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陪孩子一起讀書,在兒童文學名著”The Trumpet of the Swan”(白天鵝的喇叭)讀到一個有趣的小插曲。老師在上數學課時出了一題目: 如果小明一小時可以跑四英哩路,十二哩路的路程,他要花多少時間跑完?
有些孩子算得很快,立刻答是三。但有孩子說,不對,可能大於三, 因為小明會累,第二、第三個小時走不到四英哩 。
同理,如果小嬰孩圓圓一次可以喝八盎司的牛奶,喝了三次,總共喝了多少盎司?答案也不會是二十四,小朋友馬上就找到各種原因; 因為娃娃會吐奶,或者胃口不定。
我想這是西方教育最可愛,也最可貴的地方:它鼓勵獨立思考,不強調標準答案。因為人生是沒有標準答案的,這種問題很有意思,像是腦筋急轉彎,幫助我們跳脫習慣性的思考模式,對問題找出創意的解答,同時也提醒我們人生不是一道數學題,充滿了變數。
這樣的道理,早為我們的老祖先發現。整部「易經」的精神,就在講變,變為宇宙的不變法則,宇宙的每分每秒都在變化,只是大多時候,這些變化是我們無法體察、理解。像窗外的風景,看來和前一分鐘,沒有什麼差別,蜂蝶飛過,風吹花落,不是沒有發生,而是我們沒有看見。
我很喜歡讀易經,隔一段時間總要溫習 一遍,因為我覺得它涵蓋了中國人的人生哲學。但因為我們太熟悉了,習以為常,常常忘記。例如人生每個時刻都在變,但在生活裡意味著什麼呢?
一時行不通的方法,不見得永遠行不通;也不會有永遠解決不了的問題,很多時候是時間未到。
所以,學習等待。等待時機,同時懷抱希望。
人生不論快樂或憂愁,順境或逆境,都不會長久。所乆老子說:「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再美的晴天,再狂暴的風雨都會過去。
易經中所闡述,變為宇宙不變的法則,其實相通於佛家的「無常」。如果真正能在生活中驗證這樣的道理,才能真正做到不執著,知道放下和捨得。
一時的喜樂,終會過去的憂傷。因為無論你願意不願意,捨得不捨得,沒有東西是留得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