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战争观
《世界军事》2001年第8 期 作者:金一南
一个国家的战争观并不浮在表面,军队要不要打,能不能打,能否战胜强敌,如果我们将这些问题置于更具纵深的层面上进行分析,也许会得到一些真实的结论。
新中国建立以来,中国军队先后经历了抗美援朝战争、援越抗美战争、及一些边境作战。战争中,这支军队没有败绩。美国海军分析中心统计,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对外用兵次数超过240 次。其中规模最大的有3 次: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和海湾战争。3 场战争中,前两场都与遏制中国有关。对这3 场战争,美国人自有比较。以朝鲜战争为例。当时美国的基本判断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百废待兴,解放军长期作战疲惫不堪,加上装备简陋,除去虚声恫吓,无力介入朝鲜战争。但中国军队最终介入了。它是在什么样的条件下介入的呢?
当时朝鲜战场上美军一个军拥有坦克430 辆;中国最初入朝的6 个军,一辆坦克也没有。美一个陆军师的师属炮兵有432 门榴弹炮和加农炮,还可以得到非师属炮兵更大口径火炮的支援;志愿军一个师的师属炮兵仅有一个山炮营,12门山炮。美军一个步兵师拥有电台1600部,无线电通信可以一直到达排和班。志愿军入朝时从各部队多方抽调器材,才使每个军的电台达到数十部,勉强装备到营。营以下通信联络仍然主要靠徒步通信、军号、哨子及少量的信号弹等。美军运输全部机械化,一个军拥有汽车约7000辆。我军入朝之初,主力38军只有汽车100辆,27军则只有45辆。更难以置信的是:当时志愿军38军90%的战斗兵员仍在用日本1905年设什的三八式步枪。
中国军队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艰苦奋战,迫使不可一世的远东美军总司令、五星上将麦克阿瑟丢官去职,第八集团军司令沃克中将翻车丧命,硬把美国人打回到谈判桌前的。
直到今天,美国军人仍对曾与之对阵的中国军人怀有一种颇富神秘感的尊重。从他们的角度看,中国军队的实力更多地表现在排山倒海、坚忍顽强、奋勇冲杀和不惧牺牲的精神,他们称之为“谜一样的东方精神”。当年到过朝鲜的美国军官,在回忆录里皆印象深刻地描述志愿军发起冲锋时“撕心裂肺的军号声”和“尖利刺耳的哨子声”。英国著名战史专家克里斯托弗.钱特评论说:朝鲜战争对西方世界是一场意想不到的严峻考验,它使拥有强大技术优势的盟国几乎抵挡不住。
1967年越南战争高峰时期,侵越美军总司令威斯特摩兰上将与约翰逊总统有过一段对话。威斯特摩兰说,如果增兵至68万人,两年内可结束越战;只增兵到56万,结束战争就需要三年。约翰逊满脸不高兴地反问:“我们增兵,对方难道就不能增兵?这样下去的尽头在哪里呢?”威斯特摩兰回答说,武元甲的增兵能力接近尽头,美国人消灭他们的速度已经超过他们的补充速度。约翰逊又问:如果武元甲要求中国派遣志愿军,情况会怎样?威斯特摩兰无言以对,半天才说了一句,“噢,那倒是一个大问题。”
正是由于越过38度线挺进北朝鲜时遭到的中国出兵的惨痛教训,使得美国军队不敢超过17度线直接攻击越南北方。
每一个认真分析中国参加朝鲜战争的人,都不难发现中国军队的一种特殊能力:当它面对一场完全没有准备好的战争之时,当国家利益决定的斗胜于不战斗的时候,即使与对手相比在武备方面劣势很大,它也会毫不犹豫地投入战斗。后来的抗美援越作战和中苏边境争端中,这种特性一再表现出来,给世界留下深刻印象。
中国开始改革开放以后,对外部世界的基本认识由战争与革命转到和平与发展,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在这种情况下,国防建设和军队建设,服务服从国家经济建设全局,实行战略性转变是历史必然趋势。以上这些基本判断形成了今日中国改革开放的认识基础,反映出新一代中国领导人对和平发展的长久企盼与真诚愿望。
因此说,中国军队是一支威武之师,一支文明之师,也是一支和平之师。
(文/ 金一南 摘自《世界军事》2001年第8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