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 笔 - 2006年3月5日

如题,专门瞎掰关于申请美国绿卡的事儿……有时也聊聊“挨踢”
打印 被阅读次数


随 笔
2006年3月5日


前 言:在本周的杂志上,我看到了饶佳星同学关于南京城的一篇文章,我不禁想到了1937年12月的南京保卫战。以下为正文。

千古绝响

  提到1937年12月13日,人们的第一反应是“南京大屠杀纪念日”,是个国耻日。但有谁记得在以前的7天中,中国军队的英勇抵抗……

  面对不义与残暴,我们的选择只有——战斗!
                          

——题 记



  1937年12月6日,南京,雨花台,国民革命军第88师、87师阵地

  日军于上午开始了炮击和轰炸。飞机似乎永远比炮弹来得早,两架画着红膏药的日本飞机在空中准确投下了四枚炸弹,而后扬长而去。航空炸弹在堑壕旁不足十米处炸开,巨大的冲击与高温一下将阵地附近的草木与伪装冲散,并升起了四条巨大的烟柱。日军的炮兵以此为参照开始射击。

  轰——轰——

  “妈的!鬼子的炮弹是不是长眼睛了?怎么离阵地这么近?”

  “看来鬼子把主力都调来打雨花台了。南京有一句古话,叫‘守地必守台’,”刚从南京陆军军官学校毕业没几个月的连长顿了一下,“就是说,想守南京城,就一定要守住雨花台。”

  “为什么?”

  “向那边看,”连长一指南京城的方向,机枪手老兵看到了城墙上51师的防线。“这里可以直接用火炮与重机枪压致城墙。”

  “怪不得鬼子打得这么凶!”老兵说道,“一会儿,我一定用这挺二四式给他点好看的。”老兵是北京人,后来随家人到了南方,又参了军。

  炮声突然停止。

  打过淞沪的老兵们都十分清楚——鬼子要上人了。

  视野中出现了一排日本骑兵。这些马头鬼是来搞火力侦察的,连长很明白这一点,下令全连不许开火。但他又觉得这么放走鬼子又不甘心,便让枪法全团第一的三班长去打下几个。

  啪——,随着中正式步枪开火的焦脆的响声,一个鬼子翻身倒下,其余鬼子想跑,只听得“啪——,啪——”两声间隔不到一秒的枪响,一匹东洋马与它的主人一起倒下了。其余的鬼子在刚才换弹夹的间隙中撤了下来。

  鬼子这回来真的了,一片鬼子兵端着上了明晃晃刺刀的三八大盖压了上来,连长一声“开火”,中国军队的子弹便在这一瞬击倒了几十个鬼子,而其他鬼子迅速卧倒,掷弹筒便开起火来。

  鬼子的掷弹筒打响了,87师与88师的迫击炮也不是吃干饭的。八二式迫击炮弹便更为精确地把这四排共四五百个鬼子中的一大半送上了西天。

  鬼子的第一次进攻便被击退了。

  在随后的五天里,鬼子发起了一次又一次的冲锋,但都被打退了,直到第六天。

  “该死,弹药不大够了!”老机枪手抱怨道。连长耶发现了子弹不大够——中国军队从淞沪开始,虽然重装备上比不过日本人,但轻武器的供应一直充足,但这几个月下来,队伍中补充了大量新兵,他们比较浪费子弹且后勤已不太跟得上了……

  连长决定:把所有子弹集中起来,分发给连里枪法好的老兵们使用。连里的机枪子弹便全到了老兵的手里。

  鬼子又开始了进攻,二四式又叫了起来,并且随着迫击炮与手榴弹,还有其余老兵快而准的中正式7.92mm子弹,鬼子的浪队已不成形了。

  黄昏时分,鬼子又开始了冲击。迫击炮营早在上午就用完了炮弹,而那些枪械的子弹也不太够了,平均这二十几个老兵手里的中正式子弹只有三十多发了,重机枪也就五排子弹了,现在只有几个几个地点射了。

  重机枪突然哑了,老兵心下一沉,出现了很少遇到的卡壳,老兵开始排障。

  随着压制火力的停止,鬼子迅速推到了阵地前五十多米的地方,老兵的机枪又响了起来,鬼子倒下一大片。

  咔,咔,老兵抠了两下扳机,却只是空响——没子弹了。一摸,没弹夹了,便又去拿手榴弹,手榴弹袋空空如也……

  老兵一下拔出了腰间的20响自来得,对着鬼子一通开火,自来得是冲锋手枪,射速极快,没十分钟,仅有的一百发便用完了。

  中国军队的枪声渐疏,很多打完弹药的士兵端着刺刀冲了上去。

  对于没经过严格刺杀训练的中国士兵来说,这与自杀没太大区别,灰蓝色的人影一个个倒下……

  第二天,南京城墙上的51师受到了重创,于夜间奉南京卫戍司令长官唐生智的命令开始撤退。

  十三日晨,日本军队在进攻中发现中国军队已停止了有效的规模抵抗,下午进入城内……


后 记:看到“南京”二字,我先想起了南京大屠杀,又想到了南京保卫战。我又联想到,城外军队的血战,是为了让城中的居民好好活着,但他们并没有如此,不抵抗也不撤退,不作任何动作。如此“赖活”与赖死有什么区别?要活,就要好好活,要死,也要光明正大地死。本来只想写一千字左右,却发现远远不够用,因为我低估了南京保卫战中细节记载的容量……




老师评语:好一个联想,好一个南京保卫战,好一个一千五百字的细节容量。颇有小说的味道,你的细节想象还真有点儿战场记者的感觉,看来想象还是源于历史与事实的。



PS: 作者是同学的孩子,脑海中的印象只有拖着鼻涕在小院里疯跑,另外还尿过我一身。



版权所有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