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界该如何自救------乘7路车去伊甸园

To Live, Love, Learn, Laugh, and Leave a Legacy!
打印 被阅读次数

  自诞生之日起,中医界还从来没有面对过这么多的责难、怀疑和批评,怎么会有今日之困局?其实早在将中医教育和产业纳入现代社会模式的那一天起,这一切就不可避免的要发生了,剩下的就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抛去真伪、忧劣不谈,中医是一个松散的、感性化的、没有严谨结构的体系,(这一特性确实和我国传统文化相一致),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同样的一个疾病,一个大师说其是发于寒凉,另一个大师说其发于体虚,于是会出现所谓的看十个中医,得到十种不同的病理解释,医生开给病人十种不同的汤药之局面,据说每种汤药还都有奇效,效如桴鼓,应手即愈,这一点确实让人觉着匪夷所思了,也许正是中医的神奇之处吧。而现在中医院校教育所宣讲的中医理论体系,其实也是新中医集体改革的结果,历史上真正的中医,根本就没有什么标准化的模式,周易在社会上流行的时候,就在诊治中加一些周易的东西,堪舆风水在社会上流行的时候,就在诊治方法中加一些运气之类的东西,甚至儒家理学的思路也是可以加进去的,医生自己的感悟更是常常参杂其中,一个觉着胃病多了,就说胃为后天之本、身体健康的关键,另一个觉着热病多了,就说热毒是万病之长、身体发病的关键,反正都有理,都是大家,纷纷扰扰,莫衷一是,怎一个随性了得。而且与现代医学知识之完全公开不同,我国医学之秘笈往往秘而不授,导致众多宝籍失传,令今之遗老遗少们一旦提及就扼腕喟叹不已。这种思维模式是和传统的农业社会息息相关的,经验而感性,而非标准和理性,是其中最为核心的支撑点。

  这样一种无法被量化、没有标准的体系,如何能够适应现代的社会体系,如何能够让在中学受过理科训练的学生接受?实际情况就是根本做不到,一个方剂里面连药物种类都不固定(随意加减是大师的风范),而其中又包括着数种至数十种药物,每一种药物又有多种的成份,这样下来,如何能确定是那一种成分起了治疗作用?这还不算,就是疗效的评价,也不允许使用现代医学的标准,往往自己制定一个不知出处依据的量表,用对症状表现的打分来评价,全然不管实验室检查或其他的现代检查结果,反正就是有效,于是反复而理直气壮地表演着自说自话,统计学上有意义,你还能说什么呐。

  这一点就是让其受到疗效、安全性的责问、面对自己的学校培养出大批掘墓人的原因。如何解决这一困局,真正的方法只有一个:回归民间。

  现代的医院模式和大学院校的教育模式都不适合中医。不如就让他回到群众中间,这样应该还可以保持神秘感,有效地回避各种怀疑和责难,继续荣光地神奇和继承下去。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