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学生高明休学参军引起军方高层注意
2007年09月06日 《南方周末》
编者按:这几天,“高明”两个字正高频出现。高明身上有两重身份,“80后”;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大三学生。一年多前,高明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最精锐的部队:二炮。“80后”的个性,北大学生的特质,能否“安全着陆”?而从“二炮”对他的重视来看,又能感觉到“二炮”的焦虑,士兵素质难以适应高科技作战需要,是这支部队的心结,其实他们的焦虑还不止于此。
与想象中不同,第一次见到部队首长的高明并没有受到特殊待遇,旅长胡明全的第一句话是:没毕业你来当什么兵?
这是2005年12月,高明到这个地处西南边陲隶属第二炮兵的96213部队两个星期。
之前,刚满20岁的高明是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大三学生,甘肃人,文学爱好者,曾经留一头过耳的长发,喜欢读《孙子》,也喜欢和别人辩论。
高明和胡明全的见面并不正式,不过是在仓库旁边的相遇。让带兵二十多年的胡明全有好感并不容易,当时高明穿着肥大的新兵军服,“晒得黑不溜秋,看起来傻乎乎的”。
见面之后,旅长给连队指导员留下两句话:第一,新兵别光说好,观察下高明有什么毛病;第二,训练别粗暴,注意方式方法。
此时还没人预料到,一年多后,高明会成为一个符号。而这个符号代表的,既是一个就读于中国顶级学府的“80后”青年“携笔从戎”的故事,也是有着80年历史的中国人民解放军要建设现代化劲旅时对人才的渴望和急迫。
“男儿意气,无关富贵”
“从此穿梭在凝冷的校场,遵照着军人的荣誉与耻辱”
高明作出参军的决定,不过几天时间。
这是一个看起来不可思议的决定,“傻”,这样的形容已经在他的北大同学中传开,直到参军后还有战友问:已到北大,何必当兵?高明的回答平淡无奇:“只是想来。”
此前的高明虽然身为班级团支书并在同年级中第一批入党,不过并没有显示出日后毅然从军、惊动众人的端倪。
喜欢辩论是特点之一,也曾半夜被朋友拉起来谈哲学,习惯于写文章到深夜,但这在北大并不罕见。
北大光华管理学院党委副书记冒大卫和高明颇为熟悉,他的评价是高明“是一个优秀的北大学生,早熟,有时固执己见,但无更多特别”。
在高明的回忆中,自己平日只是来往于朗朗的课堂,望着中关村处处奔忙的脚步,想自己“应该做一头快乐的猪还是思索着的柏拉图”。
但如果回望高明过去20年的人生,或许会有一些痕迹。
这个出生于甘肃正宁农村的孩子,从小喜读古文,他在一篇文章中说自己“世居秦故地,先祖尚武、知耕,临函谷而望诸侯”;而“高姓源于姜姓,出于齐鲁,民以仁德称”,“我承秦齐传统,希望文武不失”。
这些埋在潜流中的意识一直等到2005年——当国家颁布在校大学生可以参军的政策时,“每个男儿都有的军人梦”清晰地跳了出来,没有太多思考,高明决定参军。
母亲最好说服,况且这个父亲早亡的孩子,早已习惯自己作决定。最激烈的反对来自伯父,理由是晚两年毕业,耽误挣钱。高明回信说,“男儿意气,无关富贵。”
这个光华管理学院的学生甚至用了专业理论,“经济学上讲,只有一次的东西,它的权重就无穷大。对我来说,当兵的机会就这一次,当然要去。”
踏上南下从军列车的高明无疑是欣喜的,他后来在一篇文章中不无兴奋地说,“在一个北风凛冽的早晨,离开了我熟悉的燕园,告别了我精神所依归的一塔湖图,飞往祖国的南部边陲,从此穿梭在凝冷的校场,遵照着军人的荣誉与耻辱。”
“知耻而后勇”
驻地晴朗的夜晚必然繁星满天,让这个北大学生时而生出“依北斗望京华”的感慨
虽然豪情万丈,但从一个北大学生到合格军人的转变并不顺畅。
入伍第二天高明就挨了批评:当天班长要给他安排任务,正在叠被子的高明随口回了声“稍等”,结果班长厉言说,听到叫名字必须答“到”。
更难堪的是第一次出早操,点名时独不见高明,几分钟后在宿舍被叫醒的高明直愣愣地看着班长说:“这么早就起床了?”
班长曾经找教导员提出不带这个兵,理由是大学生“眼高手低”。不过几天后,班长改变了看法。当然,高明也再未“稍等”和迟到,原因很简单:知耻而后勇。
两个星期后,表现突出的高明已经做了副班长。胡明全再见到高明是新兵训练快结束的时候,一个标准的军礼,让旅长感觉“像个样子了”。
北大学生高明迅速展现了一个大学生士兵的素质:下连队第一次考试只有47分,但第二次时已经是营里前三名。
这个出身文科的大学生后来自学了《电子电路》和《机械制图》这些专业基础理论,不过这并不是一个加班加点的学习过程,“有些科目我很快就弄懂了,可别的战友还要学一个月,我也要为自己找些事干。”高明说。
但训练成绩是如此突出,以至高明在下连队不久就担任了某专业关键操作号手,而这个岗位一般是5年的老兵才能胜任。号位需要涉及五百多个口令,高明背完它们的时间是:半天。
不过他跟别人说自己一个多月才背完,“怕人家不信,个别战友背了一年还没搞清楚。”
他也是一个爱发表自己见解的兵,有一次作为第二炮兵优秀政治教员的教导员吴学军给全营官兵上完政治课后,高明“委婉地指出了授课中引文和表述的不当”。后来吴学军跟旅长说,每次讲课都加强准备,免得被高明看出错误。
2006年8月的时候,高明被领导叫去给96213部队全体军官上了一堂现代管理课,此时的他已经是旅里惟一的义务兵班长和义务兵党员。
但也有高明不“积极”的,比如在连队种菜。他解释说,自己认为正规军不应该干这个,不过后来想通了:这可以培养一种作风。
虽然从军艰苦,但军旅生活在高明眼中是富有诗意的。训练之余不能随意外出,而驻地晴朗的夜晚必然繁星满天,让这个北大学生时而生出“依北斗望京华”的感慨。
诉说自己的体悟
“我们不用将责任、奉献、吃苦挂在嘴边,我们这些被宠坏了的年轻人,都在努力”
就在高明在基层连队以“一个大学生的速度”成长时,第二炮兵的将军们敏锐地发现了这个符合部队内在要求的例子。
这显然是一个健康的形象――一个不矫揉造作,但又素质良好、训练刻苦的大学生士兵。
中央军委副主席徐才厚7月4日在刊登有高明材料的《国内动态清样》上批示说,“要吸引更多的优秀大学生入伍,促进基层官兵素质提高”。高明最终引起了军方高层的注意。
聚光灯打在了这个22岁士兵的身上,随之还有疑惑:毕竟,这只是一个参军一年多的兵。
在面对几十个记者的一次座谈会上,高明谨慎而坚定地为自己的角色定位:“我只是一个媒介。”他说,“诉说自己的体悟,让愿意参军的大学生们了解这条道路。”
此前,他曾在北大青年网上写了体验第二炮兵军旅生活的万字长文,几天中点击过八千,跟帖五百。而在本部队,高明在年轻士兵中已颇有影响,记者采访时就曾碰到他的“粉丝”,后来席间谈及,高明笑言:崇拜我的多了。
曾有人问高明,是否认为自己有责任在毕业后还回到部队?因为,“如果两年毕业后你挣钱去了,我怎么跟我的孩子说起你?”
高明回答:“像我来部队就是为了这身军装,穿上军装我就满意了;如果说我后来为了钱去当商人,挣了很多钱,我也非常满意。经济建设领域的英雄同样是英雄。”
他说:“应该改变某种传统观念,你是不是应该这样跟孩子说:高明大学的时候,选择了参军入伍,尽了两年的义务;脱下军装之后又带着部队的历炼投入到社会中去。”
作为改革开放后出生的一代,高明显然更乐意展示自己作为普通人的逻辑,而避免附加太多的沉重。他在一篇文章中说,“我们不用将责任、奉献、吃苦挂在嘴边,我们这些被宠坏了的年轻人,都在努力。”
横戈原不为封候
他抄录了明末名将袁崇焕的诗:“杖策只因图雪耻,横戈原不为封候”
北大光华管理学院党委副书记冒大卫代表北大来看望高明,他同时带来的还有光华管理学院院长张维迎的口信。张在表示为高明感到骄傲之余,也希望高明能有一颗平常心。“我们怕他因为少年得志而束缚了自己。”冒大卫说。
事实上,这个“80后”的年轻人已经习惯于消融那些可能夸大自己的色彩。“最好的结果是大家记得一个大学生参军的梦想,但忘记我。”
他在4月份的一篇文章中说,“2005年12月,我来到军营,2007年11月,退役返校。该来,则来;该去,则去。”
高明曾在晚上熄灯后阅读专业资料,这看起来是一个刻苦学习的传统例子,不过他不喜欢被记者着墨,“做过这样的事,但我不建议引导这样的趋势”。
提到传统价值观的时候,他会回想起自己是看赖宁的故事长大的,但“钦佩他的精神,却不会像他那样去救火,因为他首先要保护自己才对”。
他也会老实地跟你说,自己当初参军没想过太多的意义,后来别人不断问起,才想“是啊,为什么”。然后回头在内心寻找原因,跟别人解释。
而他试图跟大学生们所传达的是:这是一个不改变你人生轨迹的选择,如果你向往军营,并愿意付出两年时间,那么你可以为这支共和国军队的信息化贡献自己的力量。而就自己的感受看,这两年军旅生活绝对值得。两年后,你可以重回曾经的道路。
他也会跟你分析利弊,“从经济学看,这是一个双赢的进程。”但他也依然承认诸如理想、责任、光荣这些词汇在自己价值坐标上的地位。
但无论表现得如何“普通”,这个22岁的年轻人显然是向往豪迈和刚毅的。他在一篇文章中抄录了明末名将袁崇焕出京赴辽时所作的一首《边中送别》,其中一句说,“杖策只因图雪耻,横戈原不为封侯。”
不过他喜欢的另一首现代诗或许更符合他的年龄和心境:“想象穿过泥泞 / 给橄榄绿的年龄 / 镀上了一层水雾 / 于是在关于战争、硝烟 / 抑或生与死的传说里 / 萌生出了 / 绿色的梦。”
采访结束时,当地部队给记者送行,高明掺杂在众多普通士兵中间,不声不响地一起搬送行李箱。此前他曾半开玩笑地要求说,“采访‘折腾’我一个人就够了,不要去打扰我的战友。”
至少到现在,这个被赋予荣誉的年轻人似乎没有忘记,自己和这些扛着“一道杠”的士兵们,依然是兄弟。
“作为导弹部队,我们不仅需要传统意义上的‘老黄牛’”
“高明的意义不是他为部队做了多少贡献,而是他背后所代表的让大学生参军的趋势。”第二炮兵政治部副主任邓天生少将说。这位将军期望从高明一个人,引领出“高明现象”,从而吸引更多的大学生走入军营。
高明曾利用闲暇时间写了一份2万字的材料,订正了几本导弹教材中就同一问题表述有些差别的地方,材料后来送到邓天生少将手中,这位冷静的将军找了第二炮兵装备部的副总工程师鉴定材料,副总工程师给予了相当的肯定。
“我们比较吃惊。”邓天生说,“认识到了大学生士兵的素质。”
而高明的背后,是一支军队的急迫,众多第二炮兵的高级军官们正为提高兵员的素质而焦虑和努力。
高明所在的96213部队的上级基地(军级单位)政委唐国庆少将说,部队现在依然以初高中生士兵为主体,有的士兵学历还掺杂了不少水分,“这些战士虽然很努力,很刻苦,但是掌握专业技术的能力和形成作战能力的周期差距明显。”
他以美国为例说,大学生士兵占其兵员的20%,而中国的数字是对方的四分之一。一位96213部队的军官对本报记者直言,技术是第二炮兵立军之本,“作为导弹部队,我们不仅需要传统意义上的‘老黄牛’,还需要懂技术的人才”。
广大的大学生群体正被第二炮兵的将军们注意,他们引用数字说,今年毕业的大学生有496万,其中有四分之一的人无法在当年找到工作,这样有一百多万大学生将处于闲散状态,而军队每年需要补充的新兵不过几十万,“这个资源非常丰富,我们应该好好利用。”
“部队拥有的高精尖武器装备将会越来越多,大学生士兵在掌握和使用现代化武器中,有着初高中生士兵不可比拟的优势。”唐国庆说,“我们需要高素质人才特别是高明这样的优秀大学生士兵群体的愿望,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迫切。”
高明所在的基地近几年征召了九百多名大学生干部和士兵,唐国庆说,虽然有的刚到部队时也有些抱怨,存在一些明显的缺点,但他们变化很快,“都有着不俗的表现,感觉大不一样”。
军方提供的数据说,这九百多人中,101人走上了连营团主官岗位,68人成为基地和旅团技术骨干。
另一方面,现在去地方招兵并不像过去那样多是优秀人才,旅长胡明全说,某省的一个县,给了200个指标,但参加体检的只有180人。“很多都是待业青年,或者辍学的人。”胡明全说,这些兵员素质参差不齐。
大学生士兵群体可以带来的显见好处是,缩短部队的训练周期。“有些基础课大学生学过,剩下的课程他们自学能力也很强。”以高明为例,一年时间完成了一般士兵需要5年的训练科目。
“有人退伍的时候都未必弄懂了专业,大学生士兵们一年就可以形成战斗力,还有剩下的一年可以用。”胡明全说。“10个士兵里面有3个大学生士兵担任重要岗位就可以起到关键的改变作用。”
不过将军们所期望的不仅仅是这些,他们期待这个群体能给部队带来多方面的更新。
“大学生士兵群体的民主意识比较强,部队需要改进管理,过去动不动就劈头盖脸地批评的办法是不行的。”第二炮兵政治部副主任邓天生说。
唐国庆说,大学生士兵群体,给部队的政治工作、军事训练、管理教育、官兵关系等带来了全新的活力,但同时也给军官的思想观念带来了冲击。“通观高明在部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的表现,这种活力和冲击的脉络清晰可见。”
“高明式的大学生士兵受过良好教育,他们追求公正、民主、信任的管理环境,渴求人文、科学、和谐的管理氛围,喜欢用挑剔的眼光去评判我们的管理方式。”唐说。
“这使我们部队平时开展的灌输式、说教式教育受到挑战,与大学生士兵多元化的思维、多样性的需求不相适应。必须改进教育方法使政治教育更具针对性实效性。”
不过改变并不容易,众多的基层军官担心大学生“想法多,不服管”。
“这个看法是误区,大学生群体自制能力强,懂事理,知道高压线在什么地方。”一位第二炮兵政工军官说,“基层反映大学生士兵没有不服从的,不服从的是文化程度低的,他们一旦想不通就走极端。”
而旅长胡明全说,“部队基层军官长期形成了‘填鸭式’管理,喜欢想法少的兵,大学生士兵来了对我们的军官素质也提出了挑战,你说了人家不服说明你自己素质不好。”
军队对让大学生参军已日趋重视,基地政委唐国庆说:“这是时代的需要,更是一种必然趋势。”
高级军官们希望能有具体政策配合他们的想法,一个信号是,部队已经出台规定,入伍两年且表现优秀的大学生士兵,可以直接提干。(记者 马昌博 王永孝 陈寿富 余文武)
-资料
第二炮兵的“前世今生”
中国人民解放军战略导弹部队(第二炮兵,简称“二炮”),由地地战略核导弹部队、战役战术常规导弹部队及相应保障部(分)队组成,是一支由中央军委直接领导指挥的战略性兵种。
1966年7月1日,中央军委发布命令,宣告第二炮兵正式成立,第二炮兵的名字由前总理周恩来命名。同年10月,战略导弹部队用中国自行研制的地地导弹“东风二号”,成功地完成了导弹与核武器结合试验,结束了中国“有枪无弹”的历史,中国导弹核力量由此形成。
20世纪70年代中期,中国战略导弹部队组织了规模宏大的导弹团远距离机动作战实弹发射演习。1980年,中国在太平洋海域成功进行了洲际运载火箭的全程飞行试验;1984年,二炮开始担负战备值班任务;同年10月1日,第二炮兵第一次公开接受检阅。
1996年3月,第二炮兵接受了中央军委赋予的向东南海域进行导弹发射的训练任务。这是二炮首次公开展示其战斗力。
经过四十多年的发展,中国战略导弹部队武器装备初步形成固体与液体并存,核导弹与常规导弹兼有,近程、中程、远程和洲际导弹齐备的武器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