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国散记

人只不过是一根芦苇,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能够思想。
打印 被阅读次数


一. 乞丐新术
家里靠近复兴路,长安街过了公主坟就是复兴路,也是京城内数得着的繁华之地。复兴路上有个过街天桥,对面就是翠微大厦。天桥上常能看见乞丐。有老人,有小孩,有残疾人,有卖艺的。大多衣衫褴褛,蓬头垢面,盘腿坐在台阶上,地上的罐子放一些零钱。乞丐看见路人,就迎上目光,拾起地上的罐子,口里念念有词。路人远远看见,就把目光避过,昂然而过。从来没看见一个人停下来。

乞丐的存在建立在人的同情心之上,但是乞丐的存在也是对同情心的滥用。少数乞丐的凄惨和低卑往往能赢得人们的同情。但是乞丐的泛滥,反而导致社会同情心的麻木。特别是人们得知有些乞丐借此行骗。讨饭讨到了买房置地的境界。

乞丐是城市的尴尬。不过尴尬的不是乞丐,而是被乞讨的市民。面对路人,乞丐的眼光从不躲闪。倒是路人的眼光往往是游移和躲闪。不给钱似乎是良心的亏欠,给则又担心被骗。这种折磨多了,心灵就会长茧子了。

乞丐是世界上几乎所有大城市都能看得见的,但中国的乞丐在扮相上总是最凄惨,最可怜,最残酷的。这也许是因为国人更具有想象力,也许是因为在中国博取同情心更需要力度。中国乞丐的乞讨术也日有更新。90年代,我在西单大街上正走着,路旁斜杀出一个四五岁的女孩,衣衫褴褛,灰头土脸,抱住我的腿就不放手,口称给点钱吧。我被吓了一跳,连喝快放手。小女孩兀自不撒手,我说你撒手,我给你钱。这时旁边走上一个妇女,让小女孩撒手,小女孩才撒手。今年回国,看见乞讨术又有进步。那天在天桥上看见一个背着书包学生打扮的女孩,低头蹲在地上,面前地上有几行粉笔字:“丢了钱包,回不了家,希望好心人资助我一点儿火车票钱。” 女孩满脸羞惭状,楚楚可怜,一语不言。让人心生同情。当时兜里只有大票子,心想买东西回来换点儿零钱。回程时却发现女孩已不见了,粉笔字也擦掉了,心下还有些遗憾。谁知后来在其他地方又看见几次学生打扮的或男或女,或述被骗,或述投亲不遇,或乞钱买饭,或乞钱买车票,才知道这是今年的乞讨新术。

乞丐以自贱贱人,自辱辱人,出卖尊严换取金钱,施舍者以小钱廉价地获得心理满足。乞丐不仅是城市景观的伤疤,更是社会心理的毒药。

二. 永远的建设
每年回国,总是看见北京在建设之中。大街上的施工围墙和围墙后的塔吊,用句时髦话说,已经成为北京的一道永远的风景线了。我们大院里,每年也是在施工。办公楼,游泳池,宿舍楼,卫生楼等等。今年回去看见90年代盖的办公楼又被拆掉了,旁边又盖起了一座更豪华的办公楼。还有一个宿舍楼也被拆掉了。每天都听见咚咚的敲击声。院内的道路也总是在挖挖修修。

看着一车车废砖头水泥运向不知何处,总不免产生一些杞忧之想:不知什么时候这些建筑垃圾会把整个地球全都铺满了。

建设是好事情,但是不停的建设总是让人有些烦恼。首先是建设灰尘污染,北京市的天空总是灰蒙蒙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建设灰尘。为了减少灰尘,拆房时都采用了喷水作业。但是灰尘仍然很大。北京是一个缺水的城市,这也是对北京水资源的浪费。还有就是噪音污染。拆房的工人不到7点就来上班,到晚上7,8点还在工作。敲击声一天到晚不绝于耳,颇让人烦躁。不停的建设也让人心里有一种处于暂态的不安定感觉。

北京建设是一个短期循环态,新建筑刚建好,旧建筑就不适应了,不得不拆了。中国的建设规划眼光短,功能跟不上时代发展,因而中国的建筑寿命普遍较短,到不了国外建筑寿命的一半。建了拆拆了建。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总是看见中国永远在建设。建筑成了制造垃圾的行业。

三. 灰色北京和美丽如“画”的北京
这次回国,正逢金秋北京,又是国庆之时。北京城用彩灯,鲜花打扮得五颜六色。但离京之后,不知为何,北京在我脑海里的印象总是灰色的。细想起来,首先是因为北京的天空总是灰蒙蒙的。即使在北京市政府定义的所谓好天,天空实际上也是微蓝带灰色的。如果是阴天,那就更像被一口灰锅罩在头上了。

还有一个原因:北京城市的主色调是灰色的。上个世纪的北京住宅建筑以灰色为主。直到2000年北京市市政管理委员会还把北京市建筑物外立面主色调定为灰色调。这一决定当时曾经引起过争议。所以灰色调成为北京建筑群的主色调。加上北京的绿化带不多。现在虽然重视绿化,各小区都有一些点缀的绿树花园,但是如果几天不下雨,植被的叶子上也落满灰尘,变成灰色的了。难怪纵览北京,满眼灰色。

我女儿的几个同学在北大参加交换学习。她的同学对北京的第一惊喜就是发现以前的清鼻涕都变成黑灰色的了。

临近开奥运会,当局也发现灰色有损北京的形象。受到云南富民县花47万元刷漆绿化秃山的启示,北京市2008环境指挥部决定要把北京画得五颜六色。对通往奥运场馆的主要大街上的居民楼的对街一面以暖色进行粉刷,让北京美丽如“画”。这让人联想起"波将金村"。波将金是俄国女皇叶卡特琳娜二世的宠臣。波将金为了显示其领地的富足,请画家在女王视察的沿路画上一些美轮美奂的假村庄。于是,“波将金村” 在西方就成为粉饰太平、 “面子工程”的代名词。文革时期尼克松访华时,当局为了显示中国市场繁荣,生活幸福。从全国调集了大量的鸡鸭鱼蛋,在尼克松访华期间投入市场。北京市民在食品匮乏的当时,如大旱之望甘霖,踊跃抢购。一片市场繁荣景。可惜西方记者并不买账。把这说成是波将金村。只可惜了全国的老百姓,裤腰带又要勒紧一些。

一个城市应该有美丽的城市景观,为此适当投资无可厚非。但是如果目的只是为了政治需要,为了当局的面子。不惜劳民伤财,不惜兴师动众,扰民搅民,对老百姓无一点儿实质好处。楼群粉刷好的一面的明丽和另一面的脏暗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反差。这样的工程被叫做"波将金村"一点儿都不为过。

还有一个小插曲,我的一个亲戚在劲松有一单元房出租。那座临街的灰楼也有幸被选中粉刷成红墙,还加了假顶。 我的亲戚有一阵没去,这天顺路过去瞧瞧,下了公共汽车,抬眼望去,咦,怎么楼不见了?心里一阵发慌,几天没来,难道旧楼就被拆迁,盖起新楼了?走到跟前,才知道旧楼换新颜了。回来一说,大家都乐,瞧这闹的,房主都不认得家了。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