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国美术馆一带真是好地方。从王府井大街往西转进五四大街,一眼看见美术馆的几个古色古香的大屋顶,你就知道总有几个好的美术展览在里面等着你,你就像年轻时要去见你心仪已久的姑娘一样,你对自己说,没事没事,咱中国欧洲北美甚么好东西没见过,可是,由不得你,呼吸还是变得短促,心率还是跳得快起来,膝下还有一点甜甜地发软。唉,真没用。你对自己说。
更不用说后面美术馆东街 22 号的堆满好书的三联书店,以及往南回来一点路,王府井大街上商务印书馆的涵芬楼书店。(里面售货员业务素养真棒,在国内许多个城市里没见过这么好的。如今三联底楼的售货员的那种作派,比起它来,差的不止是两个等级。)还有,美术馆斜对面的首都剧场,那是甚么地儿?北京人艺的家呀。您瞧瞧!
两个月里,飞了两趟中国,好些天里,人就像在浆糊瓶子里似的,反复地倒时差。可是,还觉得值。因为这第二次去,看了一个大展览: “ 叶浅予百年诞辰艺术展。 ” 开幕式是在 2007 年 6 月 13 日,上午十点。主办单位是中国文化部和中国文联。
叶浅予,画家,美术教育家。 1907 年 3 月 31 日生于浙江省桐庐县。 1995 年 5 月 8 日在北京病逝。 终年 88 岁。
小时候,常常把早餐钱省下来买书和小画册。买过不少叶浅予的速写活页画册,像大号的明信片那么大,二十张一盒,装在一个印刷精美的封套里,两毛几分钱,小心地放进书包里。那流畅的线条,准确的造型,少数民族演员活泼的舞姿,一天拿出来看几次,得到两三个星期的快乐。以前也看过叶老的真东西,可都是一张两张。这次是大大小小几百幅!说是怀着朝圣的心情去看这个展览,可不是夸张。
主席台上(其实没台,就一排椅子。)坐的,都是当今中国美术界一个个赫赫有名的大家:中国文联副主席 也是画家的 冯远,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靳尚谊,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副主席刘大为,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潘公凯,中国国家画院院长龙瑞,北京画院院长王明明,叶浅予先生的女儿叶明明。不好意思,追了一回星,请叶明明签了个名,心里自我安慰地说:算是请她代叶浅予先生给签的吧。
贵宾席上,坐着几位人物:漫画家丁聪,书画家黄苗子(郁风的先生),国画家、齐白石弟子娄师白,文史家及文物鉴定家史树青,徐悲鸿夫人廖静文女士。李可染夫人邹佩珠也来了。丁聪和黄苗子都是叶浅予几十年的朋友。叶浅予的碑文 “ 画家叶浅予碑记 ” 就是黄苗子先生写的。
阵势这么大,有它的道理。徐悲鸿先生在 1948 年 2 月写过一篇文章 “ 叶浅予之国画 ” ,他在文中说: “ 浅予之国画一如其速写人物,同样熟练;故彼于曲直两形体均无困难,择善择要,捕捉撷取,毫不避忌,此在国画上如此高手,五百年来,仅有仇十洲、吴友如两人而已,故浅予在艺术上之成就,诚非同小可也。 ”
仇十洲又叫仇英,明代画家,他画人物,笔法流转劲利,画青绿山水,墨色细润俊俏,,与沈周、文征明、唐伯虎并称 “ 明四家 ” 。吴友如为清末光绪时人物画家,参考西方透视法,所绘人物,线条简洁,构图紧凑,他后在上海成名,对以后中国的连环画影响很大。徐悲鸿先生六十年前竟说上下五百年里,中国画的人物画里,就这三个人。这评价,既很高,又很准。
中国画里,人物画的巅峰时代在唐代,敦煌莫高窟 492 个洞里的 45000 平方米的壁画,已确立了其举世无双的地位。到元代永乐宫壁画,已日趋式微。往后的人物画,大都僵硬死板,重复前人重复自己而已,还说什么 “ 无一笔没有出处 ” 。笔笔都有出处,还要你干什么?明清的唐伯虎、陈老莲、黄慎、任伯年、近代的徐悲鸿、蒋兆和都作了很大的努力,可是,都没能翻开新的一页。一直到天降叶浅予,叶老和他同辈、后辈的大家们,才在中国画人物画这一领域,开辟了一个新的时代,建立了一个新的绘画体系。
除了柳丝、风筝线、蜘蛛网、电线 ······ 自然界里并没有多少线条存在,但是线条的魅力就在这里,你看不见它,可你又时时能感到它的无处不在。线条是中国人物画的造型基础。线条,到了叶浅予先生手里,化为富有神韵的旋律节奏线,成了充满诗意的心灵情感线。叶先生对中国传统戏剧人物和少数民族舞蹈人物,揣摩研究数十年,他用线条表现了翩翩起舞的人体美,他用线条勾勒出意态表情的灵魂美。他行笔自在,游刃有余,他刚柔相济,浓淡适宜。他描线自然,施彩生动。看他的人物画,你只感到发自心底的不中断的畅快感。你觉得你和叶先生一起,走进了画中,你和叶先生、戏剧舞蹈人物三方浑然一体,你们在同歌共舞。看他的画,让你体会到生命本原的欢乐。你觉得,当一回人也不是特别不堪的事儿!
虽然有心人能看出来叶老在不同时期的不同的风格和发展,但是他在 “ 大西北风格 ” 、 “ 印度风格 ” 、 “ 张大千风格 ” 、 “ 戴爱莲风格 ” 、 “ 新疆西藏风格 ” 和 “ 戏曲风格 ” 中,都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他那一泻千里的 “ 叶浅予线条 ” 的力度和美来。
我这才刚刚讲到叶先生四大成就中的一项而已。另外三个:漫画,速写,美术教育。一个个都够资格载入中国当代美术史。
我不在这里讲他的漫画成就,那不是十页八页写得完的历史,那是一段包括叶老在内的一群忘我地为艺术和正义、抗日呐喊的年轻人的生命!我只请您回去问问你的父母或祖父母辈的老人,他们年轻的时候,知道不知道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上海,有过 “ 王先生 ” 和 “ 小陈 ” 这么两个漫画人物。叶先生是在中国开连续漫画的第一人,也是中国现代漫画的奠基者之一。在中国当代美术史里,上世纪二十年代到四十年代,漫画和木刻为人民争取民主、自由和反对日本侵略者的斗争,起到了尖刀兵的作用。
为了这个成就,他后来在抗日战争中(请注意:是抗日战争时期。),被美军请进重庆歌乐山磁器口的中美合作所里去,专门画讽刺瓦解敌伪、鼓舞全国人民抗日的漫画,印好的画由 “ 间谍 ” 带到日寇敌占区(比如上海)去散发。(不巧的是,军统人物戴笠插了一脚,接见了他,亲自给他冲了一杯咖啡,还批给叶浅予相当于两个少将的工资。)也为了这个成就,他在文化大革命中,在北京的秦城和别的监狱里,共坐了七年大牢。
他从监狱放出来以后,心灵和身体都受到了极大的摧残。在这里,我们要第一次向世间披露叶先生出狱不久写的一封信。信是写给他的朋友李滨声先生的。(李先生是漫画家、戏剧家、民俗学家、北京市文史研究馆馆员。)李先生从画漫画逐渐转为画戏剧人物画,也是得到叶浅予先生的鼓励、指点的。我通过澳洲的张君的引见,见到了李先生。得到李先生的同意,我们拍了这信的照片。在这儿不加任何评注,我们请您自己看。
信全文:
滨声同志:
十年沧桑,友朋隔绝,重新联系,别有滋味。我十年空白,连一支毛笔也没有,现在我才开始追索自己原有的水平,希望有所恢复。
至于指导别人,则为时尚早,因为心有余而力不足也。
另一原因是经过长期禁锢,养成孤僻习惯,不爱与人交往,我想你能理解。
草复 安好
叶浅予三月二十五
好,看完了这信。还要告诉您,年已八十二岁高龄的李滨声先生读这信的时候,声音颤抖,眼里含着泪水,特别是在读最后一句话时。
在过去的多少年里,在广袤的大地上播撒着迷信和蒙昧的种子,毫不手软地撕裂着人心深处那一点点脆弱的精神的文化的东西,会收获什么样的果实呢?近看,人的素质发生群体性的沦落。远看,几百年几千年之后,后人会说: “ 有过这样的事儿?让我们来好好研究一下,那时的人为什么要这么做,又为什么这么做得出来? ” 就像我们今天研究古人用几十个美丽可怜的少女为一个丑恶的老奴隶主殉葬的动机一样。
德国哲学家康德 说过: “ 人要当人对待,因为他是人。 ” 历史是一定不会放过不把人当人对待的这一页的。
这儿,还有一点并不那么有趣但是却值得关注的花絮。
1978 年全国政协恢复了叶浅予的委员身份。 1979 年得到平反,中央美院宣布他的政治结论,撤销以前的不实之辞,决定发还抄家物资。他向当局查问抄家时失去的书画文物 39 件,其中比较重要的 33 件。已被前首长们取走了。最后只找回来八件。
北京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开了个单子,向叶浅予提供书画文物每件的去向,清单抄录如下:
陈伯达名下:张大千仕女条幅 1 件, 张大千仿敦煌壁画 l 件, 张大千唐装仕女图 1 件,张大千华山图 l 件,张大千仿毕宏绢本山水 1 件,张大千青绿山水 1 件,徐悲鸿立马图 1 件,石章 2 件。(我曾读到陈伯达的儿子陈晓农编写的关于陈出狱后的事情的文字,很生恻隐之心。当年他 “ 调拨 ” 好东西,出手却不软。)
康生夫人曹轶欧名下:潘天寿野趣图轴 1 件,张大千荷花扇 1 件,苏仁山画条 1 件,吴昌硕刻狩纽章 1 件,叶浅予各色章 2 件,琥珀羊纽章 1 件。
林彪名下:仿马和之兰亭图 1 件 ,任阜长花卉屏 4 条, 张大千青绿金地扇 1 件, 张大千荷花鸟扇 1 件,钱慧安人物画册页 1 册 ,石章 3 件,章料 1 件,孝穆刻竹臂搁 1 件,刻花子石随形砚 1 件,奎熙斋圆柱墨 1 件,胡开文兰花墨 1 件。
李作鹏名下:兰英绢本山水 1 件。
康生名下:石章 1 件。 (康生当年在成都留下的 “ 杜甫草堂康生左手 ” 八个字,多么潇洒、漂亮!至今还记得那件真迹给我的震动的感觉。)
江青名下:曹麟伯制墨 l 件,嵌银丝漆木镇尺 1 件。
汪东兴名下:明代陈洪绶款人物雕刻臂搁 1 件。
看到这份清单,不仅让人心里惊叹,几位革命老前辈真的很懂行!都是对路的东西呀。也使人产生一点更遥远的遐想, “ 君子之泽,五世而斩。 ” 这些好东西,现在又被哪些人家收藏了呢?但愿在国家的博物馆里。
和上面名单里人的做法相反。 1980 年,叶浅予把补发的 “ 文革 ” 中被扣的 7 年工资 3 万元,全部捐给中央美术学院作为国画系研究生毕业创作和论文的奖学金。 1988 年,他把自己收藏的包括齐白石、徐悲鸿、张大千、黄宾虹、傅抱石等人的佳作和自己创作的 201 幅精品及历年藏书全部捐赠给了家乡浙江桐庐县。 先生去世后,家属又将数百件个人作品和上千件画稿分别捐赠中国美术馆、中央美术学院、中国国家画院及桐庐县,一共大约数千件。大多数作品都是价值连城的东西,有的甚至是无价之宝。
叶浅予常说,一个人不能没有钱,也不能太有钱。没有钱苦恼,钱太多烦恼。叶先生的一生,苦恼多于烦恼。他的晚年,可能是不苦恼也不烦恼。
叶浅予的第三个成就就是速写。叶先生一生画过的速写无数,口袋里永远装着速写本,他在看戏看舞时,一定带着速写本。据捐赠部分统计,仅向中国美术馆捐赠的速写本就达 432 本之多。叶浅予的艺术造诣,首先体现在速写上。速写,也是他从漫画向中国画人物画的过渡的桥梁。 20 世纪 40 年代后,他深入苗族地区看到苗饰苗舞之美,又在访问印度时,被印度的舞蹈打动,开始转为用中国画表现人物。他如此快速而自然地转向,就是得益于他有强大的速写功力。
速写不仅是记录形象、储备创作素材的重要手段,也是锻炼造型技能的主要方法。当画家一要有创造性的素质,二要基本功好。这两条都离不开速写功夫。通过大量的速写训练来解决造型问题,就能成功。叶浅予、黄胄先生都没有进过艺术院校,都是靠速写起家而获得成功的。他们是公认的国画大师,同时也是速写大师。
速写,不是镜子、照相机,它是被描写对象在画家心中的形象,是经过画家取舍、加工、提炼了的有 “ 神 ” 的一瞬,是画家和对象情绪交流的产物。速写,是与真实有着一定距离的再创造。叶浅予的舞蹈速写,就是依赖他高超的再创造能力,才画得那么生动、流畅,传神。他的舞蹈速写,成为了他人物画创作的宝库。
平时人们不说谁是速写画家,也很少将速写作为一门单独的艺术,只当它是一种表现手段。到了叶浅予先生这里,他的速写已完全成为独立的一门艺术。我们应该将叶浅予在速写上所取的成就与他在漫画、国画上所取的成就相提并论。
在美术教育方面,叶浅予发展了徐悲鸿的美术教育思想。 1947 年应北平艺术专科学校(中央美院前身)之邀去该校任教,担任速写课教师。在建国前夕,校长徐悲鸿让他当国画系的班主任,中央美术学院正式成立后,于 1953 年将原绘画系的彩墨画科改为国画系,学制五年,叶浅予先生任系主任。他顶着一些人的反对(说他是画漫画的,国画不是本行。),创立了以白描为造型基础, “ 临摹、写生、创作 ” 三结合, “ 传统、生活、创造 ” 三位一体的现代中国画教学体系。新时期又提出 “ 吞吐古今,涉猎中外,自学为主,启导为辅,尊重个性,鼓励独创 ” 的教育方针,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对中国美术教育事业作出了突破性贡献。
他对青年画家是爱之深,教之严。女画家周思聪,是他的学生,很勤奋,也有才气。刚改革开放时,有些地方约她去当场挥毫,港商也以优厚的待遇邀她去香港表演、卖画。叶浅予知道后,把周思聪请到家里,谈了两个多小时。他告诉周思聪,如果到处去表演,那会毁了自己。他还告诉港商,不要毁了我们的年轻人。
周思聪后来成为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水墨人物画的代表作有《人民和总理》、《矿工图》组画、《凉山彝族妇女》组画、《荷花系列》等,在中国当代美术界独树一帜,她的成就也对前人有所超越。在中国美术界,她被尊为 “ 人品、画品俱佳 ” 的新一代水墨人物画的杰出代表。
周思聪女士于 1996 年病逝,享年 57 岁。我当时听到这消息时,很是震惊、伤感。我从七十年代后期起,就喜欢她的人物小品,鲜活灵动,过目难忘。她的丈夫、也是叶浅予的学生的非常出色的水墨人物画家卢沉也于 2004 年因病去世,享年 69 岁。联想到英年去世的河南的人物画家李伯安( 1998 年去世,享年 54 岁。也是一个看到他的画 —— 历时十载创作的人物长卷《走出巴颜喀拉》 —— 和听到他的创作事迹就要被感动的好画家!),有人说画人物画心血投入大,伤神(相比较于搞花鸟和山水而言)。也算是一说吧。这几位都是已经走进了美术史的巨人!
上苍赋予了叶浅予太高的艺术天赋,但是,却给了他一个不顺心的家庭生活。叶先生的女儿叶明明曾这样说: “ 父亲的一生,在事业上是成功的,在生活上是坎坷的,在婚姻上是不幸的。 ” 应该说,这是比较实在的描述。
叶浅予在 22 岁时,奉父母之命回家乡和罗彩云结婚。罗家是桐庐当地望族,她却不喜欢读书,成了个半文盲,成年后终日陪着祖母打麻将。叶浅予跟她成婚后,并无共同语言。到上海以后,她学会了上海少奶奶的作风,摆派头,不愿喂奶,把时间都消磨在麻将桌上。罗彩云为叶浅予生了一双儿女,儿子叫叶善箓,女儿叫叶明明。儿子继承父业学了画, 53 年毕业于中央美院,文革中因父亲历史反革命问题受到冲击,在肉体和精神双重折磨下,多年的疾病加重, 76 年以尿毒症去世,得年仅四十六岁。前妻罗彩云在 “ 文革 ” 中发现身患癌症,也于 1970 年服用过量安眠药而逝世。对儿子留下的遗言是 “ 你们叶家害得我好苦! ” 叶浅予出秦城监狱后,听说了罗的消息,深感自责痛惜。
叶浅予和罗彩云
使叶浅予离开罗彩云的是梁白波。女画家梁白波,广东中山人。毕业于上海新华艺专,天分很高,思想激进。她在做学生时,曾参加过共产党组织的南京路飞行集会,在 1929 年前后,加入共青团。她是殷夫(又叫白莽)烈士的好友,为殷夫的诗集《孩儿塔》作过插图。梁白波开始是油画家,是上海油画沙龙决澜社的成员,主其事的是庞薰和倪贻德。梁后来去菲律宾一个中学教画图,回国后在《时代画报》与叶浅予相遇。
梁白波长得不算美,但是有艺术家的风度与魅力。说话慢条斯理,一个字一个字地慢慢吐。她性格内向,生性孤傲,不易为人所知。 1935 年,她与叶浅予一见钟情,两人相见恨晚,星星之火一触即燃。 “ 彼此心里都以为是天作之合,无可抗拒。 ” 叶浅予晚年回忆说, “ 白波自然知道我有妻子儿女,但她不在乎,这就是三十年代的浪漫主义。 ”“ 白波不是一位寻常的女性,她有不吝施舍的精神,也有大胆占有一切的勇气。她的一切生活方式、艺术思维、人生观念,对我来说都是新鲜的、诱人的,我无法抗拒。 ” “ 回忆在南京的生活,那是我们最美好的日子。我充分享受了一个才女的一切赐予,充分感受到她在艺术上对我的启发。尽管这几年也有许多磨难,但所收获的比失去的多得多。 ”
在当时第一流漫画家的行列中,唯一的女性漫画家,也是被中国漫画界誉为 “ 第一才女 ” 的,就是这位连载漫画《蜜蜂小姐》的作者梁白波。梁白波上世纪 30 年代开始为《时代漫画》创作漫画。全面抗战后,她加入了抗日漫画宣传队。成为这条战线上的一名勇敢的女将。在武汉被选为全国漫画作家协会战时委员会委员。梁白波的作品,极具女性特点,她经常从女性的立场出发进行创作,以唤起妇女同胞的抗日觉悟,去尽妇女战时应尽的责任。她的画风大胆泼辣,她画的抗日宣传画也有阳刚之气。但正如书法家、画家、作家黄苗子先生所说,她有点疏懒,所以留下的作品很少。 1938 年她 31 岁时,在武汉离叶浅予而去,从此结束了与叶浅予三年的同居关系。回到了家庭的生活中去了。梁白波告别了画坛, “ 漫画界从此失去一颗发光的彗星 ” (叶浅予语)。
她与国民党空军军官陈恩杰结为夫妇,后来去了台湾。她最后也和陈分了手,但是她非常钟爱他们唯一的儿子。她后来在陶艺厂画瓶子,为林海音所编的《联合报》副刊画插图。她在给林海音的信中,把自己比作 “ 一块可以随意丢来丢去的抹布 ” ,可见其心情之凄苦。她最后因精神分裂症,七十年代初在台南海边一间小屋里郁郁而终,结束了她坎坷的一生。电影《城南旧事》的原小说作者林海音在三十多年后,对梁白波写给她的四封信发表感想说: “ 看了想哭! ”
文化革命结束之后,叶浅予听到梁白波的消息,心情黯然。 80 年代初他去武汉讲学,特地跑到武昌昙华林文华大学原址前三厅驻地凭吊故人。梁白波当年住三厅的孩子剧团宿舍。他难忘梁白波为他付出的那一段爱。
漫画家、漫画史家毕克官在《中国漫画史话》里说: “ 梁白波是 20 世纪 30 年代著名的也是惟一的女漫画家。其成就和影响,至今没有另外的女性漫画家能与之相比。 ”
画家、散文家、诗人黄永玉说: “ 梁白波郁沉铁线描,精微之极的西域精神合着汉唐风格。 ”“ 他们才是创新的先行者。 ” 我们知道,黄永玉是具有何等眼光之人 ! 他能对梁白波作出这样的评价,梁白波若地下有知,也会发出会心的满足的微笑。
1940 年,离开了梁白波的叶浅予被派到香港,去办一本直接由宋庆龄领导的刊物。这时候,从海外回来的舞蹈家戴爱莲走进了叶浅予的生活。当时戴爱莲要演出,叶浅予去画速写。戴当时完全不会说中文,她是特立尼达多巴哥的华侨,而叶的英语水平只是中学生的,所以两人几乎无法对话,好在叶欣赏戴的舞姿,戴欣赏叶的绘画,特别是戴爱莲看到这位画家画的全是自己的舞姿,这种感觉当然很好,戴爱莲产生了一种崇拜画家的情结,所以,他们相识半个月便结了婚。这一年叶 33 岁,戴 24 岁。
婚后,他们虽然经历了战乱等艰苦岁月,但还是过了一段极为幸福的日子。这时的戴爱莲和叶浅予都进入了一个艺术的创新时期,戴是把芭蕾舞中国化民族化的第一人,而叶则开始了国画创作。两个人经常在一起采风,并且叶总是替戴画速写,留下了许多杰作。而到了 1950 年,叶浅予时任中国美协副主席,戴爱莲当上了北京舞蹈学校的校长。叶戴十年婚姻,戴没有生育,她曾去香港治过病,但无果,这让她觉得有所愧疚。所以她后来把叶浅予和罗彩云的女儿叶明明视同己出。人生真是难测,而正是这一年,他们的爱情和婚姻又走到了终点。
1950 年的秋末冬初,叶浅予从新疆访问回来,戴爱莲突然向叶浅予提出离婚的要求。叶浅予问为什么,戴爱莲说她已经爱上了别人。叶追问是谁?戴说是一个在这里住过的青年舞蹈家,其实就是她的舞伴丁宁。在她主演了中国第一部舞剧《和平鸽》时,和托举她的舞伴陷入爱情。 “ 文革 ” 中她又被丁抛弃。当戴爱莲提出离婚,这个时候叶浅予才明白,上一回跟梁白波,如果说是自己越轨,那么这一回是轮到他要出局了。第二年由组织出面协调,两人正式离婚。有人说戴爱莲甚至在晚年都不愿意承认自己爱过叶浅予,只是说叶浅予优秀而已,因为优秀和爱还不完全是一回事情。事出有因,有一种说法是,这得追溯到 戴爱莲的 初恋情人:远在英国的雕塑家捷克人维利 · 苏科普。这位舞蹈艺术家一生也没有从这段 23 岁时 只一块处过两个星期的感情中 走出来。
享年 90 岁的戴爱莲( 1916 — 2006.2.9) ,后来被称之为 “ 中国舞蹈之母 ” 。她对事业的执着,对中国舞蹈事业的付出,使她在中国以及世界舞坛上享有盛誉。在英国皇家舞蹈学院的接待厅里,陈列着四位世界杰出女性舞蹈家的石雕肖像,戴爱莲便是其中之一。雕像是由她的初恋情人雕塑家维利 · 苏科普创作的。
叶浅予的第三位妻子是王人美,虽相互为伴三十年,按他自己的话说, “ 王人美是和我共同生活时间最长的,但是由于我们在世界观、人生观和生活习惯等方面差异很大 ” , “ 她的性格急躁,又好强, ”“ 三十多年来始终磕磕碰碰,貌合神离,两人都不幸福。 ” 王人美和叶浅予由朋友介绍认识,那时王人美和电影皇帝金焰已经分离十年。他俩于 1955 年结婚,当时,叶 47 岁,王 41 岁。结婚时,风声漏出去了。朋友们纷纷送来贺礼,几十个人拥进四川饭店,有郭沫若、于立群、阳翰笙、吴祖光、丁聪、黄苗子、郁风等等。叶浅予花了将近 200 元钱,回来的路上,叶告诉夫人,他已经破产了,因为他全部财产也只有 200 元。叶浅予这个人从来不爱攒钱。叶浅予从来不赞成画价过高,相反,他主张压低画价,而且从 80 年代起,他拒绝向任何画店售画了。王人美后来说: “ 他是个好画家,却不是个好丈夫。叶浅予过于沉浸在事业里,当这种人的妻子真不容易! ” 她还说过: “ 我们结了婚,而实际上你爱的是戴爱莲,我爱的是金焰, ······”“ 昨晚我又梦见了金焰,他现在的情况也不比我好,身体糟透啦!那还是次要问题,我相信他精神上的痛苦更厉害(这当然是我主观猜测)。我只有一句话评他:本质是好的,以后受环境影响太厉害。我现在要告诉你的是,从现在起,我决定将与他千丝万缕的情绪割断,好好做你的爱人、主妇、同志,并使我们共同的事业更迈进一步。 ” 这些话,都可以看到他俩三十多年的婚姻为什么总是 磕磕碰碰的。
王人美早年在上海,进入黎锦晖的美美女校学歌舞。王人美在导演蔡楚生的成功之作《渔光曲》中的成功表演,成为她电影演技的一个高峰,也是中国电影艺术的一个里程碑。电影获得了莫斯科国际电影节的荣誉奖。《渔光曲》的主题歌曾经风靡一时,人们提到《渔光曲》便会想到王人美,见到王人美,便会想到《渔光曲》。解放后,她成为上海长江电影制片厂的演员, 1957 年反右运动之后,她忽然神经错乱,被送进北医的精神病院。以后,王人美进了北京电影制片厂。 1987 年 4 月 12 日凌晨 2 时,王人美病逝。 4 月 23 日,王人美遗体在八宝山火化。而作为她三十多年的家庭伴侣,叶浅予因病重不能去告别,只能从空军总医院窗口向空中遥祭。
对于叶浅予,叶先生的老朋友黄苗子先生曾这样写诗描述: “ 倔强出天性,堂堂对世人。《沧桑》留信史,天壤此雄文。笔底众生相,心中血泪痕。十年焚火后,抉目认昆仑。 ” 。《沧桑》,指叶浅予 的自传《细叙沧桑记流年》。
一个人短短的一生,如果能取得叶浅予四个成就中的一项,也可死而无憾。而他却完美地做成了全部。古人说: “ 人精一艺能通神。 ” 叶先生可以说在多个领域都能通神。 更使后人敬仰的是先生的正义刚直、淡泊豁达的人品和为人民为艺术而奉献一生的人格。
叶浅予呀叶浅予,你真不愧是五百年来的非同小可!
步出绿荫遮蔽下的中国美术馆,跨过马路,不觉止步回望这个通神之地,心中突然涌起一种很浓的伤逝之感。别了,叶浅予!别了,大师们!
今朝别离后,明日又天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