侨界闻人李绍晟小传
阮 霞
引 言
李绍晟 (Wayne Lee) 先生,笔名弘力,1934年出生于中国广州,1950年来到澳洲,现居于布里斯本。1957年,李绍晟毕业于昆士兰大学工程系,此后分别任职于断山钢铁公司 (BHP,即 Broken Hill Propritary Ltd)、恩赛德化肥农药公司 (Incitec Ltd)。因成绩卓著,1987年被列入澳纽工程界名人录。李绍晟中英文俱佳,爱好中国哲学、文学、史学,曾用中英文发表过许多文章。退休后,致力于研究易学,编著有《推背图天机》一书。同时,他还积极参与华人社区的各项活动,担任华人团体《昆士兰华人之声》(Queensland Chinese Community Voice) 秘书、《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五十周年纪念特刊》主编、庆祝国庆筹委会中文秘书等职,并被昆士兰华语广播协会 (Ethnic Chinese Broadcasting Association of Queensland) 选为永久名誉会长。
李绍晟先生走的道路,是许许多多来自中国的移民所走的道路。在他的身上,体现着华族移民刻苦学习,努力奋斗,用丰硕的成果回馈社会,并以万分的热忱铺设澳中友谊的桥梁的精神。
逆境求进,勤工俭学
1950年底,16岁的李绍晟入读高中之后,便带着家庭的厚望,从广州来到布里斯本,开始了他的半工半读的海外生涯。
时值澳洲的漫长暑假,学校还没有开学,但餐馆却特别热闹,李绍晟来到舅舅的餐馆当帮手。开始的时候,餐馆有两位大厨,他就当帮手。餐馆的工作十分繁杂,而中餐特别讲究现煮现炒,通常一开门就有上百客人涌进来,所以,每到这时候就特别紧张繁忙。当时,年轻的李绍晟每天要工作十几个小时,连续两个月没有假期。这位个性坚强的小伙子,不仅认真应付自己份内的工作,而且还努力学习厨房烹饪手艺。当时的中餐馆,没有象现在这么讲究,但一些基本的要点,还是需要逐步熟悉才能掌握。李绍晟心灵手巧,一边工作,一边暗中学习,很快便在烹饪上有所心得。待到不久,两位大厨另寻高就时,他就能临危受命,胸有成竹地掌勺当起了大厨师。
李绍晟工作快手快脚,很得舅舅的赏识。舅舅很想让他就在餐馆工作,认为读书没有用,即使读上大学,毕业后也未必能找到工作。当时,“白澳政策”弥漫全澳,当地社会对华人歧见仍深,舅舅的这种想法亦不无道理。但渴望上大学的愿望一直也没有在李绍晟的心里止息,而这种愿望又化成动力,鼓舞着他以惊人的毅力去达成目标。
于是,待新学期开学后,每天早上他到私塾补习英语,晚上则继续在餐馆工作。李绍晟毕竟年轻,由于学习和工作都很辛苦,他的思想起了波折,对于前途有所动摇。他自幼热爱文学,而现在离别亲人和家乡,只身来到异邦他乡,做不完的餐馆事,环境不佳,前途也显得不光明,年仅17岁的李绍晟感到苦闷极了。当时,他曾填下了下面这样忧伤的“菩萨蛮”词句,来表达其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
算来已是经秋别,
中庭露尽蛩声咽。
雁信久无传,
荷残菊蕊鲜;
欲归归不得,
山海峰城隔。
佳节又重阳,
天涯人断肠!
但是,李绍晟很快便从忧伤中振作起来。他想起三岁时,爷爷就开始教他认字。当时日寇入侵,局势混乱,家庭处在动荡颠沛流离之中,但仍不忘教他读书识字,教他中国古典诗文和传统文化。正是在家庭的帮助和鼓励下,他十岁就读完小学。后来考入名校广雅中学,还取得奖学金。在中学的同学录上曾这样记载,他是一位身体结实、聪明伶俐、博闻强记的小个子。回忆过去,李绍晟有了信心。他一边做工,一边补习英文,工余又到学校补习数理化,做实验。功夫不负苦心人。经过两年的努力,他通过了初中及高中毕业考试,并顺利地考进了昆士兰大学机械工程系。
进入了大学,李绍晟仍然一边学习,一边继续在餐馆工作,直至1956年。这是因为中国的传统教育以家庭为核心,家庭人员除互相鼓励、互相帮助外,作子女者也须尽义务瞻养家庭,因此,在繁重的学习之余,他还不忘挣钱以帮补家庭。虽然辛苦的工作和繁忙的学习常常使李绍晟疲于奔命,总觉得时间不够用,但他还是坚持了下来,并顺利通过了各科课程的考试。特别是在数学方面,他获得较好的成绩,因为他小时候曾接受过中国传统的四则算学训练,很多杂题难题皆来自康熙年代的《圣祖算经》,这是西方学校所没有的。可以说,幼时的训练为他为他的成功助力不少。辛勤的工作和刻苦的学习,使初到澳洲还不太懂英文以及没有上过正规高中的李绍晟获得丰硕的成果,终于在1957年顺利地从昆士兰大学机械工程系毕业。
设计革新,成绩斐然
毕业后,李绍晟被纽卡索钢铁厂 (BHP Newcastle Steel Works)聘用,担任见习工程师,接着升任总项目工程师的技术助手。1964年,他返回布里斯本市,出任化肥厂 (ACF & Shirley's Fertilizers Ltd) 的设计工程师。昆士兰州是一个农业州,对化肥的需求量很大。当时,工程急需上马,任务繁重。李绍晟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白天到绘图室指导,晚上则要预备图纸绘制资料。虽然困难重重,但他并没有被吓倒。他努力钻研,废寝忘食,终于使工程如期完成。由于工作出色,他不仅得到了上司的器重,而且自己也由此成为磷酸氨厂的设计专家。
1965年,李绍晟成功地设计了日产型喷雾塔式磷酸铵厂。1975年,恩赛德公司自己也研究出一套改良工艺,免去反应塔,将小型管道反应器与有颗粒化作用的圆锥型滚槽联在一起,生产颗粒氮磷钾复合化肥。此举大大减低了投资及操作成本,因而拥有世界性工艺发明专利权。后来,该公司曾经把这项技术转让给欧洲、土尔其及加拿大。而李绍晟则是该管道反应系统的具体设计工程师。
1969年,李绍晟转到吉布逊岛化肥厂 (Austral Pacific Fertilizers Ltd,
现代大型化工厂的设计涵盖了化工机械、化学工程、自动控制与土木建筑等技术,李绍晟孜孜不倦,努力钻研和工作,参加了恩赛德公司在布里斯本的各分厂的许多项目的建造、改良和设计,包括从反应器新工艺的具体设计到产品的包装储藏运输以及三废处理等等。此外,工厂的投资概算、施工合同的设计和验收等,他也都一一参与。一九八十年代,恩赛德公司更涉足精细化工的研究及生产领域。李绍晟被派往瑞士的嘉基除草化工原料厂及其在美国的分厂考察,回来后设计了一间先进的水溶性颗粒除草剂厂。其投资所花成本远低于瑞士公司的估计,因此,恩赛德与该公司达成加工合同,产品供应澳洲市场所需。1987年,由于李绍晟在化肥农药厂的改造和设计上的建树,而被选入澳纽工程界名人录,以认可他在化肥工程设计和建造上的成就。
服务社会,筚路蓝缕
1979年,当地希腊人社区向布里斯本市的二十几个少数民族社区发出邀请,在西端区 (
中英文及广东话俱佳的李绍晟,花费了大量的业余时间,参与了义务广播活动,从新闻采写、翻译、到专题评论的编写,他都积极参与,还主编了华语广播协会五周年纪念特刊。当时,由于历史的原因,许多华人与外界有隔膜,华语广播不仅使他们感到温暖和亲切,而且为他们迅速获悉世界大事和本地新闻提供了方便。
有一段时间,李绍晟的工作是写新闻稿。那时布里斯本还没有中文报纸,除了社区新闻需要采写外,他需要听收音机广播,把国际国内的重大新闻记录下来,还要读几份英文报纸,翻译出澳洲社会的重大新闻。每次都要耗费大量时间,有时一做就是好几个小时。但能用自己的才智服务同胞,李绍晟心甘情愿,并且全心全意地投入。由于广播经费自付,有些时候,昆士兰华语广播协会还须到餐馆和华人店铺去募捐。为吸引听众,还搞了有奖问答等各类活动。李绍晟及同仁通过了华语广播,传达了国内外新闻,传达了政府对少数民族社区提供的各种援助和信息。同时,也给新移民提供了求学、做生意、投资、生活指南等方面的大量讯息,减少了他们安家立业所遇到的困难。
与此同时,爱好文学的李绍晟还和诸多同好,吟诗作对,在刊物上发表,以文学陶冶情操,给移民生活添上一抹绚丽的色彩。1985和1988年,李绍晟两度出任昆州华语广播协会会长并连任多年召集人,义务做了大量的工作,为移民融入澳洲社会,做出了贡献。由于他长期坚持这种义务服务,1994年,李绍晟被推选为昆士兰州华语广播协会永久名誉会长;1999年更获颁终身荣誉会员奖。
文化交流,促进和谐
李绍晟出国前所接受的十多年的扎实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奠定了他日后学业和事业上成功的基础,而他又充分利用自己在文化方面的才智,推动文化的交流,促进民族社区与主流社区的和谐相处。
1987年,布里斯本市政府决定兴建中国城。在中国城碑坊的两侧,李绍晟为此提供了精选的语录“物无异地,民无异国”,并为其撰写对联。其上联为“济世以和,处世以平,聚南北昆州英华齐辟新道”,下联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汇东西哲理精意共进大同”。该联不仅在华人社区广为流传,而且被译为英文,表达了澳洲华人融汇中西文化并与昆士兰州的全体人们共同奋进的愿望和目标。
澳洲与中国建交后,李绍晟兴奋不己,他参与了澳中友协举办的许多活动,以表达他对两国关系发展新阶段的期望和愿意为此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的心情。1976年,毛泽东逝世,他在悼念仪式上用英文致悼词。1982年,发表多篇文章纪念澳中建交十周年,其文章和诗句后来都被载入澳中建交十周年的纪念特刊中。据李绍晟在广州的姐姐回忆,他的这些诗句还曾配上字幕在广州的电视台节目中播出。其诗句是这样的写的:“东方饶庶地,澳陆与中华,中华为吾母,澳陆是我家;粤纽称昆仲,苏维姐妹花,虽然隔万里,一海两相跨”。那时,澳大利亚的新南威尔士州(New South Wales State,一译纽修威州) 已与广东省建立兄弟省州关系,而维多利亚州 (Victoria State) 也与江苏省缔结姐妹省州关系,诗中的“粤纽”和“苏维”即指此种关系。
1985年,李绍晟还和布里斯本华人团体的代表一道,接待了来自中国的演员们,安排他们在当地演出,并由此引发成立了昆士兰州华人团体联合理事会筹备委员会 (Interim Committee, Council of Chinese Organisations of Queensland),即“昆士兰华人论坛”(Queensland Chinese Forum) 的前身,他担任秘书,做了不少工作。
只要有空闲,李绍晟就阅读和写文章。他用中英文介绍中国的文化和历史,剖析政治。他在许多话题上都直抒己见,以促进华人对政治的关心和思考。他所撰写的文章,涵盖了中国古代文化历史、当今大陆、台湾、香港、东南亚和澳洲及西方社会的政治、社会概况和个人思考感受等方面。其中比较有影响的是《中国时事话题:台湾、香港、中国和世界》(英文),《多面性的中国文化》(中文),《历史发展有其演变规律》(中文)等文章,表达了他对中国传统文化之信心。李绍晟认为,中国文化有促进社会和谐的功能。他说:“尊重民族传统的中国人之所以奉公守法,勤劳敬业,自强不息,实有赖于固有道德文化的薪传。孔门弟子曾参所说的‘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是中国知识份子的座右铭”。
1995年12月,李绍晟编著出版了《推背图天机与剖析中国命运诸预言》一书,在许多读者中引起反响。命理学家宋睾□在悉尼出版的《东华时报》上发表评论说,“此书为解开先哲预言中国国运,确实作了大胆的探索,使国人受益非浅。而作者对古代预言所作深入、详细的剖析,尤其是利用‘天机’、‘易数’等对于宇宙光年(周期波)的推测,为自然科学增添了光华,耐人寻味,引人入胜,且有独到之处。”悉尼华文作家协会会长黄雍廉认为,此书有助国运中兴之说,有传世的价值,是预言大全。他说:“弘立(力)先生是治科学和哲学的现代学人,加上他对中国古史和现代史作过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因此他在解析《推背图》图像时,能以史言事,以事证史。将金圣叹未能解答的问题都解答了。使弘著成为中国学术界‘评析’《推背图》预言最为完备的一部奇书。”
1999年,已退休的李绍晟先生又担任了由布里斯本及其周围地区各华人社团联合组成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五十周年国庆庆祝筹委会的中文秘书,并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五十周年纪念特刊的主编。同时,为庆贺澳门回归祖国,他还与华人社区的其他先进一起,组织庆典活动。他以一颗炎黄子孙的拳拳之心,关注着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为祖国的日益强盛而欢欣鼓舞,为她喝彩,为她讴歌!
而作为华裔澳大利亚人,他也积极参与澳中之间的各种文化交流活动,以万分的热忱参与了澳中友谊之桥的铺设。他愿成为民族与文化沟通的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