公司,或者併購國外銀行。今年以來,台灣銀行業在海外的獲利已經超過在台灣的獲利。

不過,在國際化的路上,「銀行最想打開的是大陸市場,」剛參加完兩岸金融論壇的中華經濟研究院財經策略中心主任楊雅惠指出。
眼前台灣金融業還有提升風險控管的另一個機會。明年起,台灣要隨國際實施新的巴塞爾資本協定(Basel II)。銀行必須仔細衡量每一個客戶、業務的風險,計算應該收取的利率,以及銀行能做多少生意,而不是一味地殺價搶商機。

如此一來,因為能對高風險客戶要求較高利率,光是兆豐銀行一年就能多收二~五億的利息。「銀行是靠管理風險賺錢的!」台灣IBM金融事業部副總經理孫一仕說。

面對台灣游資淹腳目,政府也有對策。經建會和金管會共同研究,要將台灣發展為國際籌資中心,因為台灣利率較低,可讓各國企業來台灣發債券,利用閒置的資金。

「那要問外國企業要不要來,」包括楊雅惠等財經界人士都質疑,但也認為,「有個國際金融中心的夢並不是壞事。」

不過,看在許多人眼裡,台灣經濟困境的根源,是政治問題,也是高層領導問題。

例如,高層忙於政爭、保位,對於其他事務不懂,又不能找到真正的專家,許多政策都昧於現實,或草草了事。一名曾參與第一次金改的學者回憶,當初大家絞盡腦汁地開會、討論,「把厚厚一疊報告交給阿扁,心情很暢快。」

但是之後,財經政策就在高層的幾個單位草草定案。「我現在都不想講了,反正也沒用,很無力。」

最大癥結--缺乏長遠政策規劃

另外,財經官員更替頻繁,缺乏長遠政策規劃。例如,在台灣股市設國際板的政策目標由來已久,但遲遲沒有下文。究其原因,只是經續會沒共識。
「現在政府是不是都不管長期政策,只要開個大雜會,就可以決定國家未來要怎樣?」一名金融業主管質疑。

至於企業,只要一談到政府,就都緊張地說︰「這個不可以寫」、「不要害我被約去喝咖啡。」企業與政府欠缺信任感,不像過去的企業家,總是暢所欲言。資金之於經濟,好比血流之於身體。台灣不是沒有錢,但是資金流不動、或是不斷外流,就像高血壓、高血脂、血管硬化、血流阻塞不通,將導致經濟活力漸失,甚至疲憊昏厥,有中風的可能。

台灣金流的內部阻塞與快速外流,已到了不得不重視的危險時刻。在倒扁、挺扁、罷免、倒閣的爭論佔據所有版面時,朝野政治領導人都忽略了這個隱形炸彈。

但另一方面,如果有理想的學者不願再針砭時政,專業的文官因為怕得罪高層而一切噤口不語,企業前鋒也不願再與政府對話,台灣又怎能走出僵局?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