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奥运,我不支持”

心理的成才是个永恒的过程
打印 被阅读次数
瓜尔加
 
2001年9月13日,北京申奥成功的那个晚上,我正和一帮荤男素女驾车赶夜路,心中向往着南戴河的海滩和螃蟹。经过一个大的集镇的时候,突然有几只微型礼花升空,四下里还有劈劈啪啪的声音。在革命电影里,此种场景通常意味着遭遇信号弹并伴随一场伏击。处于惊讶中的我们,纷纷接到北京朋友的电话,大意是申奥成功啦,北京high啦,时隔12年又出现街头狂欢的盛况啦。
        我们没有折返回北京加入沸腾的人群,对于我们来说,海滩和螃蟹比群情激越更像真实的生活。如果说申奥成功对我们有什么影响,就是那天晚宴大家多碰了几次杯。
        那段时间,北京奥申委曾委托世界上知名的盖洛普(中国)咨询有限公司进行调查,显示北京民众的奥运支持率为94·9%,为有史以来最高(先别怀疑这个比例,国际奥委会委托欧洲一家公司搞的独立调查,北京的数据高达96%)。我看不清形势,态度暧昧,不知道是否也被算进那94.9%里面了。不过我得承认,看到绝大多数中国民众难得地拥有一个如此酣畅的夜晚,我的情绪也受到感染,虚荣心略有满足。那时候,偶尔可以看到一些不赞成北京奥运的言论,我也抱有一点忧虑,但不很强烈。

        此后的差不多六年里,一些事情逐渐让我不安起来,这个今天就不一一赘言了。我只想说,在诸多不安中最强烈的一点,就是很难再听到对北京奥运的公开的质疑与反对意见。原来的那个5.1%是归零了,还是增减了?是被要求收声了,还是被忽略不计了?
        从一些便于掌握宣传口径的媒体人那里了解到,那些不利于北京奥运会光辉形象的东西,一律要过滤掉。甚至与光辉形象有关的,比如那些恢弘的体育场馆,也被禁止予以关注。
        我真的不知道有关方面到底怕什么,又何以怕到这个程度?连我们的党和政府,也一贯表示愿意接受群众监督,北京奥运怎么就拥有了无上的特权?
        现代人类社会,应该是一个构成复杂的异质社会,一个包容各种价值观的多元社会。常识告诉我们,钱多总比钱少好,“多元”也肯定好过“一元”。多元没什么好担忧的,大家都秉持宽容之道,自然各得其所。也只有这样的生存环境,才更接近真正的和谐社会。

        今天是八月八日,奥运倒计时一周年,《人民日报》的当日文章指出,“这是在党中央、国务院领导下,全国人民齐心协力,共圆民族梦想,共践世界承诺的6年。”
        对于这类宏大叙事,我是比较惧怕的,如果是我,愿意这么描述北京奥运:一些民工修了一些体育场馆和路桥,一些人来比赛,一些人来围观,一些人赚了钱。
        总觉得这才接近事实和本质。
        而全民参与,举国欢腾,不是理性国家应有的作为。一个社会,假如到了万众一心的地步,下一步是不是就可以做到同仇敌忾了?
   
        在过去的六年里,我没再看到关于北京奥运支持率的权威统计。只是在一家BBS上,看到有人谨慎地做了一个调查,分为强烈支持、支持、无所谓、反对、强烈反对五个级别,分别以12345代替,只许选数字,不许评论。结果173人表达了意见,选1和5的最多,各为
21.97%和34.68%。
        我不认为这种网络调查可以科学地集纳民意,但至少说明,“我不支持”还是一个客观存在的态度,而且并非凤毛麟角。
        我们不是很渴望获得世界的了解和认同么,那么,让外界知道中国并不只有一种声音,对树立中国形象绝对是一个加分因素而非相反。
        今天,我未经牛博网管理人员允许,擅自开了这个博客,叫做“北京奥运,我不支持”。
        不支持,一种态度而已,没什么大不了。北京奥运会不可能因为哪个人的不支持而停办。
        开这个博客,当然不是仅仅举起一块标语,我希望它包含一些思考和建设性。
        如果说“我不支持”还是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暧昧态度,那么我也愿意明确地反对一些东西:
        反对奥运会的过度政治化;
        反对锦标主义;
        反对个人利益为之做出牺牲;
        反对对反对声音的限制。

最后的恐龙 发表评论于
楼主是在另一个层次对价值观的一个剖析,但是中国国内的当权者则不能如此。他们必须以大众的利益为依归,必须以世俗的方式去管理一个管家。看过这次开幕式,心里总觉得有个“土”字,但是无论中外的朋友却对此赞不绝口,看看中外的社评都几乎是一面倒,老百姓就是老百姓!所以,我认同楼主的观点,却赞成中国领导人的管理方法。这根做人刚好相反:过程/方法不重要,重要的看是结果。
稀泥 发表评论于
呵呵,偶不支持mm
glass_view 发表评论于
我呀不支持 - 单双号, 什么都涨价!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