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Radical Innovations, 很精彩的事例,转自唵啊吽

匆匆历史、漫漫人生(7)算算术 来源: 唵啊吽 于 07-05-20 17:24:45 小时候打酱油,酱菜店里一排大缸,每个缸上有块木牌,上边写着生抽、醋、大头菜等名称,名称下边标上价钱。那价钱的标记方法是学校没教过的,如划一竖底下再划三横,代表8。这竖一划就代表了5,横划每划代表1。这种计数方法,是中国三千年前筹算的痕迹。每一划相当一个根蓍草,如《周易》中卦爻的标记,就像是画的一杠一杠的蓍草。 虽然我不会筹算,但我学过珠算,珠算就是筹算演变过来的。如算盘横杠上一珠代表5,横杆下每珠代表1,这和酱油店的蓍草标记法是一样的。不但标记方法一样,而且计算口诀也是一样的。小学学算盘,背口诀,“三下五除二”,“二一添着五”等,这些口诀是中国使用了上千年的《筹算》九归诀。 小学上珠算课,准备算盘有一个诀窍,就是把算盘竖起来拎在手上,手腕一转,利用离心力,一下就把上边的珠子都拨到上边,下边的珠子都拨到下边。 那时农村找个小学肆业文化程度的人才都不容易,对比现在大学生找不到工作,世道沧桑不过如此。那个年代,农村读到小学四年级就是很高的文化程度了,就有资格做生产队会计了,不但有资格做会计,而且农村有这文化程度的人还不容易找。小学四年级文化程度,在农村就是人才,年底分工分,平时记帐,就凭这珠算口诀。回首往事,三千年筹算的历史,就眼睁睁地在我孩提时代的眼皮底下消失了。 中学学习使用计算尺,那是有对数刻度的拉尺,当时工程师和科学家就靠它吃饭了。记得我做研究生研究时,还用计算尺计算过合金的原子结构。X光的衍射条纹,其间距有一定的规律,谱线间距有幂次方关系,把衍射谱线的距离用铅笔标到计算尺主尺上,然后把游尺一拉,很快就可以决定出晶格结构来了。记得那年,正纳闷为什么计算尺降价降的很厉害,买了一个很高级的计算尺,才几块钱。但是那计算尺我从来就没来得及用,因为计算器面市了。后来同样是分析X光衍射谱线,我用C语言编程序来分析了。就这样,有三百年历史的计算尺,也在我眼皮底下全面退出了工程和科技领域。 大学学计算机,那时候不知道计算机是什么样子,只知道计算机房有冷气,里边工作人员都穿着白褂子。大学没有计算机系,只有数学系和力学系用计算机。编程序是在一个一指宽的黑纸带上打孔,六个孔一个字节,比现在一个字节8比特少2比特。检查程序就是把纸带对着窗口数孔,修改程序是货真价实的剪刀胶水地剪贴,一、二个孔打错了,就用黑纸和胶水把错孔贴起来重新打准确孔。一段程序错了,就用剪刀把那段剪掉,然后再打一段正确的粘上去。计算机的输入,就是放电影似的让计算机读一卷纸带;计算机的输出就是行打印机,打印纸有近一米宽。就是这样的程序,数力系的学生学计算卫星轨道。白天计算机老是出错,因为电压不稳,像计算卫星轨道的程序都要半夜通宵上机。 后来出国了,认识另一位中国留学生,他买了一个386计算机,激动得不得了。他说,他这台个人的计算机功能比他在西安交大学校的计算机功能还要强。 后来计算机小一些了,用一种磁芯矩阵的记忆元件,一个个小磁圈和小纽扣一样大小,密密麻麻地编成一张小席子。当时这种工业是劳动密集型高科技,世界大部分这些记忆产品都是香港生产的。这个产业,是轰轰烈烈地昙花一现,忽然出现一大批这些工厂,很快又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计算机能力就被这记忆元件限制了,以至那时候的算法,主要关注的是如何节省记忆,一个程序算几天甚至几个月也没关系,关键是你能用计算机有限的记忆能力内吧问题解出来。如把A和B的数值互换,算法不是把A数值存到C,把B数值存到A,再把C数值存到B,因为这样要用多一个C的记忆单元。正确的算法是A=A+B;B=A-B。这样换过来不用多占一个记忆单元。就是这个记忆单元的问题,IBM把年份的格式定为两位数,68年就代表1968年,结果千禧年来临之际,发生了巨大的Y2K问题,各大公司和政府部门都补Y2K补丁,美国如临大敌,仿佛Y2K问题会使整个经济体系崩溃一般。 计算机历史就这么匆匆过去。我学的第一个语言是AlGOL60,用于打纸孔。后来是Basic,然后是Fortran,汇编语言,C, Pascal,Visual Basic,Java,C++,shell 等等。学那么多计算机语言,就跟狗熊摘玉米棒子一样,学一个丢一个,一个一个都成了历史了。有一次一个公司推销产品,介面语言用的是Pascal,公司创始人很无奈地说,在学校时以为Pascal是最好的语言了,认为全世界以后都用它了,所以选中了Pascal,结果几年过去,等产品开发出来以后,Pascal语言已经成为历史了。这又要花费他一大笔产品培训费用。 现在普通人家里随便一台计算机,其功能已经足够用于计算卫星发射,原子弹设计等数学问题绰绰有余了。而算盘、计算尺,以及各种计算机语言,就是我漫漫人生中的过眼烟云,被历史的风吹得云飞雾散。 (待续)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