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计划我们三家一起去游峨嵋山,乐山,都江堰,青城山,我还自告奋勇的说,到时候我来给他们当成都的导游。不想因太座生病,只得半途而废。而且看太座的架势也游不了都江堰和青城山。于是就又和那天送我们来的司机联系,包了一天他的车,请他带我们上午去三星堆,下午去 2001 年刚开发出来的金沙遗址,据说金沙遗址与三星堆不相上下,待参观完后,晚上打道回府,乘飞机回北京。 路上又和那两家朋友通电话,他们此时正在峨眉山的金顶上,昨天一路观景,逗猴子,也是十分开心。
开车从这座城墙下经过时,司机告诉我们,这是成都仅存的城墙。
三星堆位于离成都东北约四十公里外的广汉市,顺着高速公路,开车一个小时就到了。
我们请了个导游小姐,为我们全程讲解。她就是广汉人,秀美端庄,温文尔雅,把一个三星堆博物馆讲的如数家珍。
三星堆于 1929 年已被发现,先是由一位姓燕的农民在种地时刨出了一些玉器。自 1931 年以后在这里曾多次发现祭祀坑,坑内大多埋放玉石器和青铜器。但真正大量的文物出土还是在 1986 年 7 月到 9 月期间,考古人员发现了两座大型祭祀坑,出土有大量青铜器、玉石器、象牙、贝、陶器和金器等。金器中的金杖和金面罩制作精美。青铜器除罍、尊、盘、戈外,还有大小人头像、立人像、爬龙柱形器和铜鸟、铜鹿等。
古史传说中蜀的年代。看着它,你就想到了“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而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以前只在李白的《蜀道难》里见到提过蚕丛及鱼凫,今天是正式在博物馆里得到印证。看来诗仙并非仅仅是浪漫,而是有史为据的。在《史记。蜀王本纪》中有记载,蜀之先王名蚕丛,后曰柏灌,又次者曰鱼凫。
三星堆遗址的发现将我们所理解的吧书史的文化渊源向前推进了近2000 年,大体上说,三星堆文化是从距今 4800 年到 2800 年,延续时期近 2000 年。 从出土的文物看,这里是一座曾经欣欣向荣长达两千年的古代城市,时间跨度从新石器时代持续到商代晚期或西周早期。过去,在中华文化的起源问题上,人们一直视中原为唯一的文明中心,三星堆的宝藏重见天日,有力地证明,处于长江上游的古蜀地区同黄河流域一样,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
在展览馆里,我们能感受到一股神秘而凝重的历史气息,仿佛是那远古的呼唤。在与数千年前的文明相遇时,似乎所有的人都感到震惊。人们静静地观赏,慢慢地在琳琅满目的展台前移动,唯一的声响只有导游的讲解声。
珍宝历历在目,让我们穿过漫长时间的风尘,去观看被尘封了几千年的灿烂文明。
这是镇馆之宝,青铜神树。 是世界上最早、树株最高的青铜神树。这神树是原件放大 3 . 5 倍后的精美仿制品。由底座、树及树上的龙组成,底座呈穹窿形。树分三层,每层三枝,共九枝。每一层的三枝是靠后一枝,左右两枝,呈对称布局。左右树枝上分别有二果枝,一果枝朝上,一果枝下垂。向上的果枝上各有一鸟,共九鸟。树干上嵌铸一条绳身马面龙,龙头有一对犄角,龙身有刀状羽翅,前爪匍匐于树座,身尾串连于树干,造型怪异,匪夷所思。树高 384 公分,在最初铸造时,由于考虑到它体型巨大,结构复杂,枝杈众多,便采取了分段铸造的方法,最后把一个个零件焊接,组装在一起。现在,各个焊点仍然清晰可见。它虽然由多段节组成,但仍然浑然一体,天衣无缝,真是鬼斧神工。古代工匠炉火纯青的技艺在这里被发挥的淋漓尽致。
神树上有九只,造型相同,鸟嘴特别大,尖喙弯曲,犹如鹰嘴。如果细看,可以看见嘴尖上有一个穿孔,大概是当时鸟嘴上叼有饰物。
青铜鸟,古时的人们渴望能像鸟一样,超越现实的困难,在天地间自由自在的飞翔。
最引人注目的是这世界上最大的青铜纵目人像。高 64 . 5 公分,两耳间相距 138 . 5 公分,虽然造型风格和人形面具没有太大区别,但是却偏离了人面的特征,而更像是半人半兽,在眼球和耳朵的塑造上极尽夸张之能事,莫非是和传说中的蚕丛纵目相呼应吗?
横眉立目的面具,在史书中,有蜀人始祖蚕丛“纵目”的记载,有人解释“直目正乘”为“纵目”和“直目”。是否就是指的这种眼睛呢 ? 一般人都认为这就是蚕丛及其蚕丛部族“纵目”、“其目纵”的形象化的实际写照。
金面罩铜质圆顶人头像, 是 世界上一次性出土最多的青铜人头像,面具。达 50 多件。这些怪异的头像,面部特征更多地趋向于欧洲和西亚人种,完全不是一团和气的东方面孔,而是棱角分明,线条粗犷,表情凝重,洋溢着浓郁的异国情调。尽管导游小姐说,许多人认为,三星队的文物是古蜀人民的制品,但是太座却始终对此表示怀疑,她坚持,一种文化和艺术,不能凭空产生,一定要有它的历史渊源,这些东西很可能是舶来品,是从异国他乡移植或进贡过来的。
世界上最大、最完整的青铜大立人像。通高 262 公分,其中底座高 0 . 9 米,人像高 1 . 72 米,重逾 180 公斤,被称为铜像之王。他是天神或祖先神,正在神庙里接受人们的顶礼膜拜,香火奉祀吗?他是群巫之长,率领众巫师演阵做法,祈天护佑吗?还是一国之长,正在纵横捭阖,发布政令呢?他手里拿的是什么?象牙? 法器?还是什么都没拿? 像维纳斯的断臂一样,给人们留下无尽的猜想。
古史记载蜀地“不晓文字”而这些出土陶器上的刻划符号,是否是蜀地早期文字的图形呢?。它们代表什么?
各种精美的陶器
温酒的陶盂。
陶三足型炊具。讲解员小姐问我们,这像不像现在火锅的雏形。三只袋形大足撑开,既稳当,受热面又广,既可以烫火锅,又可以加盖蒸煮食物,让人感慨我们祖先的匠心独具
鸟头形把勺,学者们认为它是一种把酒从酒缸中舀出的一种勺子。它的把柄很长,
便于钩住酒缸边缘,不致沉入缸底。
玉琮
玉环,看来我们今天喜欢的东西并不是凭空而来,而是有远古时代的影子。
玉璋,它是怎么制作出来的呢?又是怎么使用的呢?
讲解员小姐还告诉我们,那些玉器,就是从这样的玉石上切下来的,可他们是怎样切的,拿什么切的呢?有人猜测是用锯齿状的青铜金属切割下来 , 再加沙蘸水研磨。
这件神坛是根据原件放大六倍后的仿制品。神坛共分三层,第一层为圆座及两个怪兽;第二层是圆座及四面而向、双手持杖的立人;第三层,先是山形座,再上面是呈方斗形的神殿,神殿分四面,顶部四角饰有立鸟,方斗上额铸有人首鸟身像。整座神坛构思奇特、神异诡秘。它应是当时神庙中的重器。三千多年前的人们在这件神器面前该是何等的虔诚,怎样的膜拜!
满馆的器物静默无语。旧梦难寻,往事难追,历史的烟尘如重帘浓雾使我们无从去判定,只是,在这沉默精湛的艺术面前,我们不得不深深折服。
虽然人们从三星堆得出了一些初步的结论, 尽管考古学家们已经初步断定了三星堆文化的大致时代和基本年限,但还有 7 个主要的谜团没有解开。
第一,三星堆文化来自何方?第二,三星堆居民的族属为何?第三,三星堆古蜀国的政权性质及宗教形态如何?第四,它的青铜器冶炼铸造技术是如何产生的?是蜀地独自产生发展的,还是受外来文化的影响?第五,三星堆古蜀国何以产生,持续多久,又何以突然消亡?第六,出土上千件文物的两个坑属何年代及什么性质?第七,三星堆文物上的符号是文字?是族徽,是图画?还是宗教符号?留给人们去思索,考证。
我买了本书《三星堆探秘》,从中摘录一段,作为参观的结束语。
像是从那一场华丽的梦中走出来,我们流连不舍地走出了博物馆。在短短的两个小时里,我们与三千年前的古蜀人民,有了跨越时空的亲密接触。离去时,众多的宝物仍然沉默而肃穆,像是在静静地回味三千年的风尘岁月,思索人类漫长而艰难的演变和进展;又像是在安然地沉睡,在睡眠中重温曾经经历过的扑朔迷离的往事。而我们,像是聆听了一曲雄浑苍劲的古蜀文明的辉煌乐章,像是随这批国器重宝一起经历了一段人神共舞,诡异璀璨的传奇故事,像是进行了一次追根朔源,寻找人类成长秘密的长途跋涉。
外面的阳光正铺天盖地地倾泻下来,络绎不绝的游人正从豪华的小车上下来,带着精致的相机,小巧的手机源源不断地向博物馆走来。这是另一种我们熟悉和深深依赖的文明,沉溺于其中时,我们往往忽略了自己的根源,而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都有其发展的根和轨迹。华夏文明的起源在哪里,我们的根在哪里,这是我们应该永远牢记的东西。
原来打算从三星堆出来,再去金沙遗址,据说 2001 年出土的金沙遗址是三星堆的延续,但太座此时又感觉不适,我们决定放弃原来的计划,就让司机直接开去机场,改票提前回京。
一路上,望着成都高速公路两旁的建筑向后掠过,虽然觉得由于意外而缩短了行程,但是能平安回家,也是值得庆幸的。这时,我感到诗仙李白的一句诗要比诗圣杜甫的诗句更让人感到贴切。“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躔岩不可攀。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侧身西望常咨嗟。 ”
虽然我们只完成了旅游计划里一半的目标,但我们毕竟游览了九寨沟,武侯祠,杜甫草堂,三星堆。对着玻璃杯里已经有的半杯水,我已经很知足了。
本文参考了《三星堆探秘》一书。
待续,下集,这里是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