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莜面栲栳栳”的传说

唉,吹嘘自己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 。。。。。。
打印 被阅读次数

“莜面栲栳栳”这几个念起来很绕口的字经常被晋北地区的人称为“栲栳栳”,一般的人不但不认识这几个字如果没有山西文化,估计也不知道“栲栳栳”是什么意思。

“莜面栲栳栳”是晋西北地区民间的主要家常面食。著名歌唱家郭兰英演唱的山西民歌中有“……交城的大山里,没有那好菜饭,只有莜面栲栳栳,还有那山药蛋”。

“莜面栲栳栳”是一种山西山区普通的杂粮便饭,据有人考证“莜面栲栳栳”距今已有1000余年的历史:隋文帝杨坚次子杨广为太子,唐国公李渊力谏不纳,被贬为并州(太原)留守。途经灵空山时,不料身怀六甲的李夫人要临盆分娩,只好借宿灵空山古刹盘谷寺,生下公子李元霸。李渊滞留该寺,常与老方丈谈论天下大事。一日,老方丈对李渊说,我夜观天象,近日天下大乱,群雄恶战,将军应养精蓄锐,将来必成大业。今日我让香积房给你做顿稀罕饭,吃了之后定会精神焕发,体强力壮。于是老方丈将莜面“蜂窝 ”筒筒端了出来,李渊蘸上辣椒吃后,顿觉神清气爽,便问是什么饭。老方丈说是用莜麦面做的,形似“蜂窝”,所以当地老百姓称其为“莜面窝窝”。后来李渊当了皇帝,便派老方丈到五台山当主持。老方丈带领众僧赴任中,路过静乐县,看到当地盛产莜麦,便把制作“莜面窝窝”的技术传给静乐人。从此莜面窝窝成为静乐人的待客饭。后静乐人看见这种窝窝象存放东西的直筒“栳栳”,便将窝窝改称为“栲栳栳”。

于是这种民间面食传遍了山西、陕西、内蒙、河北、山东等地 ,成为当地人民的家常饭。


莜面的原粮叫“莜麦”,也称“燕麦”、“玉麦”。已有2500多年的种植历史,是山西省晋东南地区沁源县首屈一指的粗粮品种。“莜面”可制作的花色品种很多,“栲栳栳”是其代表。该制法关键有三:一和面,二搭卷,三火候。和面必须沸滚开水,一般是由身强力壮的小伙子负责,加以烧开的水,用擀面棍搅拌成面团,必须趁热将其揉精。稍晾揉成光滑面团;趁热搓条,揪块,放在光净的石板上,用手掌推出形如人舌又薄又匀的长片儿,接着用手指往起一挑搭即成圆筒形,一个挨一个整齐地排立在蒸笼上,象蜂窝一样,蒸10分钟即熟。

也有传说:招待贵客的“栲栳栳”是要在主人家里的处女的胳膊或者是腿上搓出来的,以显珍贵和郑重。不过,根据晋北的民俗,这种说法应该不成立。话又说回来了,如果是在大腿上搓出来的“栲栳栳”我也吃不下去呀。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