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看選舉的心得

(●作者小君,男,碩畢。簡介表示,目前兵役中,偶而出來透透氣,期望退伍後找到好工作。本文為ETtoday.com網友投稿,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照片為資料照。※小君特區)

觀看選舉的心得
2006/12/11 00:22
小君

今天晚上跟家人一起關注北高兩市大選的選情,這的確是令人意外的結果,隨著選票開出,民進黨的選情出乎意料之外的好,不過後續發展看來還會有一段騷動期,如何解決?就看看政治人物們的智慧了。就目前看來,民進黨似乎穩住了頹勢,止跌回升且後勢看好,而國民黨利空出盡,今後將如何出招?以何種議題繼續與民進黨競爭?看來國民黨未來似乎還會有一番苦戰,這是一個好的現象,躺的選就能選上將使一個政黨怠惰,這次的選舉與台灣最近的體育競賽表現一樣令人緊張與興奮,但也希望最後的結果是同樣令人驕傲。

觀看選舉的結果,感覺台灣人民還是頗有智慧,兩黨政治互相制衡的態勢大體成形,台灣的民主發展可說又進了一步,可喜可賀,面對選舉結果,筆者也有一些心得,不過由於對政治的咦鞑t解不深,也許只能隔靴搔癢,說說罷了。

有一句政治俏皮話是這樣說的:「政客若試圖站在路中央,就會被兩邊的來車給撞到。」,當阿扁連任總統後,開始走「中間路線」,試圖向中間靠攏,但結果卻是使其失去綠色的支持者的支持,而另一陣營的支持者,並不會因此而擁護阿扁,使得本意在爭取中間選民的策略,成為一個嚴重的失誤,因為政治就是要走極端,如同那一句俏皮話所暗示,試圖站在路中央,只會被兩邊的來車給撞到;只要是人就都會有政治上的意識型態,這當中,情緒的部分大於理智的部分,人都會有特定的立場與主張,鮮少存在中立的人,所謂的中間選民,說難聽一些就是無主見的騎牆派,誰的聲勢好就倒向那邊,因為有主見的人通常早就打定了投票對象,除非出現極為特殊的狀況,否則是難以改變其決定;因此,這就導致了政治主張必須要走一些極端(不過也不能到極度的偏鋒去),向中間靠攏的政策使得政黨失去其基本盤的擁護,而那些騎牆派又朝向那些仍舊護住基本盤的敵對政黨投眨?憧赡軐е逻x情失利;依靠騎牆派的政黨是不明智的政黨,一個政黨真正可依恃的根基在於其基本盤。

孫子曰:「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護住基本盤是先為不可勝,待敵之可勝時,把握機會擴張基本盤以吸引更多中間選民,換言之,正確的方式應該是堅持自己的主張,並當對方的主張有了可趁之機時,把握機會說服中間選民追隨自己的方向,而不是改變自己的主張以迎合中間選民;例如:過去民進黨堅定地支持台獨,並趁每次中共打壓台灣與其他的惡劣行徑時說服中間選民「統一」的不理性,多少也慢慢擴張了民進黨的版圖。同時,這看法也多少可以解釋為何在經濟議題備受批評的阿扁依舊能夠繼續連任總統,然而卻在第二任任期中因說出一些向中間靠攏的談話後,立即在選舉上反應出不利的影響;而當阿扁回歸基本盤的主調後,選情便開始止跌回升(儘管有人會說這是騙選票,但的確有效。)

其次,政治是比較性的,任何批評對方的議題同樣會以相同的力道打擊到自己身上,檢驗是雙方都同時進行,儘管對媒體的操控可以封鎖一些對自己不利的消息,但在當下這資訊流通發達的年代,封鎖的效果已經大不如前,國民黨以貪污腐敗的議題窮打民進黨,最後卻都反而傷害了自身,國務機要費的爭議導致後來特支費的反擊;台北縣縣長選舉中,國民黨所種下「走路工」的因,也成為今日高雄市市長選舉「走路工」的果,這給了台灣政黨一些教訓,也許日後想要以任何標準衡量對方時,或許要先看看自己是否也能達到相同的標準。

心理學中曾提到認知失諧理論,自己的行為(支持有貪腐問題的XXX)與想法(反對貪腐)的不一致時,失諧會導致緊張、煩躁,因此失諧者需要好理由來解釋自己為何這麼做,因此若不是改變自己的行為(也要反對貪腐的XXX)以減少失諧,就是得改變自己的解釋(貪腐並不重要,或是XXX並不算貪腐)來減少失諧;(括號中的XXX可由自己填入)當藍軍發動反貪腐並將矛頭指向阿扁,然而,自己隨即又面對馬英九的特支費問題與國民黨的貪腐,當中想必許多人也經歷了認知失諧,面對失諧,他們若不是改變了自己的行為,就是改變自己對貪腐的定義;而不管那一種情況,大抵都是對阿扁有利;同樣的觀點也可以解釋政治競爭當中必須要護住基本盤的原則,因為當政黨的政治領袖背離的基本盤的主張,這些支持者不是改變自己的行為(雖然還不至於轉而支持敵黨,但至少會選擇不投票),就是改變自己的解釋(含淚投票),這大抵上對己方是不利的,而既然政治是比較性的,若抱持著雙重標準也就將難以避免認知失諧的問題,因此,經過這次教訓,或許台灣雙重標準的問題會越來越少。

PS 1:今天收看大話新聞,當中吳國棟先生認為台灣需要一些中間的力量以做為制衡,而後來的討論也提到扁馬會的議題,就筆者認為這是不需要的,三權分立,司法就是最好的中間力量,促進司法中立、依法行事比任何「中立客觀」的團體或人格者來得有意義,政黨政治是以政黨競爭為前提,就經濟的角度而言,任何以競爭為前提的制度,最擔心的就是競爭者彼此的聯合(也就是所謂的勾結),因為這會傷及消費者(選民)的利益,當然,經濟的觀點不一定完全適用於政治,不過若在這個角度上,筆者並不認為雙方有要會面商談的必要(除非是對外的競爭,例如面對中共就必須國、民兩黨有一致的共識,這時才需要會談),在政黨競爭中,筆者認為台灣政治發展將會是亂中有序,一開始雙方在摸索階段自然會無所不用其極,但漸漸地雙方會在競爭中找到一些規則(這些規則來自於人民的投票行為),那時台灣的政治發展應該會更成熟,期盼......期盼這一場「雙城記」能給雙方陣營一些覺悟,也為台灣的政治發展帶來更好的未來。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