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网上看到一段好莱坞明星、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得HalleBerry的一个故事。说她高中毕业后一定要去芝加哥做模特。虽然一直 独立抚养她的母亲想让她读大学,但还是开车把她送到了芝加哥。
不到一年,年轻Halle就山穷水尽了,没有钱交房租, 就要被人赶出来流落街头了。她打电话给母亲,请求援助, 她眼泪汪汪地说:我已经一天没 有吃饭了。母亲说:不,我不给你钱。你要么自己挣,要么回 家来。
Halle 当时就摔了电话,之后一年半没有理母亲。Halle简直恨透了母亲:明知道我不想回家,明知道我最最需要帮助,明知道我就需要一点点房租。。。
这一年半里,Halle 从芝加哥到纽约城,一个高中毕业生,身无分文,曾经一度确实住进了无家可归的避难所。但她之后说,就在这样的情况下,她自强自立了,成熟坚强了。等她成功之后,她懂得了母亲,与母亲和好如初。
我很喜欢这样的奋斗故事,特别是置死地而后生富于戏剧性转变的故事。
看过之后,我思考了两个问题,一个是,我现在正处于奋斗期,也几乎到了置于死地的地步了。我发现我在做一件特别难的事,用英文写作,要rhyming(压韵),还要rhythm(音节齐),出版更是难上加难。有时我也想,以我一行行地写,一字字地改的精神,每天十个小时以上的伏案工作时间,加上我的数学背景,我什么都能学会,找份工作过日子应该不愁。但我乐意,我喜欢吃这份苦,我一心想把我的故事写出来、写好。我想明白了,如果戏剧性的转变发生在我的身上,我从容不迫地接受它,该干啥干啥;如果戏剧性的转变不发生在我的身上,我也没什么好抱怨的,该干啥还干啥。
我思考的第二个问题是如果是我的女儿或儿子出去闯天下,走都无路的情况下来找我,我该怎么对她或他说,说不吗?不会说,我会飞奔去救他们。我的童年不快乐甚至是不幸的。我曾想过这个问题,我为什么能写儿童故事?我开始觉得是我生了孩子以后,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比较长,有了一些故事。后来,我想清楚了,是因为我小时候我没有童年,我写Mei Ling故事的时候,我假装是她,相当于我又过重新过了一次童年。童年生活中的贫穷、苦难甚至不幸是我的财富,它让我情感丰富,笔触细腻。但我不希望我的孩子吃苦,我希望他们平安、顺利,成功不成功无所谓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