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弹,残肢,鲜血。
生命,荣誉,价值。
电影《集结号》确实给我们带来耳目一新的中国战争片模式,更加真实,更加有震撼力,更加思考的价值。
我们总喜欢把这部电影和《拯救大兵瑞恩》相比,在观看这部电影的时候,也确实可以找到不少类似的,可比的地方。看完之后,比完之后,我有这样一个感觉:
《集结号》,没有吹响的号角。
和《拯救大兵瑞恩》比,总觉得缺乏了最后一丝力度。其实,这个题材比拯救大兵更有力,但导演似乎沉浸于某种情感,而忽略了表达牺牲的意义。
在《拯救大兵》中,提出一个非常严肃的问题,即七个人的生命去换一个人,值还是不值?这个值和不值中,就是一个人生命价值的追问。我们活着的价值是什么?生命是否可以交换?是否有权交换?生命是否有贵贱之分?
而在《集结号》中,其实题材更好,是 46 个人的生命交换一个团人的生命。但导演也好,编剧也好,似乎都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比如我们可以这样编剧,这个团和包围他们的敌人有夙仇,敌人就是要全歼这个团,而且手段残酷,必要这个团死!然后这个团决定牺牲九连,去换取整个团的生还。如果在这方面强调一下,渲染一下,我相信效果会好得多。
但在电影中,只在刘团长的墓碑前,简单地提了争论了两句,就以司号员的一句“战争哪有不死人的”结束了。这给我一个感觉,在美国人和中国人心中,对人的生命的价值关怀程度,是有差别的。这个感觉,让我很不愉快。为中国导演感到遗憾。
在谷子地眼里,或在整个电影的思想基调里,这46个战士是牺牲了,为他们找回荣誉和追认,就是最大的目标了。但我们想过没有,他们牺牲的意义是什么呢?仅仅是战争的残酷吗?仅仅是“战争哪有不死人的”吗?仅仅是掩护一个团撤退吗?
在《拯救大兵》中,最后连长米勒提出一个要求,要大兵瑞恩“做一个好人”,这句朴素的话,提出了一个生命交换的价值,即,我不能为你白死了,我的死的价值,必须通过你瑞恩做一个好人,来体现。瑞恩在最后给米勒扫墓的时候,第一句话就是“我这一生,做了一个好人”!前后呼应,点到了整个电影的龙睛!这是最后让人流泪的地方。
但在《集结号》中,我们隐约可以感觉到这46条生命的价值,但为他们生命价值凯歌和点睛的最后那一声号角,却一直没有吹响。没有强有力地点出,这 46 条生命死亡的价值,是什么!难道为新中国建立而捐躯,不值得大书特书吗?难道为掩护战友撤退,以命换命,不值得泣血而歌吗?为什么这么重要的灵魂性的价值,居然就被导演和编剧轻描淡写地带过了呢?
《集结号》的主线,是在追求荣誉。似乎在导演和编剧眼里,最后的墓碑,死人的名字,功勋,才是最重要的,谷子地一直在追求的,就是这些。
而荣誉,和一个人生命价值是思考比起来,算什么?连长米勒,那么出色地完成了任务,那么英勇地用手枪阻击坦克,坦然面对死亡,临死时还给瑞恩以人生的激励,但整部电影,给了米勒什么荣誉吗?没有,米勒的墓碑,不比任何其他阵亡战士的更高大。
《集结号》还有一些其他的问题,比如风格过于美国化,主角外型不够粗糙,眼睛过大,秀气,人物心理刻画太简单等。但这些都不是什么大问题,属于技巧上的事情。
真正的大问题,我认为是那一声没有吹响的号角,是中国的导演,思想家,对人生命价值思考的层次问题。
人生命的价值,不仅仅是荣誉和被承认,而是一些更深刻,更高尚的东西。