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和一个小我7岁的朋友聊天,他说他每次看到那种悲伤小资情调的作品的时候,都会觉得心情很沉重,当时他就被我耻笑了。也许是我的成见吧,总觉得这类作品的作者大多没有真正经历过什么事情,却要故意写出那些伤感的文章来博取读者的喜欢。而相应的读者呢,也多半是没有经历过什么,平时的生活还都是有吃有喝,小日子滋润得很,却喜欢受到这种悲伤情调的影响,做出无病呻吟的姿态。也许是林飞生病后这两年多来经历的太多,也看到太多了吧,总觉得重病的人仍能保持笑容,而没病没灾的人却动不动为了一点小事而愁眉不展,实在是一件有点可笑的事情。
Google到一篇散文,林燕妮的《强说愁》,其中一段让我颇有感触,引用如下:“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实在是一种很好的享受。未踏出社会之前,还有那种闲心、那种时间去发愁。抱着头缩在沙发上,在唱盘上放些令自己最柔肠百结的唱片,让自己边听边落泪,甚至呜呜咽咽地大哭一场。那个时候,以为自己很伤心,现在回顾,那时自己连伤心也懂得享受,真是羡慕。
细想想看,也许这种强说愁的状态,是属于我朋友那个年龄层的特权吧,至于我,是早已过了那个年龄了,这也许就是代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