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10月26日 - 港府击退索罗斯


1998年10月26日

港府击退“金融大鳄”索罗斯




1998年10月26日,港府首次公布今年8月份为了反击被称为“大鳄”的国际投机者而动用的外汇基金数目及所持股票情况:从8月14日至8月28日入市扫货,港府共动用1180亿港元,33只蓝筹股均成为其投资组合成员。按当日33只蓝筹股收市价计,该批股票的市值高达1465亿元,政府的帐面利润达284亿元,回报率为24%。

今年8月初,国际货币炒家发动了继去年10月以来对港元的第四次大规模冲击。八月5日,以量子基金为首的国际炒家,在短短大半天内抛出近287亿港元(约37亿美元)的沽盘,扫入远期美电,沽售利率期货合约,同时散布人民币将贬值的谣言,以此作“杠杆效应”,狂沽港元,面对国际“大鳄”的狂撕烂咬,港府忍无可忍,果断托市,拿出七分之一的外汇储备放在不断缩水的股市上。尽管这种做法冒着很大的危险,但港府不能坐视国际炒家们动摇香港积极稳定的基础--联系汇率,更何况,国际炒家的投机活动已经严重妨碍了股票和期货市场的正常运作。

索罗斯令许多国家政府“闻之色变”,索罗斯的代表在大战来临5个小时前接受美国CNN电台的采访,志得意满他说“港府必败”,但很快他们就为自己这次投机行动付出了代价,损失十亿美元。

9月28日,在经历了一个比平常超出20倍、高达970亿港元的交易日和全港不眠之夜之后,特首董建华笑容满面地在会展中心宣布:香港守住了!联系汇率制度没有被撼动!经过此“世纪豪赌”,香港特区政府完全可以底气十足地对世界宣布,香港实行的是自由经济制度,但绝非某些国际炒家所宣称那样,是他们的“自动提款机”,一旦缺钱,只需在这个提款机上按几个钮就成了。

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由索罗斯为首的国际炒家们引发。他们先看准泰国内部经济发生问题,金融机构过分投资房地产,以致出现大量坏帐,于是抛售泰铢。泰国政府一度企图还击,甚至要求国际援助,但最终泰铢仍宣告失守,在汇率自由浮动下一贬再贬。  

1997年索罗斯在东亚转了一圈,转到哪,哪里就跟着遭殃,泰国、韩国、马来西亚、印尼,一个接一个陷入金融危机而导致经济危机直致经济衰退。日本、新加坡、香港也一样没有好日子过。
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的货币,除了台湾新元稍好些,也都跌得鼻青脸肿。孤独挺立的港元成了旷野里的一只兔子,随时都是盘旋在头顶上的老鹰的美食。挟着东南亚大胜的余威,炒家们已经在1998年初和年中狙击了几次港元,但都被港府击退。香港守住了汇市、利息市场和证券市场,损失却惨重,经济也跟着陷入衰退。与美元固定联系的港元汇率却始终是索罗斯等炒家们的目标。  

自从1997年香港政权移交后,以索罗斯为首的国际炒家把香港当成靶场,每隔数月就带巨资空袭香港金融市场,并透过声东击西手法,以狙击港元在恒生指数期货市场攫取暴利。   
众所周知,香港是亚太区最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而联系汇率便是这个国际金融中心的基石。港府一再声明,将坚守联系汇率不动摇,投资者和香港市民也从来没有怀疑过港府的决心,更值得一提的是,中国政府多次表示,将不惜一切代价,支持港府保卫联系汇率。然而炒家们总觉得联系汇率并没有想象的那样强大,总有一天会被他们击破,就如同他们迫使泰铢和台币等货币贬值一样。自1997年10月开始,炒家几乎利用了各种机会,挑战联系汇率,但均被港府一一击退。

从1997年5月开始,索罗斯狠施连环计,即通过外汇市场、股票市场和期货市场的互动作用,利用现货和期货两种工具,多方设下陷阱。整个狙击过程是一个三部曲。第一部是准备期,炒家们低息借入港币,作为弹药,并在期货市场上抛出港币,同时沽空期指;第二部是造市期,一旦外围市场出现有利于炒家的机会,便大肆散布谣言,疯狂抛售港元,迫使港府“挟息”,造成恒生指数暴跌,甚至借货抛空股票;第三部是收获期,当恒生指数暴跌时,淡仓合约平仓,炒家们带钱离去。这样的连环计,可谓万全之策。如果港府不“挟息”,炒家们便趁机借入更多的港元弹药,以备下次作更大的冲击。如果港府“挟息”,炒家们的计谋立即得逞。5月底,香港期指市场的未平仓合约多达8.3万张,是1987年股灾以来的最高位,这引起了港府的高度重视。

炒家们的连环计能否得逞,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前提条件是,要得到港府的“配合”。按照炒家们的逻辑,港府一贯奉行“积极不干预政策”,又要捍卫联系汇率,因此港府通过“挟息”这一招应付炒家自然是天经地义。   

就港府方面而言,尽管已化解炒家们三次冲击,但仍忧心忡忡,炒家有如饿狼,挥之不去。为了彻底摆脱困境,使香港经济尽快能从亚洲金融风暴中复苏,必须开出一剂猛药,根治炒家们对联系汇率的炒作。有关的策划紧张而秘密地进行着,务求十拿九稳,而港府的杀手锏,正是利用了炒家的轻视。港府认为,“积极不干预政策”,并不等于放任自流,称“入市干预并非因香港不愿接受货币发行局制度下所产生的经济调节,我们早有准备及有能力忍受这些经济上的痛楚,但有人操作货币市场,并同时散布恶毒的谣言,令经济调整带来的伤痛更严重”。港府承诺,当炒家操纵港汇的行动平息后,港府会撤离股市及期货市场,让其找到自己的平衡点。

以索罗斯为首的国际大炒家于1998年6月开始策划了对香港金融市场的又一轮冲击。他们的周密部署令人心悸。首先为了在香港股票期货指数获利,国际炒家在二三个月前就开始不断累计大量期指淡仓,约几万张,并继续增加持有数量。当时的恒生指数在9000点附近,炒家企图将8月恒生指数打压至7000点以下,以恒生指数下跌1个点淡仓便获利50港元计,下跌2000点,每张淡仓和约就可获利10万港元,如果炒家持有1万张淡仓和约,便可获利10亿港元。

到8月份期货结算前夕的27日,特区政府摆出决战姿态。这一天开市未几,港股便呈狂沽之势,政府在期货市场的战术仍是保8月压9月,在现货市场则是全面托价,33只恒指成份股的买盘几乎全部来自政府。至收市前夕战况空前惨烈,卖盘排山倒海,政府照单全收,最后15分钟的成交金额就超过80亿。

经过14天的较量,终于打碎国际大鳄的如意算盘,也粉碎他们“战无不胜,闯遍亚洲无敌手”的神话。香港经济运行的历史和现状会告诉每一个中国人,坚定信心的地对索罗斯喊一声“不!”。

这场战役的指挥者,正是香港特区政府财政司长曾荫权,他在总结战况时,只说政府的行动“使炒家无法得逞”,没有用胜利一词。自由的金融市场,如同好时光一样成为人们追求的理想目标,但自由不等于放任,更不等于任人宰割,坐以待毙,这是近年来国际金融危机频生得出的教训。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