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最震撼人心的镜头
作者: />卡卡-罗特
最震撼人心的镜头撼人心的镜
1.时代广场的胜利日
这是一张极其经典的照片,作为二战胜利的象征被广为流传,又是人类最美好爱情的见证! 当二战结束的消息传到纽约的时代广场,一位狂喜的海军士兵搂过正在身旁的陌生护士热烈地亲吻着她。旁边的人则报以会心的微笑:毕竟胜利来临了,是值得高兴的事!照片出现于《Times》杂志(时代杂志),是反映战争结束后人们轻松欢乐心情的优秀作品。它不饰雕琢,清新自然。40年后,摄影者阿尔夫里德.伊森斯塔特在报上刊登寻人启事找到了当年的这两位照片中的男女,他们已成了子孙满堂的爷爷和奶奶。
这是有关接吻的著名照片中最早的一张。面对这张在公共场合抢拍的照片,今天的人们可能会想到肖像权,隐私权这样的字眼,实际上它的确引发了一场肖像权的官司。但这并没能阻挡它在全世界流传。
3.她叫玛格丽特·马瑟
这幅坐姿人体使韦斯顿的人体摄影达到巅峰状态,也是人体摄影最伟大的经典之一,并由此产生了一系列抽象的人体艺术。
4.玛丽莲·梦露
此照之所摄,是60年代美国好莱坞著名女明星玛丽莲·梦露。虽然布列松是在梦露不经意时抓拍了此照,但从这一凝固的瞬间里,还是抓住了模特的天生丽质和娴雅风度。
5.旋转的温达
这张照片是杜瓦诺斯1953年在一条大街上拍的。这期间,他拍摄大量温达的照片。温达在她父母的马戏团工作,实际上她是一个脱衣舞表演者,被称作“激情的蜗牛”。对“温达”的着迷来源于她的表演所带来的强烈对比:表演场里黑乎乎的,条件极其简陋,连街头苦力都可以进去看她的表演。外面则十分明亮。这明确地显示了公共场所和隐秘场所的对比。
9.受伤的女子
这幅照片是摄影史上的经典之作。一个受伤而只绑绷带裸睡的女子,是那么安详而不带一丝猬亵。显示了布拉弗观察事物的能力:摄影是人们经历多年的努力结果,并且会继续开拓下去--摄影必须去改善人的形象去和生于斯的环境而努力。人和环境是多样性,且经常会改变的,我们要把观点放在上面,才有可能使影像表现永保丰富。
10. 面试
罗伯特.杜瓦斯诺[法]巴黎 1953年
前面求职的姑娘正接受“面试”。巨大的失业数字令歌舞厅老板有了挑三拣四的权利。
1953年,著名的摄影家罗伯特.杜瓦斯诺受《摄影记者》杂志之托,拍摄了一组关于巴黎马约尔歌舞厅的专题报道。对于当时生活十分拮据的杜瓦斯诺来说,接受杂志社这个合约意味着经济困难的缓解。但一向以拍摄严肃题材著称的摄影家,却在心理上很难接受以风月场为主题的报道任务。然而,当他深入到马约尔歌舞厅的生活中后,却发现这里也是整个社会的缩影,生活在其中的人们也可能代表社会文化的一部分。
当时的马约尔歌舞厅规模很小,只有仅能容纳400人的观众席,它还没有雄心去争取在歌舞演出界名播全球的地位。然而靠着为换一片面包的姑娘们的大胆的裸露表演,马约尔歌舞厅最终声名远扬了。
11. 你先请
猫米Terry和狗Tomson正在决定谁先下嘴。金花鼠Jim万万没有想到,主人刚离开家自己就要变成这两个“朋友”的晚餐。它们三个都是Mark家喂养的宠物。在主人面前,它们似乎是亲密无间的伙伴。
12. 被打捞的小猫
这并不是一锅小猫靓汤。8周大的猫咪呼噜噜太想知道主人的晚餐是什么了,它围者着面汤锅打转,直到一头载了进去……
13. 刺杀肯尼迪的凶手被枪杀
“奥斯瓦尔德出现了。我举起照相机,察觉到有人从人群中挤出来。他向前迈了三步。我按下快门。我直到听到了枪响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当人们向鲁比扑过去时我照了另一张照片。可是闪光灯不起作用,又来不及充电。我一直为第一张照片感到担心。我有没有过早地按下快门?差不多过了两个小时我才能够从监狱里下班回办公室去把照片洗出来。快门没有按得过早。”
镜子打碎了,两个孩子在拾碎片,其它的孩子则默默看着,像犯了错的大人们那样惶恐。与此同时,另外的世界则依然各自奔忙,这是1981年出版的《观察的方式》一书,68张系列街头摄影中的第14张,也是作者最得意的作品之一。
15. 枪
在纽约105街区,一个小流氓将枪直指摄影家的镜头。他只有11岁,却学会了一切狰狞。克莱因回忆说:当然,他手里是一把假枪,他正玩的也不过是美国孩子街头巷尾惯玩的游戏。但在我看,这一瞬间早已不再是儿童的游戏。
16. 裸跑者
在1975年英联邦橄榄球决赛上,包括伊利莎白女王在内的英国政要聚集在主席台上。这个体型优美的裸跑者-澳大利亚会计师米 歇尔.奥.布瑞恩正跑过球场的看台前。据报导,面对这个尴尬场面,女王差点晕过去。后来,布瑞恩以“有伤风化罪”被判三个月监禁
17. 撤退
这是在朝鲜战争中撤退的美国海军士兵。摄影者大卫.道格拉斯.邓肯别具匠心,真切的表现了当时极度的寒冷,1950年美国海军陆战队在朝鲜作战,冬季来临之前战况一直不错。当时麦克阿瑟将军的部队高估了自己的实力,以为他们会顺利推进到朝鲜北部,他们都意想不到地受到中国援朝军队的回击。史密斯将军的话使他们的失利更加出名:“撤退?他妈的!我们打错了方向”!
18. 穿衣的模特儿和裸画
画家为他穿著大衣的女友画一幅裸画,这是在塞纳河畔由摄 影师精心安排的一个“行为艺术”,最初的目的不过是想看 看周围的人对此有何反应。
19. (美国)大卫.伯内特 1984年
在多灾多难的非洲,埃塞俄比亚是一个山地、高原国家,由于众多的河流发源于此,人们又称这里是“东亚水塔”。然而由于殖民主义的掠夺,国内政治动乱不断,经济十分落后,连最好的水源也受到破坏,使这里连年干旱、颗粒无收。
这幅作品以特写的镜头展示了倍受干旱折磨的生活状况:一个十岁的男孩干渴到了极点。就像一棵被火太阳暴晒的禾苗,渴求着甘露的降临,但是没有甘露。小男孩出于生命本能的需要,跑到曾经有过水流的自来水管下去拼命吮吸着。这是他的生命之源,这是他惟一的生命之路。他双眼紧闭,古铜色的皮肤有如一尊渴望生命的雕像。然而,这里不再有水,结果会怎样?不言而喻。作品的强大感染力正在于此。
20. 日本军国主义发动的侵略战争,不仅严重地伤害了中国人民、东南亚地区的人民,而且也给日本人带来了巨大的伤害。战后由中国回到日本的林忠彦,看到满目疮痍的日本社会,深深地感觉到这一点。于是他用相机记录下战后日本的社会状况,并出版了以《动荡的年代》为题的大型画册。他拍摄的主要是日本战败后的儿童、妇女和知识分子的悲惨生活状况,以其真实、生动、触目惊心的作品唤起人们的良知,看清侵略战争的本质,呼吁人们共同起来,保卫和平,争取重建美好的生活。
这幅作品表现的是两个学龄儿童失学流浪街头,虽然衣不蔽体、食不饱肚却大吸拾来的烟头。这个拍摄于五十多年前的照片会让人们深深记住历史的教训。
21. (法国)罗贝尔.杜瓦诺 1952年
杜瓦诺热爱生活,热爱人们,因此在观察生活时,总是兴致勃勃。在他的眼睛里,富于创造性的大艺术家毕加索就像一个孩子,睁开大眼睛好奇地看世界像得了多动症似的不停地折腾。而毕加索的雕塑,绘画的抽象又令人想到生活中的许多用品。对毕加索的印象,对手指面包的印象结合一起,便给了杜瓦诺的灵感。
毕加索像一个饥饿的孩子等待早餐的开始,巨手扒在桌沿上。其实画家的巨手就是面包,这种误识与错位,与毕加索的渴望眼神配合起来看,堪称一幅幽默感十足的作品。
幽默,这是智慧与自信的表现。
幽默,这是生活的调味品,艺术的俏皮话。
22. (美国)于达.帕索夫 1992年
在二战中饱受残害的犹太人集合起来,用犹太人复国主义的思想统一行动,于1948年成立了以色列国,强占了巴勒斯坦的土地。第一次中东战争结束,以色列不仅占领了英国所托管的巴勒斯坦的56%的土地,而且多占了22%。联合国在加沙建立起难民营,几十万男女挤在帐篷里等待回家。这一等就是四十多年。在等待中,他们除了罢工、罢市、丢石头、丢汽油弹攻击占领区的以色列士兵外,极端分子还主张以恐怖手段来实现收复失地的目的。武装到妇孺就是其中的具体步骤之一。
战争将两个民族置于种族对立的境地。它从不允许有站在中间地带,没有人有理由拒绝武器。
可是,老妇人仍然拒绝了武器。她的理由是反对这样一个战争轮回:巴勒斯坦人杀以色列人,以色列人杀巴勒斯坦人。
23. 瘦削的腿脚和手臂竞能从狭窄的铁栅缝里伸出。怒吼的嘴巴隐约可见,这所“模范监狱”究竟“模范”到了什幺程度,也就可想而知。布列松善于在日常生活的场景里发现隐藏着的问题和内在矛盾。他说:“摄影,意味着在若干分之一秒的时间里,同时认识出现象的本质,又能快速地把有含意的形式,严密地组合起来。这是一种使自己的头脑、眼睛、心灵同时集中在同一个轴心上的活动。
24. 震惊世界的“世纪之咬”
杰达.杰克本森[美] 1997年
1998年世界新闻摄影比赛获奖作品
迈克.泰森在拳击场上将对手埃文德.霍利菲尔德的耳朵视为猎物而肆无忌惮地撕咬下一大块,就此泰森再次扩大了知名度。事故发生在1997年6月28日拉斯维加斯举行的一场重量级拳击赛的第三局。泰森受到取消比赛资格、罚款、禁赛等处罚,他还不得不退还3000万美元的酬金。目前霍利菲尔德受损的耳朵已由外形整容师进行了补治。
“他可以说一个凶狠异常的‘野兽’,性情暴躁,他的拳术同他的长想一样令人恐惧。在拳场上他打得对手无地自容,在家里他打得他的女人伤痕累累。但是出狱后的他好像更加野蛮了,那个震惊世界的‘世纪之咬’,咬得霍利菲尔德心有余悸。不过我十分欣赏泰森在场上的英武形象。如果他能做我的保镖,我会非常开心。但他千万不要把我也给打了。” ----------这是麦当娜对泰森的评价
25. 维吉 1952年 纽约
往腿上抹金粉准备上场的脱衣舞女对门边那个怒气冲冲的男子无动于衷。斑驳的墙壁和杂乱的物件与前台并没什么共同之处。维吉从不让他的人物从环境中分离出来以简化画面,也从不害怕闪光灯在人物身后留下阴影。他的意思是:“我(摄影师)在,我抓拍。”完全美国式的直率。
20世纪40年代纽约的夜幕中,出没着一位肥胖的摄影师。他穿在身上的服装是昂贵的订制品,但看上去却如同地摊货。他的头发散乱、眼光迷糊——这些都并不妨碍他以比警车还快的速度赶到犯罪现场,拍出世界上最好的凶杀照片。
他的一生都在纪录大都市的夜晚,这是一个与白天截然不同的世界,在黑暗中,一切都以更无耻、更荒唐、丑恶、更肆无忌惮的方式展现出来。而这一切又都暴露在这位摄影师的闪光灯中。这位摄影师便是著名的维吉。
维吉的大部分照片有如棒球棍猛击膝盖一般直接。没有任何东西妨碍你对它们的理解,它们甚至不需要标题。与大多数摄影师不同,维吉拒绝戒律,也没有发展出一套理论。他对技巧是如此漫不经心,以至他的早期杰作曾被指责为潦草马虎。
艺术也未给维吉造成任何麻烦。由于他不懂绘画和雕塑。对艺术史或摄影史所知甚少,他从不费心去考虑与艺术有关的东西。他从他的被摄对象中看不出什么象征意味。他使用相机并非为了去歌颂他所拍摄的人们,他只是为了谋生,一种狭窄但不乏闲适的生活。他所希望的是自由自在地去当维吉:一点名声,一点钱(不用很多),和一些女人。他获得了这一切,并且他还赢得了艺术家的头衔。在他死后,他的招牌常常以“著名维吉的正宗作品”的形式出现于编辑们的广告语里。
当他还很年轻时,维吉便散发出一种中年的气息。他那不安分的黑眼睛略微有点迷糊,长长的卷发缺乏梳理,手里拿着相机,嘴里还叼着抽了半截的雪茄。在冬天,他看起来似平与他皱皱巴巴的衣服融为了一体,而他所有的口袋里都塞满了胶卷、镜头以及各种小仪器。
到30岁时,维吉变得很胖,体形松松垮垮。后来等自己有了钱,他在伦敦找到一个著名裁缝做衣服,并坚持所有部分都做大两英寸。他不喜欢被衣料紧紧贴住的感觉。几小时后,维加穿着有如纽约街头手推车贩卖的衣服高兴地离开了。
26. 奥马伊拉的痛苦
1985年11月13日,哥伦比亚鲁伊斯火山突然爆发,山上的积雪融化后夹杂着泥石流顺坡而下,几乎吞没了附近的阿麦罗镇,造成了毁灭性的灾难。火山爆发后的第三天,美联社的法籍摄影记者富兰克福尼尔赶到现场采访。在现场发现一个叫奥马伊拉的12岁小姑娘被两座房脊卡在中间不能自拔,她的脊椎已被砸伤,尽管福尼尔曾经当过外科医生,但此时也无能为力。只有在他拍下小姑娘那美丽而坚强的面孔的同时,不时同她交谈。希望增强她生存的力量和信心。待救护人员赶到时,她已在泥浆里浸泡了60个小时了。虽然小姑娘接受了治疗,但还是死了。福尼尔从始至终守候在奥马伊拉身边,一直拍到小姑娘下葬的最后一个镜头。翌年这组照片获第29届WPP突发新闻系列一等奖,其中充分表现小姑娘横遭灭顶之灾时仍能保持神情镇定自若的这张被评为1985 年年度最佳新闻照片。
27. (法国)亨利.卡蒂埃--布列松 1954年
这是都市生活中一个极平凡的场景。星期天,学校的假日。一个孩子——显然平时很顽皮——被派到街上去为爸爸买啤酒。可贵的是,作者捕捉了孩子十分自然真实的情绪:被委以重任而洋洋得意,特别是在虚化街景和女孩子们称赞他的眼光的烘托下,使他的神情更加突出。
这种生活场景的瞬间,具有自然生动、令人玩味的情趣,显示了抓拍的魅力。
28. 在世间万象中,用相机的取景框去截取恰当的空间,在人物千变万化的动态中,用快门凝固下一个瞬间的定格,这是摄影独有的纪实本领。
年轻的柯特兹在街头抓拍人所常见的寻常景象,为人们留下认知生活与耐人寻味的生活场景。这位在街头流浪卖艺的音乐家引起了柯特兹的注意,他特别注重拍摄这位盲人的颜面,虽然是盲人,但从这张面孔可以看见充满自信与对理想的向往,柯特兹感慨地说:“如果他生在巴黎、伦敦、柏林,肯定会成为一位出色的音乐家。”
作品的生动性还在于环境的烘托,同行的孩子与观望的孩子一前一后衬托出主体人物。
29.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法西斯对苏联的侵略,给苏联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为了抗击法西斯,苏联人民牺牲了两千万人,几乎第一家、每一户都有亲人牺牲。
这幅作品拍摄于1942年,是在德国法西斯撤离苏联卡契城之后拍摄的。
激烈的战争结束了,敌人撤走了,乡亲们涌到战场上寻找自己的亲人。在冰冷的、坑坑洼洼的、泥泞的土地上,人们在寻觅着、辨认着亲人的尸体。近景中那位抬起双臂号啕大哭的老母亲,似乎辨认出尸体正是自己的孩子。中景中正在弯腰察看的妇女,远景上默默致哀的人群,构成一幅悲痛至极的凄惶场面。
作者从寻尸者的角度去拍摄这个动人场面。但是在当时只宜宣传苏联红军的英雄气慨,便没有机会发表。直至二十多年后,1965年反法西斯战争胜利20周年,这幅作品才被拿出来展览。它不仅在苏联,而且在意大利、美国、德国、法国等国纷纷刊登,反响热烈。作品以此来控诉战争给人们带来的巨大伤害。
30. 苏珊.温丝特[美]纽约 1997年
1998年世界摄影大奖赛获奖作品
只要有两个小时不注射海洛因,戈罗瑞娜就会发狂。发狂的戈罗瑞娜看上去很可怕,她会不停的撕扯自己身上的衣服,并在胸前的皮肤上留下斑斑血痕。她嘴里发出野兽一般的声音,扭曲的面孔上涕泪横流,有时还会在垃圾堆里不顾一切地滚来滚去。不难想象,在这种时候,戈罗瑞娜已不是朋友们所熟悉的那个戈罗瑞娜了。
31. 庄重与浪漫似乎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性格、不同的状态、不同的情绪、不同的时代特征。
德马克林却将二者天衣无缝地融为一体,将人物个性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这位年轻的女郎,秀美而健康,她深知这一点,于是极为庄重的姿态中双眼沉稳、率直地直视摄影师,直视我们。不容回避,要你说出是爱是恨。而在庄重的形象中,秀发凌乱,上身裸露又十分浪漫。这是一个十分有人性与个性的形象,一位模特曾说:“很多摄影师都把我们当做静态生活中的苹果或者别的什么来拍摄,从不把我们当成自己。德马克林却不同。他总是抓住我们的个性。”他努力使拍摄对象的个性更加耀眼,更加灿烂,他以博大的胸怀,澎湃的激情准确地表现丰富的人生。
32. 人的生存离不开衣、食、住、行。这是生存的物质条件。这位年纪不小的码头工人,在这方面大约没有什么为难之处。然而人的生存还有“性”的需求。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对于成看的男人,“好色之心,人皆有之”。而由于收入、住房、时间、理想等等方面条件的限件,社会上便出现了许多“单身汉”、“独身女”。
人性的上进性与乐观性使一切人生的难题都迎刃而解。且看这位强壮的中年男子,满墙贴的都是绝色美女,下了班,吸着烟,躺在床上,悠闲自得的一个一个地欣赏,岂不是很惬意的生活。这位来自下层的工人却深得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精神恋爱”的真髓,任爱心随意漫游。这是生活中颇具幽默感的一个镜头。
33. (美国)帕特里克.德马克林 1975年
德马克林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时装摄影师,而且是一位超群出众的肖像摄影大师。他拍摄的人像作品,每一张都散发着自然的魅力,传统人像中的一本正经,另类人像的不伦不类,在他的人像作中均无踪影,有的是质朴的表情、自信的眼神、坦诚的率真与你对视,与你会心,“我就是我”的自信与坦诚,令人直接感受到人物的心灵。
经典的传统首先在于精湛技艺的运用,影像的细腻、影调的丰富、构图的简洁、主体的突出,都恰到好处而无可挑剔。
艺术需要创新,于是许多摄影者千方百计在画面上寻求与制造刺激点。其实这幅作品告诉我们,精美得无可挑剔就会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
34. (美国)帕特里克.德马克林 1976年
明亮的阳光,灿烂的阳光,是生命之源。有阳光,才有万物的生长,才有茁壮的生命。
在大山大川之间,万物之灵的人,万美之荟萃的人,耸立其间,这是多么壮美与豪迈的形象。
作者正是基于这样的构思,塑造了一个现代的、浪漫的经典形象。背靠大自然,令我们想起了不朽的《蒙娜丽莎》,作为人文主义觉醒的象征,她把自信的微笑洒满全世界。而今天的新女性,却以更加理性与冷峻的目光投向远方,千年人类衣着文明随风飘洒,与浓云似的黑发形成对应,而打破传统,敞胸露怀地迎接阳光,溢发出现代人情怀的浪漫,时代前进了,我们不妨把这个形象与维纳斯——蒙娜丽莎一脉相承地贯穿起来欣赏。
35. (美国)道格拉斯·马丁1957年
1955年,美国黑人为争取种族平等的斗争从蒙哥马利市开始。当时的黑人牧师马丁·路德·金成为运动的领袖,他主张非暴力的斗争,在争取种族平等运动中享有无可争议的领袖地位。斗争逐步取得了很大的成果。1957年,美国政府废除了许多不平等的种族歧视制度,这幅在荷兰世界新闻摄影比赛荣获年度大奖的照片,十分典型地记录了当时生动的情景。
1957年,阿肯色州的小石城刚刚宣布解除种族隔离,黑人女学生多罗茜·考茨和其他八名同学考入当地中学,但是遇到种种阻挠,结果,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派1000名空降兵到该地护送这九名黑人学生入学。但是,军队能压服暴徒,却压服不了根深蒂固的腐朽观念。这幅作品中,一群男生在黑人学生后面出洋相,校方的两个护送人,神态也截然不同,一个是
坚定神圣地履行职责,一个是很不情愿地鄙视态度,似乎代表了美国人中对废除旧制度的不同态度。令人起敬的是黑人学生脸上流露的庄重与自尊,她勇敢地走进充满敌意的校园,只是为了捍卫黑人受教育的神圣的权利。
36. 零斯特.法斯[美] 南越 1964年
获1965年普利策新闻摄影奖
持刀的南越士兵在一个被俘的平民身上找到了强硬的感觉。装备、力量上的悬殊令越南人一度飞扬跋扈,这种情况下的每一次受挫都打击着他们的信心,也令他们更残忍。
霍斯特.法斯为美联社报道越南战争已有多年了。1964年1月,他从直升机跳伞进入战区,走过了村庄、稻田和丛林,经历了街头巷尾的激战,无数次的审讯和行刑。他说:“我总是独来独往。我从不参与,从不提建议,以此来让军队接受我的存在。我只是拍几幅照片,然后就消失。”
一天,法斯和一支南越部队遇到一个越共可疑分子。法斯说:“派去审问的士兵通常都十分粗鲁地对待这些人。如果俘虏不说,就会受到伤害;即使说了,也会受到伤害,甚至被处死。”法斯还谈到他用自己的方式拍摄战争照片的经验。他说:“如果确实是一个太独特的事件,一个疯子,我们就不用这张照片。如果这事件并不是独立的,甚至经常发生,我们就刊发。譬如“罪恶与惩罚”这幅照片,它讲述了在漫长的令人厌烦的战争日子里越南的苦难。我针对的是那些只知道读报纸的人。”
法斯的照片也展现平民的苦难,约有超过100万人在越南战争中死去。“战争初期经常在人口密集区发生战斗。身为摄影记者,你必须同军队一起在空袭之后进入村庄。战争中平民的伤亡是最惨痛的。”这位记者说。他的人道精神使他最终获得了普利策奖。
37. 作者:(美国)刘易斯·海因
1925年海因对于劳动者的拍摄,不仅有出于同情而对不良生活与劳动状况的揭露,而且有对工人强壮的、英姿勃发的劳动状况的赞美,从中看出劳动者的力量和智慧。
他的镜头有爱有恨,这正是海因作品的感人之处。揭露应予纠正的事情,这是大恨的表现;赞扬应该发生的事情,这是大爱的表现。因此,他的作品出于平凡的写实,却有着打动人心的力量和崇高的社会价值。
这幅表现工人与机械的作品,被视为表现劳动者的经典之作,紧握扳手、弓身屈臂,这是力量的表现;聚精会神、一丝不苟,这是精神的表现;强壮的身体、绷紧的筋骨和隆起的肌肉,这个有如雕塑的形象告诉我们,劳动不仅创造了客观世界,而且塑造了主体的健美。强光恰恰照射在主体上。工人,这是工业文明时代的主人。
38.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法西斯对苏联的侵略,给苏联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为了抗击法西斯,苏联人民牺牲了两千万人,几乎第一家、每一户都有亲人牺牲。
这幅作品拍摄于1942年,是在德国法西斯撤离苏联卡契城之后拍摄的。
激烈的战争结束了,敌人撤走了,乡亲们涌到战场上寻找自己的亲人。在冰冷的、坑坑洼洼的、泥泞的土地上,人们在寻觅着、辨认着亲人的尸体。近景中那位抬起双臂号啕大哭的老母亲,似乎辨认出尸体正是自己的孩子。中景中正在弯腰察看的妇女,远景上默默致哀的人群,构成一幅悲痛至极的凄惶场面。
作者从寻尸者的角度去拍摄这个动人场面。但是在当时只宜宣传苏联红军的英雄气慨,便没有机会发表。直至二十多年后,1965年反法西斯战争胜利20周年,这幅作品才被拿出来展览。它不仅在苏联,而且在意大利、美国、德国、法国等国纷纷刊登,反响热烈。作品以此来控诉战争给人们带来的巨大伤害。
39. 二战期间,在德国及被占领土地上,纳粹建立了几十座集中营。最令人毛骨悚然的是奥斯维辛死亡营,那里接连几个月每天用煤气要杀死12000名受难者。
美国军队在1945年4月11日占领了德国东部的布痕瓦尔德集中营,发现其中有21000名快要饿死的幸存者和几千具尸体。
据官方统计,德国纳粹崩溃前的“最后解决方案”就是屠杀犹太人、斯拉夫人、吉卜赛人等,其中仅犹太人就有600万人被杀害。德寇撤走时,他们尽可能地把这些集中营销毁掉。成堆的尸体骨灰,装满头发的仓库就是活生生的证据。美国著名战地女记者怀特拍摄的集中营堆积如山的尸体的脚,令人触目惊心。法西斯的罪行通过照片被永远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40. 《法国夏特瑞城女奸被逐》(匈牙利)罗伯特·卡帕 1945年
法国夏特瑞城是一个小镇。在德国法西斯占领期间,一个法国年轻姑娘与德国人同居,并生下一个孩子。
1945年,德国法西斯战败,法国光复。人们在欢庆胜利时,没有忘记雪耻亡国之辱。于是在赶走德国人之后,又把复仇之愤发泄到这个曾经丧失气节的姑娘身上:把她剃光了头,驱逐出城。广角镜头生动地展现人们因年龄、性格、身份、性别等不同而表现的情绪,这幅作品堪称“世像百态图”。
卡帕的拍摄意图并非只是谴责这个“女奸”,更重要的是控诉战争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破坏与疏离,控诉战争为人们带来的可悲命运。如果没有战争,这个宁静的小镇,绝不会出现这样的闹剧和悲剧。
41. 在世间万象中,用相机的取景框去截取恰当的空间,在人物千变万化的动态中,用快门凝固下一个瞬间的定格,这是摄影独有的纪实本领。
年轻的柯特兹在街头抓拍人所常见的寻常景象,为人们留下认知生活与耐人寻味的生活场景。这位在街头流浪卖艺的音乐家引起了柯特兹的注意,他特别注重拍摄这位盲人的颜面,虽然是盲人,但从这张面孔可以看见充满自信与对理想的向往,柯特兹感慨地说:“如果他生在巴黎、伦敦、柏林,肯定会成为一位出色的音乐家。”
作品的生动性还在于环境的烘托,同行的孩子与观望的孩子一前一后衬托出主体人物。
《时装艺术家》是一幅世界名作。我们在观赏这幅作品时,最吸引目光的一定是站在正中那位身着黑色西装的时装设计师。尽管站在时装艺术家周围的女郎浓妆艳抹、衣着时尚,但丝毫不会使观赏者把视线从时装艺术家的身上移开。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效果呢?这完全是摄影家在构图时匠心独运、精密安排所赋予作品的艺术魅力。
现在我们来细心分析,不难看出,这幅作品的主体就是画面正中的这位时装艺术家,其他的人物和影像都是陪体,都是在为突出主体服务的陪衬物。笨拙的摄影家拍出的群体人像合影,往往是“一视同人“,分不清主次,这大概是一个普遍的现象。而《时装艺术家》的作者却与众不同,他运用了多方面的艺术手段,十分显明地突出了主体。我仔细欣赏,感到作品在构图上为突出主体人物最少在八方面作了精心安排:一是在站位上,主体占画面正中,陪体站在主体四周;二是在体态上,主体为正位,陪体为侧面;三是在面向上,主体面向观众,陪体面向主体;四是在眼神上,主体两眼有神直视观众,陪体两目微闭注目主体;五是在表情上,主体微笑可亲,陪体面无表情;六是在站姿上,主体挺直悠闲,陪体身弯曲线;七是在衣着上,主体庄重大方,陪体华丽轻佻;八是在色彩上,主体浓重,陪体浅淡。还应该提到的是,作者在背景选择上,选择了一幅人物画像,色彩、神态均与被摄人物有着极为密切的映衬作用,也对突出主体起了烘托作用。
我们欣赏这幅摄影名作,除了着重要学习突出主体的构图艺术外,还要在用光和色彩配置方面深加研究,认真学习。
《时装艺术家》的作者是英国著名摄影家密尔顿H·格林。
43 (美国)曼·雷 1924年
人体之美荟萃了天地间的万美。因此,许多摄影家都热衷于拍摄人体,但一般拍摄人体都是“如实纪录”,而曼·雷拍摄的人体,因此加入了主观,渗透了情感,进行了构思,于是,他的作品总有与众不同之处。
这幅人体作品给人最强烈的印象是形式感,这位女士的背景工整对称而线条优美流畅,令人想到小提琴盒的造型,何不把这种感觉强化出来呢?于是,曼·雷索性在女士后背画上两个所有提琴身上都有的音孔,摄影与绘画,现实与想象,似与不似,这种种不同都被曼·雷融为一体。他说:“我摄我所不欲画,我画我所不能摄。”总之,因为有着创造性的思维,对曼·雷来说,没有什么不可以,也没有什么不可能。
44. 1948年,史密斯被《生活》杂志派往科罗拉多州的克瑞米林拍一个工作中的医生。这次史瑞米林之行也促成了史密斯第一本摄影作品集的诞生。史密斯曾经作为战地摄影记者随美国空军来到了太平洋战争的战场。但最终,由于他的成果不受编辑的肯定,史密斯被迫辞退。他认为如果使用得当,摄影将“促进改良和理解的伟大力量”,他认为实事摄影不在于事先如何安排,更重要的是其内容含能被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读者所领悟。就像这位抽着烟,端着几乎末碰的咖啡的杰瑞亚尼医生那样,史密斯也在捕捉着此际和下一时刻之间的人生的感觉。
45. 安德鲁·德斯塔[英] 英国 1993年 1994年世界新闻摄影比赛获奖作品
故意滥捕多年来一直是英国猎狐季节的一个特征。每个猎狐季节里都有意料中的事故发生,近年来人们已开始加强安全保护措施以防止那些人的蓄意破坏。这幅照片中,一个妇女正试图驱散萨里郡猎队的猎犬,想以此阻止猎队的滥捕。现在,猎狐这样传统的贵族活动已受到英国人越来越多的反对和抵制。
46. 雅哈.吉姆[美] 印度尼西亚 雅加达 1998年
1999年世界新闻摄影比赛获奖作品
1998年11月,雅加达北部彭巴关1区的教徒们一觉醒来时,发现他们作礼拜的寺庙正在被焚毁。被激怒的教徒立刻找到了6名涉嫌毁寺的异教徒,他们断然拒绝了寺院的求情,凶残地将6人私刑处死。
47. 图中是6名被害者之一,他被24名暴徒追赶到一小巷的死角处,遭到众人大砍刀、匕首、棍棒加石块的攻击。在被折磨致死后,暴徒首领当众割断了他的喉管。此事发生在印尼暴乱后期,警方对此采取的惟一行动,是在私刑结束后,移走了受害者的尸体。
印度尼西亚学生1998年5月中旬在雅加达议会大厦外集会,要求结束苏哈托总统的统治。在5月初,因为参加示威游行的学生被杀,引发了大规模的抗议活动,有着不同种族和不同宗教背景的数万印尼年轻人聚集到一起,要求对腐败政治进行清算。5月21日,执政长达32年之久的印尼总统苏哈托辞职。在此之前,并没有任何迹象表明他会屈服于抗议的压力。
苏哈托的辞职并没有结束该国动荡骚乱的书面。当各个团体在为填补权力真空而明争暗斗之际,无法无天引发的混乱在全国蔓延开来。数千商人被抢、被杀。其中华人的产业及人身安全受到首当其冲的侵犯,许多华人妇女在骚乱中被有预谋地强暴,他们的家园被抢砸成了废墟。
我对印尼厌恶胜过日本!!!!!
禽兽不如的国家,对我们华人犯下滔天大罪,如果今后有机会整印尼人,我一定整死他!!!
48. 1998年印尼暴乱,华人妇女遭公然强奸、残害
49. 埃罗特.欧文特[美] 美国 北卡罗林纳 1950年
在卫生间里,黑人用的洗手盆如此简陋,只有冷水,而白人的洗手盆却奢侈得多——冷热水管。
1954年5月17,美国最高法院依据美《宪法》第十四修正案,宣布公立学校种族隔离是违法的。这是美国第一次真正宣布黑人隔离制是违宪的、不合法的。在此之前,黑白人隔离制早已被肯定和实施,在几乎一切公共场合,黑人都受到白人的隔离,不平等待遇。黑人长期以来被剥夺的公民权利,并没有因1954年最高法院的决定而立刻获得。事实上,在争取平等的道路上,美国黑人还需付出很大的代价。
50. 比尔.卢斯特尔[美] 美国 印第安纳 1990年
美国印第安纳州的一家人在同意捐献遭车祸的孩子的器官后,悲痛地拥抱在一起互相安慰。
在美国印第安纳州梅里尔,1990年夏天,一个8岁的孩子遇车祸受伤,当他的家人同意将快死的孩子的器官组织捐赠出去时,家庭成员们互相安慰。拍摄这样一幅场景要求摄影师有坚强的意志,同情心和老练的技术。
51. 巴西 萨尔加多
即使在困苦中,即使在贫贱中,也不失坚毅与强韧,也不失自立与刚强,这就是人性的力量。萨尔加多以更多的理解、尊重、赞颂的态度拍摄的这位淘金者,虽然衣衫褴褛,浑身泥污,但仍令我们肃然起敬。在这个触目惊心的形象中,涌动着一般苍凉而粗糙的意志力。他显示了人的力量,人的自信,人的尊严,激起我们对劳动、对生命的尊重。
52. (匈牙利)罗伯特.卡帕 1936年
1936年,西班牙发生内战,匈牙利摄影家罗伯特.卡帕与他的未婚妻格拉达一同前去采访。
在一个共和军战士跃出战壕,准备向敌人冲锋的时刻,却被敌军击中。距离这个战士只有几米的卡帕迅速地反应,立即拍照,把一个生命被杀害的刹那间凝结在空中。
这幅作品发表出来,被公认为战地摄影的里程碑、空前的杰作,其价值在于:
1.直接显示战争的后果:残杀生命。
2.目睹过程的关键瞬间:定格形象。
3.现场与人物的绝对客观性:如睹其人。
4.超越个人命运的典型性:揭露战争。
这幅作品开启了战地摄影的新篇章,使得战地摄影成了最激动人心的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