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的绵羊世界和清汉化的实质是拿来主义

作者:董刘纪元存义

 

南京,虎踞龙盘之所地,明初时的帝王之都,也曾经是解放前旧中国的中华民国所在地.毛泽东一首七律,>真是气魄宏大,那读到"百万雄师过大江"时,心中是何等地豪迈!到南京故游,想起了南京的历史,特别是明王朝的历史,也让人生起抚今追昔之慨.
 
明王朝立国之初曾画角吹难,气象万千,而到了末年却有"无端射取原头鹿,收得长生苑内牌"的感概.这是说明太祖朱元璋的陵墓孝陵山曾有上千头梅花鹿放养,每头鹿的脖颈上都挂有银牌以示标记,凡捕杀者以死罪论处.而到了清初,苑内鹿群已遭当地人的随意捕杀,鹿颈银牌也失去了原先的权威,纷纷落入捕杀者的手中.
朝代更迭,处于半原始状态的清统治者过早地接下了明王朝的江山.为了坐稳江山开始励精图治,这新兴的清王朝完全是一付"拿来主义"的作风,转型期之短,令人诈惊,这满洲人完全把老祖宗传下来的一套全部抛弃.尤其在作为治国之本的律法一项上,几乎完全沿用了明时代的>,顺治第一部法典>几乎就是>的翻版,而后的科举制度更是如此.


为何一个腐败的,被推翻了的王朝,其律法被对手奉为至宝?如果这个至宝是良法,那么,这个庞大的明王朝帝国又如何走到灭亡的一步?


当然朱元璋是看不到这一幕的,但为了防止出现这伤心的一幕,使王朝顺利延续,这个开国皇帝确实是殚精竭力,煞费苦心.


长达数十年的大厮杀的战争之后,朱元璋面临的问题是:大动荡之后社会的复苏与发展;二是整顿吏治以消除腐败,使庞大的帝国能够驶上一条长治久安的良好轨道;再有就是铲除有可能在短期内威胁皇权的所有隐患.


"社会的复苏与发展"虽有难度,但在任何一个朝代,在创始阶段大都能很快收拾好动乱的残局,进而迅速走向黄金阶段,如唐代的贞观之治,清代的康乾盛世.这是因为帝国初期的君主大多能力过人和励精图治,还有在他们接手的时候国家则结束长年混战,处于破败的低谷,由低谷向上攀登,很容易上升到一个相当的高度.这个阶段各地的地方官员用以夸耀政绩的经济迅速增长,其实与他们本人的管理能力并没有本质上的关联.但是百尽竿头,却很难更进一步.天纵之才的朱元璋更明白这个道理,他经历过元代统治,很了解正是由于元代晚期吏治的极度腐败才给自己以推翻旧朝,建立新朝的机会,而他自己的天下,自然不能重蹈元朝的覆辙,在建国之初,更不能疏忽了对吏治的整治而为今后的江山留下隐患.


朱元璋采取了未雨绸缪的做法,并且狠辣无情.他对臣下的告诫是,要让那些贪污腐败分子犹如置身荆棘之中,寸步难行,既便是出了这荆棘丛,也得落一身体元完肤.朱元璋颁布>,把>专设一篇,条目详尽严谨,惩罚苛刻残酷,并且在>之后又相继颁布>,>,>等等,这一切构成了中国历史上仅见的对官吏贪腐行为超强的律法罗网.律法内所规定的刑罚手段,其残酷程度骇人听闻,实施之中,不少官员被凌迟,阉割,剁手,挑筋,诸多汉代即遭废除的肉刑被再次启用,更有一些则是全新的发明---这一层是刑罚之"重",而刑罚之"广"也相当骇人;一旦凡有贿案发生,必定顺藤摸瓜,轩尽杀绝;二是不避皇亲国戚,凡皇族贪赃,量刑尤重.朱元璋的女婿边关走私茶叶,案发即被酷刑处死,朱元璋为了执法就是这样六亲不认的.


除此之外,对待那些文臣武将们,朱元璋还有另外的一手----耐心的政治思想工作,他先后发布了>,>,>,苦口婆心地告诫大家,效忠皇帝如何的重要,是如何的光荣,而欺上满下又是如何不可取,如何的会传为千古骂名.朱元璋甚至还鼓励儒生们去向一众武将宣扬忠烈死节的道理,的确用心良苦.


老百姓当然是欢天喜地看到腐败官员受到酷形惩罚的,就是今天也是一样的心情.最高统治者的法外施刑很容易被更多地视为英明决策.比如包公断案,让陈世美刀起头落不也千古传颂吗?要知道,这些严刑峻法的实施,并不仅仅依赖官僚机构的制度化操作,朱元璋本人把皇权发展到高度集权的地步,废除中书省与丞相,几乎一手总揽天下事务.


朱元璋颁布一系列律法也并非全是"以法治国"目的的,而是历史上惯用的"以权谋治国"的方式方法.在他眼里,律法仅仅是诸多治国权谋中的一种.


对于广大官员和士绅阶层来说,小心谨慎不去触犯律法并不能确保自己的安身立命.在封建时代统治阶层可有皇权和官僚集团两大类,派系之间寻求的是一种平衡,朱元璋为了使这种平衡能够安稳地持续到他的继承人那里,就不得不"倾轧"官僚集团",使官僚集团的力量弱化到能够和自己的继承人取得平衡的地步,因为继承人的力量到底是不如自己的,而皇权与官僚集团间的力量平衡才能保障政权的稳固.


太子曾劝说朱元璋不要杀人太多,朱元璋气愤地把一枝荆棘摔在地下,让太子拣起来.荆棘太多,太子难以下手,朱元璋把荆棘上的剌全部削光,把光秃秃的荆棘塞到太子手里,说"我这些做法,都是为你消除荆棘上的尖剌啊."


出于权谋术上的考虑而进行的铁腕反腐必然先天就存在弊端.反腐是自上而下的,法外施刑的泛滥说明它并不是要一种完善的律法体制.而根子里又有着制衡官僚集团的这一深层原因.皇权所追求的是"说了算"的制衡结果.所以说这种反腐败运动与百姓的利益并没有任何实质的关联.于是吏治的整顿并不像草根阶层所看到的那样某官僚因为贪污受贿,营私舞弊而受到毫不留情的制裁,而是这个倒霉蛋被他的敌对派系借着整顿吏治的理由而加以迫害----虽然"受害者"并不冤枉,他们的对手,其自身也不会比这个"受害者"干净多少.而皇权又正好借着官僚派系的倾轧来整治整治官僚集团----这是一个复杂的博弈过程,而朱元璋正是这类博弈运动中的高高手.


单看洪武年间最著名的胡惟庸和蓝玉两案,前后历时14年,牵连至死的近五万人,而后的空印案和郭恒贪污案再起巨大波澜,不但官员被严办了无数,追赃还波及到了全国各地的很多富户那里,导致大批富人破产----这让人不禁怀疑,借此大量敛财之举是搂草打免子的结果还是其本身就是当初的直接目的之一?同样清朝处理大贪官和坤不就有民间"跌到和坤,撑饱嘉庆"这么一说吗?腐败官员受惩处,为富不仁者受制裁,一些地方也得到相对的太平.其实这些"战果"却大多是权谋斗争下的副产品罢了,想当然地认为这个"副产品"就是"正式产品",就是原始目的的本身,因而歌功颂德,咏叹皇恩浩荡.


正因为如此,这就注定了封建社会反腐败的不可持续性和不确定性,而"不确定性"更让人恐惧.因为你虽然有可能成为一场上层社会博弈的受益者,也同样可能被莫名其妙地牵涉进去,成为受害人.


所以上千年来,百姓们对青天大老爷的天真期待往往成为泡影.


在家天下的时代里,百姓只是帝王的私产,无论被恩典着还是被虐待着,他们通常只有默默接受地份儿.主流方面,在一个权谋的大环境中,谁都有自己一个"小权谋",都在与他人对博弈而非自身的正直努力来蠃得生存与发展机会.在这样的过程中,潜移默化,权谋渐渐成了一种根深蒂固的习惯,人们都会自觉不自觉地运用它.


理想与现实始终是冲突着的.官方永远宣扬圣人式的道德标准,而真正相信的人却经常成为被社会秩序迅速淘汰的对象.


著名的海瑞是极少数这样幸存下来的人,他非常接近圣人的标准,他家图四壁似的清廉使他注定只能成为一个戴着光环的榜样而无法使人效法.对于整个社会来说,海瑞式的人物起着一廉遮百丑的重要作用,这应了"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慈孝;国家混乱,有忠臣."的名言.


明朝历十七帝的江山终于变做了"南明"."扬州十日"之后,清军开始逼近南京.这时候的南京,不再是大王朝的帝都,而是南明弘光的小朝廷的首府.


当初朱元璋对子民加强思想奴化搞"八股取士"把孔孟之道及四书限制在朱熹>的思想框架里,参加科举考试之人不得有任何个人见解,虽说科举制度给平民百姓提供了改变命运的机会,但也让你放弃个性而养成奴性,放弃思考而一味顺从.


对此清王朝也采取了"拿来主义",这>就是最好的注解.


虽说现实利益是巨大的,但也有极少孤高自重的知识分子,如贵溪儒生夏伯启叔侄不愿被明政府征召为官,双双剁下了左手拇指以示决心,结果被朱元璋砍头抄家.残忍实为历史之罕见.


就是这样,天下臣民渐渐按照朱元璋的心愿,变成具有奴性最强的顺民,而读书人更成了奴性最强,伪性最重的一个阶层.


这时朱元璋成了一大群绵羊的头领,而不是做一个人间的君王.


一番风雨,清军入关."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这时明帝亡国在即,其子民也将"亡天下"了.当李自成率农民军破北京城,崇贞皇帝吊死在歪脖子树上,吴三桂又引清军入关大败李自成,全国一派混乱之时,明朝旧臣又在中国南方南京又拥朱元璋的后人朱光弘为新皇帝,又新成立了处在风雨摇摆小明王朝,但这小明王朝仍是腐朽的大明王朝的延续.


这小南明朝从它诞生之日起就腐败横行,内部的狗咬狗争斗愈演愈烈,清军在"扬州十日"屠杀之后继续进军,轻易突破了长江防线,逼近了南京.


南京上下慌乱一团.先是弘光帝秘密出逃,紧接着,权臣马士英也出城逃走了,剩下的重臣们忙上忙下,辛苦非常,匆忙组织了南京临时政府,并且组织官员和百姓安排向清军的投降事宜.


整个南京城里没多少人反对,虽然接受异族统治会让人们非常不适,但趋势避害的现实主义和几代传承的顺民心态还是做出了"顺从"的决定.


极少数的满洲人摧枯拉朽式地横扫中原大地,非但很少遇到过真正有力量的抵抗,反而迅速吸纳着归顺过来的汉人势力,使自身的实力翻番地扩张.


朱元璋把他的人间国土如愿以偿地变成了绵羊世界,而这个绵羊世界在他之后却终于在失去了强有力的头领之下遭受到虎狼的入侵.


南京的"顺民"们在降臣的带领下开城迎降,家家户户用黄色条幅写好"顺民"字样,并在门口焚香设案,当时有人就冷眼旁观记下了那些文武百官争相投靠新朝"膝软于棉,面厚于铁"的百般丑态嘴脸.


清军与前一段时间在扬州大搞屠杀时判若完全不一样的军队了,清军在南京一面公告明王朝的荒淫残暴,表明大清是解放者,会实行亲民爱民的德政.并在城市当中划分界线,军和民分别安顿在两旁,互不干扰,对违纪的八名抢劫南京的满州士兵公开处死.清军对南京的占领,标志着整个中国已完全在他们的撑控之下,他们要做主人了,就不能再用战争的手段来对付已归顺的臣民了,让他们安心更有感谢之心,这样才能兴大清的王业.


中原百姓顺民当得好啊,说留长辩子都留了,只是西北部少数民族反抗这样的剃头令,结果被残酷地镇压了,有个别不干的逃到日本这样的国家,若干年后居然被称为"明朝遗民",成了真正的海外之游子.

其实自从盘古开天地,只有毛主席领导的中国人民自下而上地革命,推翻了上千年来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让人民当家做主人,具体地体现上让人民当家做主人,让人民参预对政府的监督管理,让人民自下而上地开展一场又一场体制更新的自我清理运动,让官僚阶层对人民的利益不能有丝毫地怠慢,当人民政权出现变质时,毛主席不惜动员亿万人民群众起来参加文化大革命,这就有了让官僚痛恨也心惊肉跳的"十年浩劫",但那是过去和今天也没有的人民的真正民主啊,因为这样的运动没有官场的潜规则的官僚们的权谋;更没有官商勾结,权钱交易和腐败滋生的市场.


清朝初建时,只有明朝这唯一的参照物,这对根本没有真正立国也没有自己系统的文化的满洲人来说,对明朝对中原五千年的中华民族的五千年文明史,也全部实行"拿来主义"了,这样使他们跟上时代的发展,融在了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了,也同时大大开拓了我们的疆土.


但不幸的是,好的吸取了,这糟粕也接受了,特别是明代这个官场上的权谋的博弈像无法消除的病毒一样传染到这个新的王朝,并逐渐发展,到了清朝的晚期,这权谋的腐败如同痼疾的恶化无药可救,偌大一个帝国实际权力居然落在了一个只深居皇宫的女人手里,真是匪夷所思.但这就是历史,她就是慈禧太后,


如果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候,但也是在百战中打出来的,朱元璋更是如此,他们都是权谋大师,更精通官场的潜规则,但慈禧更胜他们一筹,真是巾国不让须眉,让天下男人汗颜.当咸丰皇帝死时,留下了两个皇后,既东后和西后,就是这位慈禧了,还有顾命八大臣,相对慈禧机会的概率实在是太小,除了子幼母壮外就没有任何本钱了.


可这慈禧天生就得了在官埸上玩弄权谋的精髓,她很快地运用手段将东太后玩于股掌之中,又利用不同的对手发动政变将顾命八大臣的首领载恒,端华,肃顺处死,将另外五个顾命大臣流放边关,终生不得录用,自此实行垂帘听政,这期间她依靠曾国藩,李鸿章等组织的汉族武装先后镇压了太平天国,捻军,和苗民回民的起义,并让所有手握实权的重臣对她俯首听命.


当光绪帝实行戊戊变法触动了这个女人的既得利益时,她就发动政变,捕杀谭嗣同等六君子,将光绪帝终生囚禁,她掌控清朝这个庞大帝国达四十七年,但她完全以官场的潜规则权谋来治国,来博弈,使清政府在晚期腐朽不堪,区区不足一万人的八国联军就将这个在中国舞台上翻手为去,覆手为雨地西太后撵出国都,在逃难中,一时连吃饭都没有着落,不得已只有同西方列强签下了一个个丧权辱国的条约,才保全了她的权力,但她一死这个帝国就土崩瓦解了,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民族的耻辱的历史啊.这最后也让清王朝在"拿来主义"中失去了本性,落得和明王朝一样的下场.

今天,在一个全开放的世界里,中华民族不能一切步西方的后尘,要"洋为中用""古为今用"和"推陈出新",只有这样才能让国家有创新有发展,不能什么都是"拿来主义",更不能失去社会主义这个方向,更不能失去我们中华民族的指路明灯毛泽东思想!

鳥人 发表评论于
"...更不能失去我们中华民族的指路明灯毛泽东思想!"

强烈支持!!!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