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歌】精华!贝多芬《命运》交响曲与电影音乐

二野,居于南美,正宗华人也。
打印 被阅读次数
贝多芬《命运》交响曲与电影音乐

乐 歌

谨以此文纪念伟大的作曲家和音乐思想家 路德维希.冯.贝多芬 (1770-1827) 逝世一百八十周年!

(这是几年前编辑的一篇手稿,今为上述目的贴出,同时也祝大家周末快乐!)

  贝多芬的C小调 《第五号交响曲 》(又称《命运》交响曲) , 完成于1807年末,是贝多芬的交响曲中最为著名, 最富于哲理性和戏剧性的作品之一, 也是继《第三交响曲》之后又一部英雄性、史诗性的作品。早在1804年《第三(英雄)交响曲》脱稿之际,贝多芬就已开始构思创作《第五交响曲》。1807年底《第五交响曲》总谱出版。1808年12月22日在维也纳皇家剧院首次演出, 由贝多芬亲自指挥和担任钢琴独奏。

L. Beethoven

   “从黑暗走向光明,通过斗争取得胜利”, 就是《第五交响曲》的中心思想。《第五交响曲》是最能代表贝多芬艺术风格的作品。它结构严谨,手法精练,形象准确生动,层次清晰,各乐章有内涵的联系; 整部作品气宇轩昂,富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贝多芬在交响曲第一乐章的开头,便写下一句引人深思的警语:“命运在敲门”,从而被引用为本交响曲具有吸引力的标题。“命运”这个主题, 是指当时令人窒息的德国封建社会。作品的这一主题贯穿全曲,使人感受到一种无可言喻的感动与震撼。乐曲体现了作者一生与命运搏斗的思想,“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他不能使我完全屈服”。因此,《第五交响曲》是一首英雄意志战胜宿命论、光明战胜黑暗的壮丽凯歌。

  对于《第五交响曲》的艺术成就, 有人曾如此评论:“贝多芬就是在这部交响曲中成为巨人的。” 恩格斯更是倍加推崇:“要是没有听过这部壮丽的作品的话,那么你这一生可以说是什么作品也没听过。”

点下面播放器欣赏贝多芬的《命运》主题。

  正是由于《命运》主题形象鲜明,极具戏剧色彩,因而在电影里, 它很适合烘托场景的重大转折的气氛, 和用做强调主人公命运急剧变化效果的音乐。对于这一点,中外影视制作人和电影音乐设计者, 莫不如此认为, 并且所见略同。这里不对贝多芬《命运交响曲》本身的欣赏做更多的介绍,而是想简要回放一下《命运》主题, 作为影视配乐, 在一些电影作品中的应用场景。

一. 《不朽的情侣》(英文名:Immortal Beloved )

  《不朽的情侣》, (又译成《永恒的爱人》),由英美合拍,伯纳德·罗斯(Bernard Rose)导演,1994年出品。本片采用倒叙的方式, 以寻找贝多芬的情人为线索,展现了伟大作曲家贝多芬的一生。贝多芬去世后曾经留下一封情书,收信人是“永恒的爱人”。她是谁?对贝多芬的音乐创作有过怎样的影响?这部贝多芬传记片大胆地提出三个假想对象(见下面附图左上部三位女士), 并把他的生平事迹、音乐作品像解谜语一样生动地组合在一起。

  影片中三个女主角之一, 由伊莎贝拉·罗西里尼(Isabella Rossellini)扮演, 见下面附图右边形象。她1952年生于意大利罗马,其母亲是著名影星英格丽·褒曼,父亲则是罗伯托·罗西里尼。伊莎贝拉在《不朽的情侣》中饰爱着贝多芬的跛脚的伯爵夫人。

Imortal Beloved


  电影中的贝多芬由美国著名影星加里·奥德曼(Gary Oldman)主演,片中的钢琴曲全由他自己弹奏。因此影片的音响处理相当到位,无论是钢琴独奏还是与交响乐的协奏,表现都十分出色。值得一提的是,本片中的音乐全部由著名指挥家乔治·索尔第指挥,更集结了马友友等著名音乐家为影片配乐,阵容相当强大。全片音乐与画面浑然天成,配合卓越,给人以极大的视听享受。

  电影《不朽的情侣》,一开始的场景就是贝多芬处于临终弥留之际,他脸色苍老又头发灰白, 躺在病床上。很快《命运》主题曲作为背景音乐响起, 但只持续了那段被喻为"命运之神在敲门"的动机 ("噹噹噹 噹---", 几个小节音符) 便结束。紧接着一道强烈的闪电声过后, 贝多芬就撒手人间而去。 在介绍贝多芬的电影里面,用他自己创作的音乐来为贝多芬送终,也是对这位伟大作曲家的一个最好的纪念吧。

(注:为加快示范片段叙事节奏进度,下面的各影视片段都已经过本文作者剪辑,特此说明)

/>

(若在线看不见电影片段,请下载观看)

  影片中比较完整以《命运》主题曲配乐的场景, 是法国拿破仑军队侵入奥地利,炮击维也纳,伯爵夫人痛失一对幼年子女的那段。《命运》交响曲的应用,极大强化了视觉效果,显得非常贴切, 恰当; 在这个主题曲的伴奏下, 电影里一个个震撼人心的画面,令观众对一切战争的罪恶, 勃然愤怒, 同声谴责。

/>

(若在线看不见电影片段,请下载观看)

  此外, 影片对贝多芬《第九交响曲》之《欢乐颂》主题的处理尤其有创意:在一个繁星满天的夜晚,一个小男孩(童年贝多芬)走到池塘里,躺在水面上;镜头拉出,池塘里反射出无数星星,镜头越拉越远,直到小孩完全消失在星星中。那是编导将这段人类最崇高的音乐视觉化的成功尝试。晚年的贝多芬已经完全耳聋,就在这种异常的身体状况下,贝多芬以惊人的毅力以及与命运顽强拼搏的极大意志,谱写出千古绝唱的《欢乐颂》, 创作了划时代的《第九(合唱)交响曲》-- 正是贝多芬首次将合唱声部引入交响曲中。这个电影片段讲述的, 就是表达人类崇高境界的《第九交响曲》首演之际,贝多芬来到演奏大厅舞台,回想自己童年时代的情景, 感慨万分; 那时为了逃脱父亲对自己的虐待,深夜跑到一个池塘里去躲避。另外, 片段结尾出现的那位女士, 就是贝多芬一生所真爱的 Immortal Beloved !

/>

(若在线看不见电影片段,请下载观看)


二. 《最长的一天》(英文名: The Longest Day)

1962年欧美合拍,黑白影片,宽银幕, 片长3小时。



  《最长的一天》, 是美国电影史上制作规模最庞大的一部全景式的战争片。影片从盟军和德军双方面的角度同时描述二战时期, 诺曼第登陆这一历史战役的来龙去脉,以及双方在此期间的重要反应。该片手法平实,场面逼真,仿如在观众眼前重现整个事件。并且粗中有细,无论决策的将军或登陆的士兵都写得栩栩如生,成绩相当难得。为拍成此片,制片单位借用了上万名士兵,几十艘舰艇和上百架军用飞机。

  电影剧本是根据同名记实小说改编,并由五个编剧通力合作完成的。主编剧是小说原作者科尼利厄斯·瑞恩(Cornelius Ryan )。瑞恩是二战盟军战地记者,为写成《最长的一天》一书,战后费了十年功夫,走访了敌我双方上千个当事人, 以获得大量的第一手资料。而影片中不同国别人员活动场景(用不同语言对白), 分别由美英德三方派员执导。

Omaha Beach

  此片演员阵容亦属空前,集中了几乎当时全部的欧美著名演员,如理查德·伯顿 ,亨利·方达,约翰.韦恩,罗伯特.米切姆,罗伯特.伯顿等。上世纪六十年代流行歌手保罗.安卡(Paul Anka)也出演了一个动人的盟军空降兵角色(见下图),并为本片谱写了一首雄壮的主题曲--《碧血长天》。

  点下面播放器欣赏电影《最长的一天》主题曲《碧血长天》。

Paul Anka in The Longest Day

  《最长的一天》描写的是1944年6月6日,又称D日,所发生的事。这天凌晨数万盟军先行空投到敌后,执行牵制与阻击任务,接着一大早几十万盟军战士搭乘上千艘舰船,在几千架飞机的掩护下,以人类历史空前的阵容,浩浩荡荡直奔法国诺曼第海滩,开始对纳粹德国黑暗统治下的欧洲大陆,进行改变人类历史命运的西线大反攻。

  影片开始不久后的一个场景,德军隆美尔元帅在诺曼第海滩给部属训话,强调抗击盟军登陆的第一天对双方都非常关键,是起决定作用的“最长的一天”,并且重复“最长的一天”。接着,《命运》主题曲响起,并以诺曼底汹涌的波涛为背景, 显出片名《最长的一天》(The Longest Day)。(点下面的播放键,可观看这一场景片段)。

(若在线看不见电影片段,请下载观看)

  另外,很有意思的是,影片开头与结尾都是一顶遗留在海滩的钢盔,象征着这场登陆战役的无比残酷。

(若在线看不见电影片段,请下载观看)


三 .《无名英雄》

朝鲜电影,1981年出品,二十集长篇巨片,黑白影片, 主演:金龙麟, 金贞花。

  上世纪八十年代,一部朝鲜经典的电影巨片在神州大地风靡一时; 其惊心动魄、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使观众经历了一场血与火的洗礼,俞林和顺姬的忠诚、勇敢、刚毅, 以及他们荡气回肠的爱情传奇深深打动了观众的心弦,这就是影片—《无名英雄》。

  《无名英雄》拍摄于1978—1981年,共20集,是朝鲜电影史上最优秀的影片之一。该片由朝鲜著名导演刘浩孙执导,讲述了1952年末朝鲜战争的最关键时刻,朝鲜方把自己的王牌侦察员、《伦敦新闻》记者俞林派到汉城。俞林在这里碰到了他在剑桥的同学—南朝鲜陆军新闻处处长朴茂;遭遇了青年时代的恋人—已成为联合国军情报处中尉的顺姬;结识了南朝鲜极右翼军人头目申载旋中将。俞林以他的特殊身份周旋于汉城的各大权力集团之间,同联合国军谍报头目克劳斯上校进行了殊死的较量,不仅得到了各种重大情报,而且最终以他个人的方式推进了整个和平进程。

  《无名英雄》是一部将战争史诗与惊险片样式相融合的杰作; 在艺术上,它卓而不凡,从情节结构到人物塑造均有超然独步之处。该片将纪实与虚构灵活地融合在一起,以强烈的真实感把观众带进那特定的历史氛围中。影片的情节结构, 没有单纯地采用传统的戏剧式的线式结构,而是采取了“随时而来,遇事而去”的结构方式,在注重表面的戏剧矛盾冲突的同时更注重心计和潜在的智斗,又有生活的流动性。这种情节安排,很适合身处虎穴的环境和地下工作者的特征。

  该片很注重人物的刻画和人物心态的展示,将观众的审美视点引向人物的内心世界,俞林和顺姬巧于应变的无穷智慧和机敏,在多数情况下是通过极微妙的内心世界的刻画来实现的。俞林和顺姬的爱情描写也非常富有艺术感染力; 他们俩的那些充满浪漫传奇色彩的经历, 都嵌入当时激烈残酷的战争事件之中。而对反派人物朴茂和克劳斯的塑造上也都没有“脸谱化”; 朴茂在热情直率的外表下掩藏的虚伪歹毒、克劳斯的诡计多端和深藏不露都被刻画得入木三分。

  在《无名英雄》里,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的《命运》主题, 多次作为剧情元素出现,即音乐在剧中充当故事的组成部分,且剧中人物也能听到的声响。

  第一次出现的情形, 是用作叙事环境的背景音乐,其场景是这样的:当俞林获得联合国军绝密的"T型高地"作战计划后,急需将此情报转交人民军总部。但恰好自己的联络员不久前牺牲。总部只好冒险让一个代号叫"金刚石"的情报员出面, 与俞林在咖啡厅接头。俞林按上级指示来到接头地点,却发现对方竟是顺姬,不禁大吃一惊 -- 她是自己人吗?只见顺姬端坐在桌边看报,手指上的那颗金刚石戒指非常醒目。俞林不禁心情异常激动,难以压抑。此时,贝多芬命运主题曲响起。在如同波涛汹涌, 风云翻滚的背景音乐伴奏下,俞林缓步走上前去,坦然地坐在顺姬对面。同样,顺姬见前来接头的对象是俞林,内心也是非常激动,但受自己身份与环境的限制,也只能尽力控制自己的表情。《命运》主题曲所呈示的激荡旋律,很好表现了他们内心世界的极度不平和敌后工作环境的异常险恶。这时,人们可听见他们平静的接头暗号:
... ...
[俞林]-是今天的报纸吗?
[顺姬]-今天的卖完了,是十七号的。
[顺姬]- 这张报纸呢?
[俞林]-十五号的!

  另外, 值得一提的是,该片的主题音乐(在下面的电影片段中会完整出现), 具有朝鲜音乐浓郁的民族风情,在优美感伤的旋律之中蕴含着一种激昂的力量, 把俞林与顺姬在地下战线斗争的特殊环境下那种欲爱又不能当面直接表达的特殊心情, 形象地传达给观众,并产生强烈的共鸣。《无名英雄》之所以能在很多观众心中驻留,主要在于编导对英雄们倾注的全部热情和艺术手段所爆发出的独特魅力。

(若在线看不见电影片段,请下载观看)

  后来,顺姬为掩护俞林而不幸被捕。不久俞林通过平壤广播电台播出的《命运交响曲》(还是剧中人物能听见的音乐),得知顺姬已英勇牺牲, 令俞林悲痛不已。


四. 《陈毅市长》和《潘汉年》

  国产电影《陈毅市长》和电视连续剧《潘汉年》,先后于八, 九十年代制摄,都是人物传记片。恰好在解放初期,陈毅和潘汉年分别担任上海的正副市长。无独有偶,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命运》主题在这两部影片的结尾场景中都出现过。

  不同的是,在电影《陈毅市长》中,命运主题曲是以剧中演奏的方式出现的:当陈毅来到一个演奏厅,里面的交响乐队开始演奏此曲。在交响乐的背景声衬托下,陈毅一番感慨,独白自己的人生经历,表达对现实困难的无所畏惧和和对革命信念的执着坚定。

  在电视剧《潘汉年》中,影片结束之际,潘汉年在激烈的政治斗争环境中,预感到自己人生的不祥结局,人物画面定格,《命运》主题曲作为背景音乐响起 (剧中人物听不到)。接着在保持画面定格的视觉情形下,字幕慢慢升起,大意是说潘汉年在五十年代党内斗争中被冤屈,被错误地打入监牢,以及文革中受迫害致死,直到一九八二年才平反等。这里《命运》主题曲和画面定格用得非常恰当。画面定格在电影里的含意, 常常是要表达一种不可更改的事实。

 

  顺便说明一下,电影里面的音乐,就是存在两种情形,即剧中人物听得见或听不到。

  当然,用到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做电影配乐的影片, 决不止以上几部,这里只是选其中几部的相关场景, 用以说明它的应用效果。最后,必须说明的是, 关于前面所提到的电影, 对其《命运》主题曲配乐效果的理解,属个人的一孔之见。不妥之处,欢迎批评指正!

----------------------------------------------------------------------------------

附:理查德-克莱德曼演奏的现代钢琴曲:《命运》主题

===== The End =====
博主已关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