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士兰华人社区杰出人物选(7)-粟明鲜:巫贵林先生小传

有所思,有所感,从历史的时空中来,再回到历史的时空中去。
打印 被阅读次数

架起澳中友谊的桥梁──巫贵林先生小传
粟明鲜

    巫贵林 (Tom Loy) 先生在布里斯本华人社区中是个知名人士,而在与澳洲有来往的中国对外友好协会的各级机构中,更是名声在外。自一九五十年代开始,巫贵林先生就致力于推动澳洲与中国之间的民间的友好往来,并在当地澳洲人中间积极推动对中国的认识,促进两国间的往来,做出了贡献。现在,巫先生虽然退休了,仍一如既往,继续为发展澳中之间的民间的往来而努力工作着。

一、淘金人的后代

    巫贵林,祖籍中国广东省惠阳县龙岗镇对面岭,生于19321月,是早期中国来澳洲的淘金人的后代。他的祖父早在十九世纪的下半叶就随著当时的淘金热,来到澳洲,成为早期移居澳洲的华人中的一份子。而他的父亲是在澳洲出生的第二代华人。

    但作为早期淘金华工的第三代,巫贵林本人则是在香港出生的。他的父亲是在澳洲北领地的达尔文 (Darwin/>/>) 出生的,早年长期生活在昆士兰州中西部离布里斯本市大约750公里的一个叫做澳格塞拉 (Augathella) 的小镇上,因经营杂货面包店而致富,便带同家人回到香港,用在澳洲所挣的钱购买了几栋楼房,准备在此过其舒适安逸的生活。巫贵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生的,在七个兄弟姐妹中排行第六。

    在香港,巫贵林与他的兄弟姐妹一样,一直都是接受英文教育,即在属于天主教会主办的著名的拉瑟尔书院(De Lassalle College)上学。然而,就是在这间学校上学期间,巫贵林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观,而这一改变也是他日后一直致力于推动澳洲当地人士对中国的了解和认识,以发展澳中之间的民间友好关系为己任的动力。

    抗日战争胜利后,香港也成了中国各派政治力量角逐的场所。当时,一些与中国共产党有关的外围力量组织特别着重于在教会主办的学校开展工作,推动学生运动,以反对洋奴教育、加强对中国文化的向心力和对中国近现代的反帝斗争的认识为号召,还创办《香港学生周刊》,以此来团结教会学校的学生,希望唤起这些青年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不要沉迷于英国的殖民统治,在当时香港学界有很大的影响。少年时代的巫贵林,目睹过日本侵略者在香港的暴行,也经历了因日本侵略军占领香港而导致其家庭财产损失严重、家境每况愈下的剧变,加深了他对帝国主义的痛恨,逐渐成为这些进步学生中的一员,参加当时的学生运动,反对英国的殖民统治。

    1950年,巫贵林的父亲因日寇侵占香港而导致巫家财产损失巨大,感觉生活难以为继,遂带领全家重返澳洲,再整旗鼓,开始了二次创业的过程。年方十八岁的巫贵林亦随全家一同来澳,定居于布里斯本,归化澳籍,开始了他生命中新的一页。

二、在澳中架起民间交往的桥梁

    移居澳洲后,巫家又重演以前创业的故事,在布里斯本的图旺 (Toowong) 区开店,胼手胝足,慢慢地重新发展起来。

    为了生存,巫贵林也不得不中断了学习,加入打工者的行列。待全家在布里斯本安顿下来之后,他就去到汽车修理行当学徒,作修理汽车的电工,这样一干就是五年。后来,他意识到一个人要有所作为,仍然需要学点什么知识,于是就利用业余时间半工半读,去技术学校念电工文凭;此后,在任职绘图员的同时,又进入昆士兰高级技术学院(QIT),也就是现在的昆士兰科技大学(QUT)的前身,念了七年,最终获得一个电机工程方面的文凭,并由此取得工程师的资格。在这期间,他做过安装电灯装置的电工,当过绘图员,最后进入ABB公司,从事配电变压器的设计工程工作,并在这家公司一做就是三十五年,直到1997年退休。

    也就是在这期间,巫贵林把自己与澳中之间民间关系的发展紧紧地连在了一起,并使之成为其毕生为之努力的事业。

    如前所述,巫贵林在香港时就曾参与学生运动,且由于1949年中国共产党击败国民党,接管大陆政权,百废待兴,处处呈现出新的气象,巫贵林也为此欢欣鼓舞,期望能为中华民族的振兴和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因此,在1950年巫家重返澳洲定居时,小贵林还曾犹豫过,不想随家庭来澳。当时与他一同参与学生运动的许多同学则热情鼓励他前来这里,希望通过他的宣传,让澳洲当地人能了解和认识中国。带着这样的信念,小贵林随家庭来到澳洲,就投入到以澳中友好协会为主体的与中国发展民间友好关系的活动中。

    1952年,在悉尼举行了世界青年联欢会,年轻的巫贵林与其他的华裔青年一起组队前往参加了这次大会。这次活动的主题是和平与友好,但中国却不获准参加。当时澳洲政界和社会上有许多有识之士以及悉尼的侨青社等组织,积极推动澳洲对中国的承认,通过各种形式和渠道介绍中国,使人们认识中国,从而推动两国间关系的发展。巫贵林意识到,澳洲华人的长远利益,应依赖于澳中两国间关系的建立和发展;而作为一个具有澳洲国籍的华人,在这方面所能做的,就是参与到发展两国间的关系的活动中去。他认为,作为一个炎黄子孙,对澳中关系的发展不应袖手旁观,而应“从我做起”。因此,他便积极参与以澳中协会以及它的后任者澳中友好协会开展的各项活动。

    澳中友好协会最初是在1951年和1952年间先后在墨尔本和悉尼相继成立的互不统属的民间团体,当时叫澳中协会,其后在澳洲的其它州也有相应的团体成立,其宗旨是在澳洲各族人民间提倡对新中国的认识和了解,而促进两国人民间的友好关系和往来。

    大约在1952年时,当时澳大利亚联邦政府外交部秘书长柏顿博士 (Dr John Burton) 自中国访问归来后,在全国各地举行报告会,介绍中国的情况,引起很大的反响。当时昆士兰州有许多反对韩战的和平工作者致力于与中国发展和平友好关系,遂由一位名叫婕曦·傅鸽生 (Mrs Jessie Ferguson) 的音乐教师倡议,在木匠工会的支持下,也成立了一个澳中关系小组。巫贵林立即参加了这个小组,而且是当时这个小组中唯一的华人。随后,该小组亦改名为昆士兰澳中协会。1970年,始由各州和北领地的澳中协会派代表开会协商,联合组成全澳性质的澳中友好协会总会。

    澳中协会以及此后的澳中友好协会自成立以来,就以拥护和平、与中国友好、推动对中国的认识、加强相互间的了解为己任,积极开展各种政治、文化和旅游活动。早期阶段的活动主要集中于推动承认中国;在1972年澳中两国建交之后,其活动内容亦有所调整,而加入增强双方间贸易经济和教育之间的往来和发展等活动。在与中国的往来方面,澳中友好协会主要集中精力在组织当地人士前往中国参观旅游,从而加深对中国的了解;在澳洲,则主要接待来自中国的各种文化交流访问团,建立起相互间的友谊关系。而在这一系列的活动中,巫贵林都始终是积极的参与者,有些活动还是组织者。早期在昆士兰,尤其是布里斯本的华人,大都知道巫贵林在推广和介绍中国的现状和文化等方面十分积极。有关在布里斯本举办的涉及中国事务及中国文化的活动,他要么领头,要么参与,从来不甘后人,如举办中国画展、放映中国电影等等。比如说,一九五十年代时,巫贵林首次在昆士兰组织放映中国电影《中华儿女》和《白毛女》;后来,他又经常携带电影放映机和通过悉尼侨青社或香港南方影业公司搞到的中国影片,到布里斯本的中国城,去给餐馆的工友放映,为他们提供机会领略中国文化事业的发展。

    此外,由于积极肯干,巫贵林在澳中友好协会中也担任了越来越重要的职位。在澳中友好协会总会成立以前,他就在昆士兰州澳中协会担任了该会若干届的会长、副会长、秘书等职;在全国性的澳中友好协会总会成立后,他也任过好几届的昆士兰州分会会长,在1994-1996年间,还担任全国总会会长。现在,他仍然担任昆士兰州分会会长之职,且自总会成立以来,他一直都是每年参加全国总会年会的昆士兰州分会代表之一。此外,他还在总会负责每年接待来自中国的访问团的各项具体安排工作。从这些任职大致可以看出,巫贵林长期以来在澳中友协的发展过程中,以及在由该机构组织和安排的各项与中国交往以增进澳中之间相互了解的活动的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

    作为澳中友好协会的骨干分子,巫贵林经常在当地澳洲人中组团并参与这些访问团前往中国访问。他曾参加由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邀请的而由澳中友好协会组织的澳中友好代表团,前往中国访问达四次以上。此外,应中国国务院侨务办公室的邀请,访华三次,并于1989年获邀请前往北京天安门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四十周年国庆观礼。1994年,巫贵林以澳中友好协会总会会长的身份,率领由八位澳中友协骨干组成的代表团,前往当时经济高速发展的山东省九城市访问,随后还到北京、西安、广州等地参观访问,并在广州沙面友好公园里安放了一块澳中友好纪念碑。

三、参与华人社区的活动和推广中华文化

    既然巫贵林视推动澳洲当地人民对中国的认识以及促进澳中两国之间民间的友好往来为己任,他也在华人社区中积极参与各项社会活动,推广中华文化,而这些活动就构成了他人生历程中的另一项主要内容。

    早在一九五十年代初期,巫贵林就与李绍晟(Wayne Lee)、刘裕明(Paul Lowe)以及布里斯本的一些中国餐馆的工友一起,组成了一个旨在联络感情、互相交换有关中国文化信息的小组,以探讨如何保持中国的文化,维护华人自身权益的问题。同时,通过澳中协会和悉尼侨青社等团体的关系,在接待来访的中国代表团时,安排其与华人社区人士见面,最大限度地推广宣传中国文化。比如,1956年墨尔本举办“奥运会”期间,北京京剧团和武汉歌舞团来访,巫贵林积极参与接待与安排其在布里斯本演出。当时,这两个团在布里斯本城里的剧场连演五天,场场满座,盛况空前。

    大约在一九五十年代后期和一九六十年代初期,澳洲政府实施了一个所谓“科伦坡计划”(Colombo Plan)。在这个计划下,许多来自香港和新加坡、马来亚等东南亚地区的华裔学生,前来澳洲的各大学学习深造。有鉴于此,巫贵林与其他有识之士一道,联合这些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华裔学生,在布里斯本组织“文娱联谊社”,唱歌跳舞,在当地的大学里演出,推广和宣传中华文化艺术。

    在布里斯本的现存的有点历史的华人社团中,巫贵林大都与它们有过密切的关系。早在一九五十年代初,昆士兰华人会 (Chinese Club of Queensland) 成立时,巫贵林就积极参与,并曾为主要董事之一。他也是在一九八十年代成立昆士兰省商业与专业华人协会的发起人之一,并曾担任过一届该会会长之职。在昆士兰州华语广播协会成立后,巫贵林亦积极参与,不仅担任过该会的财政,还与太太一起,参与4EB民族电台的广播节目,为华语广播在4EB电台中占有一席之地,贡献自己的力量。

    199771日,巫贵林返回香港,参加香港回归祖国的庆典仪式。他以激动的心情接受了内地电视台的采访。他表示,作为在香港出生成长的中国人以及长期居住在海外的华人,此时此刻,能见证这一终结外国列强凌辱中国的历史时刻,对于中国的成就感到格外的高兴并为之自豪。

    1999年,布里斯本的许多华人社团与澳中友好协会组成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五十周年国庆筹备委员会,巫贵林担任主席。他与筹委会成员一起多方组织与协调,成功地举办了这一活动。中国驻澳洲大使周文重、昆士兰州州长毕弼德 (Peter Beattie)、布里斯本市市长宋理靖 (Jim Soorley)、各级政要和华人社区及当地各界人士三百多人出席了晚会,盛况空前,获得了各方好评。跟著他又不辞辛苦,多方奔走,继续以上述筹备委员会的名义,筹办19991220日澳门回归祖国的庆典晚会。作为炎黄子孙,看到祖国逐渐强大和洗刷历史的耻辱,巫贵林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这也是对他致力于推动社区活动,操办这类庆典的补偿。

    在参与华人社区的活动中,巫贵林富于理想,总想寻找机会,利用什么形式,使华人社区中的不同团体能联合起来,以更大的力量去推动社区文化和其它活动的开展。因接待1984年春节期间中国国务院侨务办公室派来的文艺演出团体来访,激发了布里斯本的一些华人社团共同组织一个联合团体的意愿,因此,19858月,巫贵林与李绍晟及Sam Ching被昆士兰华人社区中的一些有识之士和社团推举起草章程,成立昆士兰华人团体联合理事会筹备委员会 (Interim Committee, Council of Chinese Organisations of Queensland),并担任主席一职。当时的这个筹委会曾在华人社区中募捐到一笔款项,于布里斯本中国城里,修建了一个广告栏。巫贵林也曾经利用这个组织,写信到联邦政府有关部门,多方寻求支持,以协助国泰会 (Cathay Club) 向政府申请资助来开展社区服务项目。1987年,巫贵林卸任此职。此后有一段时期,在布里斯本还曾经出现过一个“华人社团联络委员会”(Liaison Committee of Chinese Organisations) 的组织,欲整合华人社区中的不同社团,直到一九九十年代初,昆士兰华人论坛 (Queensland Chinese Forum) 成立,并向政府注册备案,昆士兰州开始出现了这种有联合性质的华人社团联合体。

    1987年,巫贵林与悉尼的黄琚宁女士等华人社区侨领发起召开全国性的华人团体大会,目的仍旧想使这些不同的社团能联合起来。巫贵林与昆士兰华人社区的领袖人物周新民等一同前往悉尼赴会,对华人社区的许多问题进行了协商和讨论,其结果虽对某些事务有所推动,但总体而言,因种种原因,其目的并未完全达致。一直到一九九十年代中期,澳洲带有全国性名义的华人团体联合组织终于出现。

    对于澳洲所时时出现的种族歧视事件,巫贵林都直接面对现实,参与到反对种族歧视的行动中去。1984年,在墨尔本大学任教的原澳大利亚澳中理事会主席布兰尼教授(Professor Blainey) 发表歧视亚裔移民的言论,掀起了一轮反对亚裔移民的浪潮。巫贵林对此十分愤慨,积极参与由梁亮新教授和梁日中医生为首的“亚裔澳洲人行动委员会”(Asian Australian Action Committee) 的活动。而对于1996年出现的韩莘 (Pauline Hanson) 种族歧视浪潮,他则认为应该以理性的态度对待,在澳中友好协会通过各种不同形式和渠道的宣传,去提高当地澳洲人的认识。

四、事业有成    家庭幸福

    巫贵林有一个幸福的家庭。他的太太李丽卿原是护士,在中国大陆和香港都曾生活和工作过,于一九六十年代中来到澳洲,与他共筑爱巢。婚后相亲相爱,支持丈夫的社会活动,并为巫贵林生育了一男一女。她在布里斯本的一家养老院当护士,一做就是二十五年,直到1999年退休,为澳大利亚的社会福利服务。

    巫家的一对儿女,品学兼优,事业有成。儿子巫锦荣 (Alexander Loy) 于昆士兰大学土木工程系毕业,又在新南威尔士州大学获得土木工程硕士学位,现在昆士兰州政府水利部门工作。女儿巫锦兰 (Dr Diana Loy),在昆士兰大学医学院毕业,后又获全科医生文凭和体育医生文凭资格,现在一间诊所执业。锦兰多才多艺,天赋异常。很小的时候,她就对芭蕾极感兴趣,跳得有板有眼。在中学时,又是昆士兰青年乐团的第一小提琴手。更值得骄傲的是,小锦兰还是昆士兰州女子举重冠军,并曾代表澳洲参加过国际女子举重比赛。

    巫贵林先生虽然退休了,但他仍然一如既往,继续为澳中之间的交往贡献着力量。目前,他正在为20004月在布里斯本和黄金海岸举行的澳大利亚与中国中小型企业研讨会的各项准备活动和相关安排而奔忙。这项活动由格理菲思大学和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协助,与澳中友好协会合办,他期望透过这类活动,加强澳中之间的往来和增进相互间的友好关系。他深信,澳中之间的友好关系会不断加强。作为一个曾经为此奋斗过半个世纪的澳大利亚华人,他对目前澳中之间的这种良好关系深感欣慰。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