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出炉的中国作家实力榜其实就是财富榜

新出炉的中国作家实力榜其实就是财富榜

   《中国作家富豪榜》出炉之后,笔者曾撰文做过分析。没想到半年多之后,制榜人吴怀尧又策划推出了《中国作家实力榜》。既然我对“富豪榜”曾说三道四,惹得某些人心里颇为不爽,如今也应该对“实力榜”道四说三,这样才显得对称。
   据报道,作家实力榜单上的作家是由10位评论家提名产生的,而最终的实力派作家如何排序,要由读者投票决定。提名本身就是一种排除,所以像海岩、80后作家并不在榜单之列。这意味着无论他们有没有实力、有多大实力,都已被事先排除在投票范围之外。这也表明,评论家在今天已可以体现出一种权力,他们能够以“文学性”之名把那些不三不四的作家挡在外面。
   本文没有为落选的作家鸣冤叫屈的意思,而只是想就目前已经出现的榜单发表点看法。据吴怀尧讲,在“富豪榜”上暴富的作家不等于知名的作家,更不代表实力作家,畅销的作品不等于经典的作品。“对比作家富豪榜和实力榜,值得我们思考的东西就更多了。”吴怀尧的说法让我意识到,这两张榜单其实是值得比较的。于是我查看去年的“富豪榜”,结果还真有了点意想不到的发现。
   我的发现很简单,就是觉得这两张榜单其实区别不大。因为“富豪榜”中排名前三的余秋雨、二月河、韩寒已被评论家作为不三不四的作家事先拿掉了,而像排名第七的易中天作为作家本来就不三不四,自然不可能在评论家的提名之列,所以,这些作家大可忽略不计。我们只是比较一下两张榜单中的“纯作家”(套用“纯文学”之概念)便可发现,上了“实力榜”的作家,也大都在“富豪榜”上占有一席位置。比如,“实力榜”上高居榜首的莫言(9票),在“富豪榜”上排名第20,“实力榜”上得6票的余华和阿来,在“富豪榜”上与莫言相伴左右(分别排名第19和第21)。而一些在“实力榜”上得票较多的作家如苏童、贾平凹、铁凝、陈忠实等,也没有在“富豪榜”上名落孙山。当然,还有一些实力派作家没能在那个“富豪榜”单中现身,这是因为“富豪榜”只评出25人,而被“实力榜”提名的却有58人。如果加大“富豪榜”的评选力度,是不是就会有更多的实力派作家在“富豪榜”上留下大名?
   如果以上的比较和推测大体准确,我们便可以形成如下结论:在今天,具有“实力”的作家同时也是具有“影响力”和“市场号召力”的作家。虽然评论家指出,“实力”和“影响力”、“市场号召力”不是一回事,但我的看法是这两者正在合二为一。
   那么,指出这一点有什么意义呢?在评论家的表述中,“实力”是与作品的“文学性”发生关联的一个概念。说一个作家有“实力”,意味着他的作品中的“文学性”更加充分,这样的作品也更有成为“纯文学”的资格。而“市场号召力”则总是与作品的“可读性”、“好看性”、“娱乐性”等等联系在一起,无形之中,这个概念成了“通俗文学”的重要标志。在“实力”与“市场号召力”的二元对立中,前者代表着作家的潜力和文学的魅力,后者则暗示着作家的进项和文学可能带来的滚滚财源。职是之故,在评论家眼里,前者褒义多多而后者贬义不少。比如,说海岩是一个很有“市场号召力”的作家,我看就不是夸赞之词。
   然而,“实力”与“市场号召力”的合二为一,却体现了一种新动向。一般来说,一个作家具有了某种“实力”,他也就拥有了某种“市场号召力”。出版商为了把这种“市场号召力”转化为资本和利润,便会盯住那些实力派作家不放,催着他们生产出更多可以投放市场的文学产品。出版社的朋友不时会告诉笔者,某某作家的作品还在肚子里怀胎,却早已被某家出版社订购。在“市场号召力”的诱惑下,实力派作家自然也不含糊,他们加快了生产的进度和力度:中短篇三天两头来一个,长篇巨制一年半载弄一部。这种小车不倒只管推,多拉快跑大跃进的工作态度固然可敬,但问题是,当他们的“市场号召力”指数直线上升时,“实力”系数却在逐渐下跌。依我看,这正是“二力”相爱相亲留下的后遗症。
   参加这次提名的评论家朱大可说:主流作家都处在一个衰退期,9票居首的莫言也不例外。我觉得我是能够同意这种说法的。我想补充的一点是,衰退也许只是一个表面症候,“市场号召力”损坏了他们的“实力”才是根儿上的原因。

附:作家实力榜单

9票:莫言

6票:余华、史铁生、阿来、王安忆

5票:北村、北岛、苏童、阎连科、贾平凹

4票:格非、多多、铁凝

3票:韩东、王朔、林白、陈忠实、张炜、韩少功、于坚

2票:残雪、翟永明、范稳、李锐、张承志、刘亮程、东西

1票:朱文、陈希我、阿城、毕飞宇、叶兆言、都梁等31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