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烈士回家-《集结号》原型人物王艾甫事迹原委
2008年01月18日 新华网 来源:沈阳日报
王艾甫,太原市的一名普通退休干部,一个偶然的机遇,他得到了四大本解放战争时期太原战役阵亡将士登记册和夹藏其中的84份未发出的阵亡通知书,从此踏上了为烈士寻亲之路。风雨十年,足迹遍布十余省区,不惜倾家荡产,影响各界广泛参与,终于为60多位阵亡烈士寻到了亲人,让他们的亲人们得到了一份迟到的心灵慰藉和一份永恒的光荣。王艾甫的义举感动了无数人,去年他入围CCTV“2006感动中国”人物评选候选人。
不期而遇
太原市工人文化宫,是太原市规模最大的文物旧货市场。
王艾甫是太原市有名的收藏家。1996年春天的那个星期六,王艾甫一大早就赶过来,沿着长长的市场走过去。当他在翻拣一个小贩装满废纸旧书的麻包的时候,几乎是顺手一摸,一样东西就拿在手里,是一个泛黄的册子。
“太原战役”、“阵亡”几个字在他眼前晃了晃,他以为自己是眼花了,停下手定睛看时,刚才并没有看错,上面清楚地写着“六十八军太原战役阵亡将士登记”几个字。
这怎么可能?开什么玩笑?这样的东西怎么会出现在这里?
王艾甫曾经是一位军人,有过不短的20年军龄。他怎能不明白这东西是一件什么东西?
十多年之后,王艾甫都无法忘记那一刻特别复杂的心情,不解,疑惑,吃惊,还有一种难以言说的愤怒。
接着,又有一本从废纸堆里找了出来,他干脆让小贩把麻包全部倒出来,把麻包掀了个底朝天。这一切,小贩都看在了眼里。
一共找到四大册,还有一个小本,是《烈士大功功臣及干部生平事迹登记》。“多少钱?”他问小贩。“照顾你,3000。”王艾甫没防他这样狮子大开口,后悔已晚。
“就这个价,你要就要,不要就放下。”说着话,小贩的手已经伸过来。王艾甫赶紧将这些东西往怀里一搂,别说是要取回去,看那意思,就是摸都不想让他摸一下。王艾甫说:我当时根本不想再让他粘一下手。怕他脏了这东西。
同类型的战争文物,若放在平时,整麻袋拆开往往一元三本论堆卖的,至多五元十元一册。
时任山西省检察院招待所所长的王艾甫,3000元就将近一年的工资收入。
王艾甫用3000元钱买了一堆死人名单的消息迅速传遍了整个旧货市场,都说他真是发神经!
管他别人怎样议论纷纷,王艾甫什么也不想,急匆匆地赶回家,随即整理这些东西,直到这时候,那84份未发出的《太原战役阵亡通知书》才从一个登记册里轻轻地滑落下来。
他一张张分捡出来,待他细看清楚这是些什么货色时,像冷不防有一粒子弹迎面飞过来,被准确击中,他彻底震惊了。
上面列有阵亡将士姓名、年龄、籍贯、牺牲的时间和地点,这些烈士主要分布在四川、湖北、湖南、山西等省,还有一名来自当时的“香港县”,另外还有29人籍贯不详,他们大多来自农村,年龄在20岁上下,有的还注有部队对其作战表现的简短总结。通知书上赫然注明“未发出”三个字。
王艾甫不由得发出一声浩叹!这怎么可能呢?
阵亡通知书还没有发出去,就意味着死讯还没有抵达亲人那里。1949年4月,到1996年4月,整整47年,84个烈士的亲人对烈士的牵挂永远定格在47年前。
这一夜,王艾甫彻夜未眠,眼里泪光闪闪。
求证真伪
王艾甫找到原山西省军区原党史办主任高荣贵。
高荣贵确定无疑地对王艾甫说:这些东西,是真的。
高荣贵分析说:84份阵亡通知书都是油印而成,印迹墨色比较粗劣,是当时普遍采用的油墨;纸张不统一,很杂,有连史纸,有高丽纸,还有乡间作坊土制的草纸,甚至是废纸二次利用,而且颜色都不统一,这正反映出战争环境下物资匮乏的情形。
第二就是印章,当时军队的印章虽然变动比较大,但一级和一级的形状不一样,都有严格的规定。所以,阵亡通知书和烈士登记册上面各级的印章不统一,实际上是造表单位的级别不同。
高荣贵分析说,虽然太原战役结束了,但是全国的解放战争还在继续,部队的调动频繁,没有及时发出的阵亡通知书有可能就遗留下来,最后流落到民间。这是一种可能。
而战役结束之后,来不及及时办理的善后事宜就移交地方,地方政府当时根本没有什么正规的办公场所,今天在这里,明天又在那里,大部分就在老乡家里,或者,办理移接交的同志就牺牲了,这批东西也就流落在了民间。
王艾甫又拿着这些东西,辗转找到1949年太原战役时任十四军副军长的王立岗将军。老将军百感交集。他确定无疑地说,这都是真的。你看,部队的公章当时就是这个样子,椭圆形,印泥红不红黑不黑,假不了;当时装订就是这样装订,有的还叠起来,不正规。再说填写的墨迹,不是墨水,是颜料调和水用蘸笔填写的——那时候到哪里找墨水啊!老人再一次肯定说,没问题。
84份阵亡通知书,有24名烈士的通知单上除了姓名和部队番号外,其余几项栏目里留着大片令人心痛的空白,连是什么地方的人都看不出来。老将军告诉王艾甫,太原战役前的晋中战役和太原战役清扫外围阶段,有一大部分国民党军队反正投诚、或者俘虏之后参加的解放军,这批人被称为“解放战士”。还有的是在阵地上俘虏投降然后参加咱们部队,刚脱下国民党军服换上解放军军装就投入战斗,根本来不及造册登记上报,如果没有同乡或者战友活下来,有的连姓什么都不知道,遑论籍贯生平?
王立岗老人感慨地对王艾甫说,老乡们把自己的娃娃送到部队,娃娃牺牲了,就相当于把一个家里的顶梁柱折断了。娃娃牺牲在战场上,家里还不知道,这是什么滋味?尤其是那些从国民党部队投诚过来的烈士们,他们的家里还一直以为他们参加的是国民党部队,恐怕一辈子都担着一个恶名抬不起头来。
老将军的一席话,王艾甫感到非常震惊。
求证真伪之后的那段日子,是王艾甫一生中最难熬的日子。他一想起那些被自己珍藏在铁皮柜子里的阵亡通知书,心上就像压着一盘石磨一样寝食难安。
就这样,王艾甫萌生了为烈士寻找亲人的念头,他甚至觉得,那些牺牲在太原战役战场上的战士,就是自己的战友。
送烈士回家
2005年10月5日下午,寻找“云县双郝村”戴虎亲属。然而,戴虎烈士的籍贯是“湖北省云县”,湖北省根本就没有这样一个县份。《武汉晚报》记者汤华明分析,“云县”很可能就是今天的云梦县。根据当地政府提供的该县解放初期行政辖区资料,汤华明确定“双郝村”就是隔蒲潭镇的钟垸村。
钟垸村村民委员会主任介绍说,这个村子在解放前夕确曾有一人当兵走了,一走就再没有音信,不知道死活了。如今他还有两个70多岁的叔伯兄弟健在。汤华明一下子兴奋起来,没有片刻迟疑,在村主任的带领下,在一片棉花地里找到了75岁的郝章群老人。说明来意,老人愣了愣,哭了。
老人说:“载虎哥是1948年冬天从武汉当兵走的,这一走就没音讯了。全家人曾在孝感、武汉找过几年,都没有下落……载虎哥大我5岁,活到现在该是81岁的人了。
原来,阵亡通知书上的“戴虎”,真名叫做郝载虎。汤华明核对从王艾甫那里带回来的资料,老人叙述的郝载虎的年龄和参军时间相吻合,他才打消了疑虑。
王艾甫听到汤华明的电话,激动得要跳起来,不禁老泪纵横。
10年寻亲,终于迈出第一步。
戴虎的阵亡通知书上,“安葬地”一栏标明:阳曲县十里铺牧畜场”。可是,据当地老人讲,20世纪50年代,寄存的烈士墓就迁到了烈士陵园。
几千座烈士墓茔,一座座排查过去。终于发现了戴虎烈士的墓地。王艾甫长长地舒了一口气。之后,搞了一个简短的祭奠仪式。这个仪式,实际上是未发出通知书的几十位太原战役阵亡烈士回家的开始。
2005年11月8日,湖北省云梦县钟垸村下起了一场小雨。莫非天亦为烈士垂泪吗?
全村的人几乎都赶到了村民郝章群的家里,大门帖着大红的对联。他们甚至在村口挂了10万响的鞭炮准备迎接远方的客人,还有一班吹鼓手在那里待命。王艾甫事后才知道,这个村子几十年都没办过如此盛大的集会。
当汤华明带着王艾甫一行人穿过绵绵细雨出现在村民们视野中的时候,一时间鼓乐齐奏,全村人都从村里涌出来,伫立在村头。
王艾甫一进门,就发现堂屋墙下平常供奉着祖先灵位的神龛香烛齐备,供牲俨然,只是神主之位还空在那里。他一下子明白了这份56年前未发出的阵亡通知书的分量。
郝章群和弟弟庄严地接过王艾甫递过来的阵亡通知书和烈士墓地照片,一脸肃穆,恭敬地将它们送到神位前,然后焚香祭拜,礼敬如仪,全村人随后分别祭拜。
郝章群向王艾甫深深地鞠了一躬。“多亏了您的帮助,才知道载虎哥参加了解放军,而且是革命烈士,载虎哥牺牲得光荣啊!”郝章群甚至向王艾甫表示,他们亲属没有任何要求,我们就要这份荣誉,让子子孙孙知道,我们村里出过这样一位英雄!(摘自《送84位烈士回家》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鲁顺民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