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将至,物色凋枯。曾几姹紫嫣红,今却满目苍黄,人何能不伤感哉。然斗转星移,春荣秋枯,阴阳惨舒,盖天地之固序也。人之于天地,若沧海一粟,长空一萤,何以充大,敢寄己之喜悲于天地之物容乎?
然人之感物,并非皆因物色之所引。若落难君子,或迷途英雄,虽遇春和日丽之景,万紫千红之境,风清月洁之节,山青水秀之地,亦视之为残阳之落晖,灰瓦之浊露。其所谓心之灰灰而眼之昏昏也。反之,若遇一泻千里之运势,或业途顺畅,或钱源宽广,或情思融展,或知己新遇,虽霰雪无垠,阴雨霏霏,尘雾漫漫,浊浪滔滔,亦视作天展地开之兆,万马奔腾之象。其所谓心喜则物明也。由此而推之,古人 “情随境迁”,“心随物动” 之说缪矣!心寒若冰,虽孟夏之热浪不能化解,意气辽阔,虽严冬之霜雪所不能封锁也。醉乎山水非因山水之醉人,而乃人之先醉,而借山水之景以发耳。
人之借物发情之习可谓广矣,非限之于景物。某年少之岁,曾入牧童之列,牵耕牛畅玩于山川田野之间。有叟曰扁头者亦以牧牛为业。扁头无妻无子,家徒四壁,然有祖传竹笛一支。每携牛之郊,必奏曲以自聊。某悉听之,愈觉悦耳。后竟醉喜其竹笛之乐而不能自拔。今虽辗转飘零,沧海颠簸,凡遇竹笛之声,则心旷神怡,恍惚间身处昔日之山水也。此情于笛,非因笛乐之妙,盖由心忆扁头之乐所驱使也。
网络世界,虽无实物所系,亦循借物发情之理。想英特网内,网站数千,博克百万计。然除ID马甲外,别无一物。然亿万网民所能留连忘返者,非美景之所诱,而乃心动之所致也。某闲暇之时,倦意之刻,喜将平日所感所思载之于网文,贴之于博克,非现实之山水不能所托,盖吾之心动难有所发之途也。
何也?古之文人墨客,或隐居于野,或贵为高位。遇有所发之心,进可邀群友共聚而交会,退可游山水暂避而幽思,或放情高歌,或阴沉低吟,壅塞之思慨然得发。然而今之岁,山水为游人所占,庙堂为俗辈所霸,怀情之骚客,蓄志之文人,已无进展退避之所。夹尾隐身,缩头掩面,凄凄然游荡于网络,无有其它,盖欲求舒心达意之爽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